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学翻译与文化杂合密切相关。《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与文化的浓缩,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罗慕士在其英译本中将东西方文化完美结合。这种东西合璧的杂合译本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受译入语读者、翻译目的及翻译原则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梁永华 《海外英语》2012,(4):149-150,183
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译者的翻译行为成为一种有明确指向性的话语实践,成为弱势族群表达文化诉求、争取话语权力、重塑文化身份的途径。霍米·巴巴的杂合化成为主要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之一。翻译中的杂合是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必然产物,在促进文化间平等交流间发挥着积极作用。该文以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这一典型的杂合文本为例,分析其杂合的本质,认为赛译本反映出了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尊重,译文具有汉语语言文化和英语语言文化的双重特质。在我国推动汉语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一背景下,其翻译实践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26):182-183
"杂合"主要指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交融这一过程以及该过程所产生的某种具有多种语言文化特点但又独具特色的混合体。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就势必会产生"杂合"。赛珍珠所翻译的《水浒传》就是"杂合"翻译理论的一个很好的实现,通过对其章回题目的翻译策略研究,得出其翻译策略,使其能很好的为日后翻译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4.
孙璐 《考试周刊》2011,(75):33-34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文化的"杂合"现象也愈加明显。本文从文化的杂合化特征,文化杂合与翻译杂合的关系,杂合的"适度"原则,以及翻译杂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翻译杂合对于推动文化杂合从而实现对原有文化的优化与超越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上,更表现在其文化特色上.翻译中,常常会出现两种语言文化的"杂合"现象.把握杂合度,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把握好杂合的度,有助于弘扬不同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6.
引进"杂合"的概念,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对"林译小说"翻译策略进行解读与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林纾在其小说翻译中采用的是"杂合"策略,这种"杂合"是表现在语言、文化、诗学各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杂合";是其多维适应当时"翻译生态环境"中的社会维、译者维、诗学维、读者维、赞助者维和目的维的基础上,相对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周鹏飞 《海外英语》2011,(3):156-158
后殖民翻译理论认为,存在权力差异的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总是不平衡的,总是存在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略;翻译既可以充当着强势文化侵略弱势文化的帮凶角色,也可以成为消解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的力量。翻译中的杂合是不同语言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沙博理作为一名出生于纽约并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翻译家,其《水浒传》译本在面对英语语言文化与汉语语言文化间的文化差异时,采用了异化为主,以归化、简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既成功地使译文具有目标读者熟悉的语言特征,同时也保留了原文本中汉语的特征,使两种文化在同一平台上平等对话,这一巧妙的翻译手法对中外交流,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起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杂合现象在翻译活动中难以避免,而翻译活动又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首先概述了意识形态及翻译杂合研究现状,然后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了原文杂合与译文杂合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以及原文杂合和译文杂合对主流文化的反抗与妥协。  相似文献   

9.
《儿女英雄传》素以语言美著称于世,费致德先生将其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其译本具有典型的杂合特征。杂合是翻译的普遍特性,可以为译文引进源语语言、文化和文学的异质性成分。本文试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为切入点,探讨费译本中的习语翻译特色,并指出杂合的翻译策略对于文学翻译和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该文在诠释学视域下对《红楼梦》中部分文化负载词英译本进行赏析,基于读者感受与传播传统文化等为翻译标准,分析霍克斯译本与杨宪益译本在部分文化负载词上的翻译差异并从诠释学角度分析其根源.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翻译便会同时体现源语语言文化和译语语言文化的特点。本文采用了后殖民翻译理论,为翻译中的杂合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对《今日中国》中软新闻翻译文本的研究,笔者得出结论:新闻译文是杂合的译文。更确切说,新闻译文是以异化为主的杂合译文。这种双重特质可以使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对当下的中外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佳 《文教资料》2009,(22):62-64
本文以杂合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翻译研究中的策略问题,并通过分析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的各种杂合现象,进一步指出,任何翻译都没有绝对的归化,也没有绝对的异化,杂合是译文的重要特征,并对促进双方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娜 《考试周刊》2009,(39):33-35
杂合的译文具有异质性和本土性的双重基因,既是文化姻缘结合之下的产物,又是民族文化得以不断延续的保证。本文通过分析清末民初翻译小说中的杂合现象,说明事实上所有的译文都是杂合的,只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体现出的杂合度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文化交流,而这种文化交流也随着当今的全球化趋势越发频繁.在文学翻译中,各国文化一定程度上都需要运用杂合使外来文化中的异质性成分成为对本国文化的补充和丰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译入语语言自身的发展.杂合的出现有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在杂合的翻译策略上,译者除了要衡量归化和异化的使用外,更要注意掌握杂合的度.  相似文献   

15.
<老人与海>自1954年已有十几个中文译本.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翻译文学时而处在中心地位,时而处在边缘地位,并且翻译文学这个系统本身也是分层的.不同时代翻译文学所处的地位不一样,因而翻译策略也不一样.对比<老人与海>译介到中国以来有代表性的2个译本:内地最早的海观译本和最新的黄源深译本,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采取了何种相应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又是如何协调不同系统之间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发展。电影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随文化力量发展作出相应改变。本文主要考察翻译杂合出现的必然性和翻译杂合程度对新社会文化发展形势的适应情况,结合当前发展中的中国亟需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走出去的社会现实,从文化力量对比的改变出发,探讨现阶段电影翻译杂合使用的普遍原则,助力中国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的接触,就会产生有意或无意的“杂合”现象。赛珍珠的著作与译作都具有明显的“杂合”特征,其著译中的“杂合”,多数是其有意所为,目的是要让西方读者注意到世界上其他文化的存在、彰显中国语言文化特色,因此,“杂合”理论对于赛珍珠的著作与译作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赛珍珠著译的成功,对于我们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进一步做好文学批评及文学翻译等工作,都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中杂合现象的普遍性有助于重新认识翻译界争论不休的归化、异化翻译策略。本文从杂合视角分析了归化、异化,探讨文学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因素,提出了杂合的翻译策略。即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相似文献   

19.
张荣梅  周琨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0):106-107,110
赛珍珠在80年前采取彰显文化差异的异化策略翻译了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其原因和意义值得深思,然而现有相关研究却不多见。赛杂合的文化身份是解释其翻译策略选择行为的关键内因。赛著译的异化语言乃是源于其以汉语为基础的思维模式,中国文学文化和传统教育对赛选择异化策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除此以外,赛对水浒的浓厚兴趣和与中国学者合作的翻译方式也增加了译作的异化程度。以上诸因素促成了赛译水浒在文学形式、文本形式和文化形式三方面的异化风格。  相似文献   

20.
对杨宪益、时钟雯、刘荣恩三位译者的《窦娥冤》译本进行定量比较分析,旨在研究三个英文译本中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取与其自身的文化定位和文化背景关系。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了不同翻译背后隐藏的原因,并由此探讨哪位译者的翻译更贴近原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