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否成功地再现原作风格,被认为是译文成功的关键.译者的创造必须在原著设定的界限内进行,译者要善于有意识地去抑制自己的风格,最大限度地传达原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黄容波 《时代教育》2007,(10Z):116-117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忠实地再现原作,使译作与原作实现对等,让“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作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奈达)。这就包括实现原作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本身具有的独特的文学风格及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此,本文着重探讨翻译中的风格传译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原作风格与译作风格的矛盾统一性。  相似文献   

3.
4.
原作者及其原作、译者及其译作都是翻译活动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译者在这个活动中,既要与原作者及其作品对话,以求理解准确,又要精心组织译作,以求读者能准确理解原作所要表达的思想,译者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译者的因素,无论是主观因素或客观因素,对翻译实践都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译者是连接原文和译文的纽带,在翻译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文化转向”后,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受到翻译界的关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并在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忠实的原则及意义的差异等方面有着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之争长期以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翻译的整个表达过程就是译者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在译者选择过程中,必然受到译者的主观感受、审美情趣、文化文学修养及其语言风格的影响。无数选择的结果就形成了译者的个人风格。风格问题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译出风格是文学翻译的全部指归。因此,译者风格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文学作品的作者、译者、原作、译作,以及读者等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进行的限制,从而表明没有不受限制的文学翻译和翻译,翻译因而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翻译的实质是对原作品的艺术再创作,它无法脱离译者个人风格的深刻影响。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译者个人风格与文学作品原始风格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原作品的文学风格,尽量淡化自己的个人风格,把译者风格很好地融入原作风格中,从而使二者之间实现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风格,本文在赞成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这个基本原则前提下,通过阐述翻译者的个人风格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参与其事的,提倡译者应该在不影响原作思想内容和整体文风的前提下,各显风采,自成一派,以增添译文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给译者风格的介入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文本的开放性和未定性不同,译者在与原文对话的互动过程中可以形成不同的视域融合,从而形成独特的译文文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译者也是译文文本的创造者.翻译的跨文化跨语际转换性质为译者风格的介入提供了空间,汉英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使译者在转换原文时能将自己的风格从语言的各个层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风格是诗歌翻译中最易缺失的部分。本文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从翻译过程中的解读和表达两个阶段着手,利用翻译实例分析和阐释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因素对原诗风格传递的干扰,并提出了消除干扰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使译作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及风格。然而,译者在努力追求这一境界的同时,其译作中流露出译者个人风格在所难免,任何译作都会留有译者再创作的痕迹,这是由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所决定的。对译者的翻译风格不应简单地否认或抹煞,而应正视其存在,努力实现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往往会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文章通过分析谢默斯·希尼英译《贝奥武甫》的译文选词、韵律及修辞等风格特征,探讨由译文风格所彰显出的译者民族文化身份、文化审美及文化取向等译者主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坚持和发扬民主作风是邓小平民主思想的重要内容。邓小平认为,民主作风总的说来是党风问题,各级领导干部的威信是建立在民主作风基础之上的,因此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民主作风。  相似文献   

15.
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机关作风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起着重要作用。要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机关的工作作风与师德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针对现实中高校机关作风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机关作风的有效措施,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化、长效化。  相似文献   

16.
方明礼 《钦州学院学报》2012,27(4):37-43,48
翻译误译等现象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影响读者对原作的阅读、理解和欣赏。通过《午后曳航》译作与原作的对照比较,发现题述作品译作中存在的照搬原文、忘文生义以及语法、句式、动作主体、词汇等诸多方面的误译现象及起因。由此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日本文学翻译工作者及日本文学翻译出版界的注意,最终达到在尽量减少误译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日本文学翻译作品译作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武训历史调查记》主要是通过对“武训问题的严重性质”的定性和运用“历史材料”来证明这一定性的手法,而在《武训传》事件中产生了恶劣影响的。考证表明:这一定性及其证明手法,其实在此调查记发表之前的相关批判文章里已经开始使用;《武训历史调查记》之所以在当时产生了特别的影响,在于其有着不同于以前批判文章的“新颖”之处:运用“极为科学严谨的实地调查”所得出的“铁一般的事实”。以澄清或批判那些“对武训的糊涂认识”的思想为叙事主要目标以及对武训极尽道德丑化等手法。  相似文献   

18.
刘霞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7):126-128
从三方面论述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观和我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共同点,即:翻译中语篇层次的重要性;语言行为潜势的重要性和语境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些影响翻译因素的论述,给翻译工作者以启示:翻译工作是项复杂的工作,要综合考虑多种因数才能使原语和的语真正的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9.
梳理了中国传统诗歌史上诗歌文体的自由化和格律化运动,以及新诗运动中的自由与格律问题的产生缘起及其发展,总结了诗歌文体发展中存在着的自由化与格律化之辨证关系,并提出了诗歌的未来文体规范是格律诗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