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童谣是中国古代舆论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比较特殊的传播媒介。明初长篇章回小说中多次出现童谣,仅在《三国演义》中就有八处之多。本文将《三国演义》中的童谣可以分为四类:预示型童谣、政治态度型童谣、军事谋略型童谣和起义舆论型童谣。小说中的童谣具有明显的预示性、敏感性、真实性和工具性等特征。小说的作者将童谣引入小说考虑到社会文化和历史存在方面的原因,同时也说明童谣还担负着增加小说的离奇性、趣味性,提供小说线索和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谶谣文化玄妙莫测而又至关重要。它在文中起了反映政治变故、预示未来、揭示人物命运以及反映作者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作用。而谶纬学的盛行、童谣本身的特点、童谣的政治价值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则是谶谣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汉唐时期,三言诗是极雅的郊庙歌辞和极俗的民间谣谚中的常用诗体,特别是迎神、送神和颂青帝的歌诗,三言几乎成为专用诗体,而三言童谣也是民谣中多见者。其创作动因主要是尊古和崇拜童谣谶语的传统、五行理念及以钟鼓或踏步节歌的道风。  相似文献   

4.
童谣作为一种民间通俗文学的传统体例,不只是历史文化的组成,而且也是离孩子最近的文化载体之一。通过童谣,儿童能够在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到文化内涵和审美风格,建立起友谊和信任。童谣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有助于儿童的个人成长和认知发展,也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和沟通的不断深入。在学习中,通过演唱、背诵和理解,能够增强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韵律感知能力和文化认同感。古代童谣中蕴藏着巨量的美育价值,对当下的幼儿园美育活动开展、价值挖掘、童谣再传承与年轻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韩克善 《现代语文》2008,(2):125-126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的童谣,历尽时代风雨而更见光辉,给我们以极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童谣在较大程度上被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而扭曲、异化,大多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特征.中国古代童谣也因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舆论宣传作用,对推劫历史的前连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征引,又称引用,引证,是学术论文写作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本文试对征引的理论、使用原则和标引注释细则作些探讨,供初学写作者参考。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一、学术论文征引的理论概述一般地说,征引是作者论证的补充手段。刘勰《文心雕龙》将其称作“事类”:“事类考.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昔文王繇易,剖判交位,既济九三,远引高宗之伐;明夷六五,近书箕子之贞:斯略举人事,以征义者也。至若激征羲和,陈政典之训;盘庚浩民,叙迟任之言:此全引成辞,以明理者也。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  相似文献   

7.
童谣与儿歌虽说几乎是双胞姊妹 ,但它们本来是略有区别的。区别在于童谣顾名思义要更具民间性质。但究其实 ,童谣的原始形态也像儿歌一样 ,总是有一个人先念唱出来 ,只不过这个人不像李白、杜甫那样是“专业诗人” ,她们的社会角色就是普普通通的妈妈、奶奶 ,没有谁觉得需要去记载以免将来发生版权纠葛 ,所以其作者一开始就宿命地被湮没了。那些佚名的儿歌其情况也复如此。因此儿歌无妨分“佚名儿歌”与“署名儿歌”两种 ,却还不曾听得有“署名童谣”之说。说过“略有区别” ,似乎应该接着补充说 :它们差不多是没有区别的。这是因为现实中 ,…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语道破了文章是情感的载体的奥秘.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去拨动、震撼学生心灵的"情"弦.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者、人物同悲欢、共爱恨、以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童谣,绝大多数形式简短,语言流畅,节奏明快合韵,易于上口和流传,有的还配合动作,极具艺术表现力.古代童谣在漫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艺术创作手法已臻成熟完善,修辞、点染、虚实、动静、曲直、烘托等艺术手法运用丰富娴熟,使古代童谣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产生了"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心动"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杨晓霭 《家教指南》2001,(4):152-155
人物品藻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现象,魏晋时代成为一种审美活动,而对仪容的欣赏几近登峰造极。唐人承魏晋风流,也非常注意评价人物,但相关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选取敦煌歌辞所展示的女子情感世界的一个侧面,揭示了唐朝品藻人物的主要特点:看重英雄气度,倾慕侠士风流,追求俊美容貌。  相似文献   

11.
祝尧的古赋流变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尧把辞赋的演进分为五段:楚辞体、两汉体、三国六朝体、唐体和宋体,认为自西汉开始,辞赋一代工于一代,至唐、宋进士赋体,丽辞藻句已达极至,宋人纠枉过正,衍出说理一体.他论辞赋有四体:古赋、俳赋、律赋和文赋.古赋祖骚宗汉、以情为本,俳赋务于对偶、协韵,律赋严于声律,文赋的特征在于议论.祝尧讨论了后骚、辞、文、歌、操与古赋之间的关系,继晁补之、朱熹之后,兴文体横向比较之风.  相似文献   

12.
运用韵系列表法和韵系数理统计法考察温庭筠词的用韵,将温词的用韵与初唐、晚唐、五代、宋的诗韵、词韵以及他本人的古体诗用韵进行比较,发现温词以诗韵入词,有一定的存古性。晚唐时词受到诗韵的影响,还没有形成后来的词韵格局。  相似文献   

13.
经过清初关于宋词是否统一叶韵的争论以后,清人普遍认为宋词有韵可循。在宋代词乐消亡以后,词韵更是成了保持词体音乐特性的重要质素,所以清人纷纷选取宋词名家之作来归纳韵部,撰写韵书,以此表达自己的词体观念与词学思想。尽管他们都标榜以宋词为据,却都未穷尽,故而不免又有宽、严之争。,清人对宋词用韵的研究虽未完全探得宋代词韵之本,却在客观上普及了词韵观念,规范了清词用韵,完善了清代词学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温庭筠诗词声韵的考察比较,发现其诗与词韵律具有相通的美学特征。温词的用韵明显受到其七言古体诗(其中大多是古题乐府)的影响,就是说乐府成为温词的声韵来源与产生基础;另一方面,两又有着各自的审美趋向,温诗尤其是近体诗格律工整严谨,古体亦是以人律为常,而词则更趋灵活多致,开后起词韵运用之先河。  相似文献   

15.
“情韵兼胜”是人们评价秦观词的定论,但它的含义却一直模糊不清。关键在于“韵”字,“韵”的内涵从最初的声韵一直发展成为一个包孕丰富的美学范畴,它涵盖了诸种审美要素,如情、志、象、境、神以及语言声律等。“情韵兼胜”中的“韵”绝不是仅仅指声律、音韵,而是从“韵”的大内涵出发,从情感内容到艺术形式,对秦观词的一个全面概括。因此可知秦观词“情韵兼胜”的具体含义是:情感凄婉真挚醇雅,意境含蓄蕴籍,语言生动优美而又自然平易,声律谐美。  相似文献   

16.
“替”有二二替和二四替两种,“失替”是识别词的拗句的唯一标准。对422个词牌中每句平仄格律的统计和分析说明:律句对词的平仄句式的影响表现在,词的句子99%都是律句,将近1%的是拗句。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2000-2010),对词调的研究无论从宏观把握还是微观探讨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宏观角度来说,学者们致力于研究词调产生的原因、各个时期的运用发展流变情况以及词调最终消亡的不可避免,以期构建对词调研究的多元化体系。在此过程中,对词调类别的研究也日趋细密。从微观角度来说,很多学者对具体的词调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探测出了不同词调所蕴含的审美意义和艺术内涵,为形成琳琅满目的词调研究宝库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宋代文人俗词的兴起与发展和市井俗曲密切相关,曲的词化与词的曲化充分反映了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词人或者就市井流行音乐填词,或者模仿市井俗曲的语言和情调进行创作,虽然词的语言和情趣都有悖于正统意识观念,但却体现出一种雅词所不具备的审美特色-俗中带雅,这种现象受到浓厚的市井俗文化氛围与词人“游戏为词”创作态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鹏运于尊体格之外亦重声律。他认为词为声学,由声而得韵,南渡之后,乐谱失传,声亡而韵始严,因此他高度评价戈载与万树整饬韵律之功。另一方面,王鹏运又认为韵本休文小学之书,反对以日益细密的韵法约束创作,认为词韵宜宽,从而对方音押韵持许可的态度,并且针对戈载擅改韵律,绳检古人的作法予以严厉挞伐。王鹏运守声律而不泥声律,在实际创作中主张自运,往往不受羁縻。晚清之际,王氏能克服常派之弊,比兴寄托之外亦不轻忽音律形式,真正做到体格与声律并重。他的声律论是在特定时代下形成的,也离不开王拯与端木埰的熏染?⑶乙云涮岢蒲茉谕砬宕侍巢斯惴憾钤兜挠跋臁?  相似文献   

20.
帛本《系辞》与《易之义》《要》篇在论说天地概念时,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帛本《系辞》将天地概念分别归置于两大对立统一的范畴系统之内;《易之义》与《要》篇则提出了"三才之道"的范畴系统,将人与天地并称。今本《系辞》与帛本《系辞》也有很大的区别。今本《系辞》中与帛本《系辞》不相契合的文字,与《易之义》《要》所论的"三才之道"范畴系统更为贴近,体现了浓厚的儒家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