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人工智能教学是研究运用计算机模拟和延伸人脑功能的综合性学科,教学难度较大。因此,在人工智能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创设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有兴趣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让学生自己得出相关的结论。在这里,我们希望学生得出的结论是不统一的,能体现学生想像力、创造力的,并将学生的结论发布在网络的论坛上。在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8,(40):192-193
备受瞩目的"人机大战"以AlphaGo取得胜利落下帷幕,这对人工智能又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本文从AlphaGo的胜利入手,对"人机大战"的历史进行了简单回顾,并总结了AlphaGo作为机器战胜人类这一事件对人类带来的威胁与挑战,从而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前景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实战相结合的人工智能学科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信息化战场向智能化战场发展的迫切要求。文章从人机信任关系的角度探讨了目前人工智能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基于人机信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和意义,从科研理论创新、深入部队调研和引导身份转换三个方面对军事院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给出建议,为提高军事院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成效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个人欲望的无限性与个人能力的有限性之间构成了尖锐的矛盾。人类除通过分工解决这一矛盾以外,通过发明各种工具,特别是人工智能这种“特殊劳动力”也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人工智能延伸了人的智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劳动力智力的不足,扩大了劳动范围,提高了劳动效率。人工智能促使人类社会由信息社会转向智能社会,人工智能逐渐融入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伴侣”。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各有优劣,把两者有机地整合起来,增强工作,才能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劳动目的。为了增强工作,应当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保证人机交互安全,二是促进人机共存演化,三是增进人机相互理解。人机交互安全是增强工作的基础,人机共存演化和人机相互理解是增强工作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教育空间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组织所占据的空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空间呈现出“可控与不可控、确定与不确定、统一与多元化、在场与远程在场”的博弈,这种博弈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以及教育发展的规律。一方面,教育活动要遵循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教育发展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空间转换过程中更多地被知觉为冲突甚至矛盾,并最终体现为诸多“相悖且并行”的教育活动。这种博弈对现代教育提出艰深挑战。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自主性的突破导向了类人智能替代甚至统治人类智能的技术他者定位,这种论断本质上是主客二元对立逻辑在智能时代的表征,陷入技术末世论的话语中。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人工智能是人的对象化的智能器官,是产生于人的对象化活动并构成人类审视自身的镜像观照,由此人机关系是主客同一的对象性关系而非相互对抗的他者关系。智能时代的人机矛盾是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即资本宰制下人工智能对主体的排斥关系,要解蔽人机矛盾就必须揭示人机关系所遮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我们应当建立对象性的人机关系认知框架、明确人工智能的社会责任、引导平台资本规范发展,构建人机共生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8.
石嘉宁  徐志梅 《地理教育》2024,(3):63-65+75
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人机共教”已成为教育发展趋势,如何在教学中促进“人机”的深度融合,成为地理教学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阐述了“人机共教系统”的内涵及其对地理教学的价值,分析了目前地理教学中“人机共教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提出地理课堂教学实现人机融合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情境—任务—项目—提升为思路探究课堂教学中“人机共教”的实现。本研究为构建人工智能与教师互融共生的地理教学系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地理教学改革提供了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是当下研究的热门话题。作为一种新兴的通用技术,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都有巨大的应用空间和无限的潜力。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替代了一些工作岗位,引起了一定的失业情况,也使得人们担忧起未来自身的就业情况。但是人工智能在替代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受到了诸多的限制,未来的趋势依旧会是人机协作。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为人们带来新的工作机遇,应当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升自身的智能工作能力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变化。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实现了教育的规模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然而它并未突破传统教育知识传授模式的局限,未来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应当从"机器教人"向"人机共生"的知识创造性发展。"人机学习共生体"这一后人工智能教育时代的学习形态,是在分析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和学习者角色演变的基础上,以经验之塔理论和知识创造螺旋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后人工智能教育时代人机共生的学习形态,即在学习者的客体观、主体观、主体间、共生观和他者观等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连续统样态的人工智能教育模式。人机学习共生体围绕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形成了学习者与智能体的共生关系,通过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和内在化等知识转化过程,持继促进知识创造。人机共生学习是学习者、智能体和教师所构成的以知识共生为核心的学习过程。未来人机学习共生体的实现,需要解决智能体的主体性技术、学习绩效支持以及学习模式创设等挑战。  相似文献   

11.
教育装备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等崭新模式的崛起而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受限于教育体制、资金、采购模式等种种因素,仍在摸索中前行.文章通过对日、韩、美、德、瑞士与国内的概况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分析,探索研究以智能教育装备打造“智慧课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博 《职教论坛》2024,(1):16-26
人工智能对许多职业产生了明显影响,人机智能协作将成为常态。基于对不同任务类型下人类和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特征分析,人机智能协作可归纳为智能工具型、协同合作型和重塑补充型三种典型模式。三种模式下的人机分工和协同工作方式差别显著,因此也造成了社会人才需求尤其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适应性能力结构要求的巨大差异。智能工具型协作模式下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核心是新型智能化业务实践能力,协同合作型协作模式下的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核心则是以统筹人机智能系统实现职业功能为根本的智能协作能力,重塑补充型协作模式下高技能人才需求则会被人工智能大量替代。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2021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的理念研讨、实践分享和趋势探索进行了综述,指出人文主义指导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政策和实践已被相关的全球治理文件确立为国际共识,各国亟需完善法规和政策,以确保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全价值链中的人文主义价值导向,并以数字人文主义的有关原则指导教育新基建;人工智能素养是确保合乎伦理的人机互动的个体价值观和能力保障,但各国对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政治愿景尚未转化为对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重视和对私有企业人工智能课程的有效监管;包容性、公平性和性别平等是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最重要的人文主义目标,应对借助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包容、公平的创新与应用给予战略优先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人工智能在提高教与学质量方面仍处于支持低阶思维和低技能要求的教学任务阶段,应从增强师生的主体性、提升高阶思维、支持群体协作和人机协作等角度出发,探索面向未来学习的教育人工智能创新。  相似文献   

14.
音乐教师的根本作用就是在学生的心中播下音乐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实质就是要燃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想学、乐学、会学等。要想达成此目标,有很多的举措,可以借助精心的预设,可以借助魅力的语言,可以借助灵活的方法,可以借助成功的体验,可以借助适宜的情境等等。今天我想说说其中的一个举措,  相似文献   

15.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应用,标志着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的转化正在发生,并为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其原理机制主要呈现出师生关系网络化效应、教学活动动态生成、知识信息隐态传输等特征。从应用场景来看,ChatGPT模型将围绕“教师”“学生”和“学科”三个主体,在教师发展与队伍建设、学生学习与能力培养、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三个领域产生综合性影响。ChatGPT的教育应用在对现行教育范式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同时,也将推动加速地区发展差距、决定国家产业转型进程、颠覆劳动力结构,并使国家信息安全复杂化。上述影响既超越教育自我定义的范畴,也全方位地波及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层面。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推动了大国博弈的新边疆,也在国际权力结构的重构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将被重新认识和再定义。  相似文献   

16.
“AI+教育”时代的到来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路。人机协同智能能够协助教师更好地确立自身在专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有效地挖掘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情感资源。人机协同智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包括:构建人机双向赋能的互动模式,培育情理交互的学习方式,优化知识、技法的架构链接。  相似文献   

17.
18.
人类与人工智能的碰撞与交融是连接当下现实与“近未来”人类场景的主要叙事路径。人机协同教育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新范式和突破口,通过探究当前人机协同教育的作用机理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构建“近未来”人机协同教育的路径和图景,引发对“远未来”人机协同教育的前瞻性审思。人机协同教育的发展进阶分人机协作、人机增强、人机融合和人机共创。以“近未来”的视角研究教育发展,更贴近对现实的结构分析、对发展变革的可行分析,以及对人类切身面临的挑战分析。本研究从三个方面探究“近未来”人机协同教育的新思路:首先,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从合伦设计、人因设计、体现人智的技术设计三个维度构建人本人工智能的研究框架和应用模型;然后,基于人机协同教育的技能本位、具身学习新范式和对学习生态的变革,提出智慧学习生态的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最后,阐述人机协同教育的深度发展需要以智慧教育理论为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当人工智能在围棋领域“完胜”人类之后,围棋的竞技功能被不断放大,而其文化属性反而被遮蔽了。一味强调人类如何被机器“碾压”,这是基于一种非此即彼的对抗关系,它的实质是“竞技至上论”与“技术决定论”的产物。“人机对抗”片面强调围棋之术,它试图将围棋之术从围棋之道中剥离出来,引发了围棋文化的价值分裂。若追溯围棋文化的本源,就必须回归以主体为中心的“道术合一”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强调技(技艺)、戏(游戏)、艺(艺术)、道(哲学)这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围棋文化的价值内涵。在人工智能时代,“道术合一”这一理念有助于在人类与机器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使其从“人机对抗”迈向“人机协作”。唯有从“人机协作”的前提出发,围棋才能够在竞技性与非竞技性之间获得相对平衡,使其在智能化时代真正实现人文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研究智能这个复杂问题是困难的,但可把它分解成人机环境系统问题分析处理,人所要解决的是“做正确的事(杂)”,机所要解决的是“正确地做事(复)”,环境所要解决的是“提供做事平台(复杂)”。智能不是人脑(或类脑)的产物,也不是人自身的产物,而是人机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工智能要超越人类智能,在现有数学体系和软硬件设计模式基础之上,基本上不大可能,但在人机一体化或人机环境系统中却是有可能的。智能主要有两种,一是以价值算计为基础的人类智能,二是以数学计算为基础的机器智能。人机混合智能理论侧重于描述人机环境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新的智能形式,不同于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它是结合物理性和生物性的新一代智能科学系统。人机混合智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经之路,其关键在于新逻辑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