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日两国在近代面临西方文化的巨大挑战时,各自分别采取了“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的不同接受姿态,其造成的结果也大不相同。本文以严复与伊藤博文学成归国后的境遇示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政治格局以及制度的差异决定着生活在同一时代不同国别的人注定有不同的结局,而中国的严复和日本的伊藤博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他们同属于中日当时杰出的知识分子,受过良好的本国教育,又接触过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回国之后仕途却大不相同。本文从严复和伊藤博文仕途的差别着手,来比较大时代背景下中国和日本的选官制度的差异,从而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安超  安涛 《文教资料》2006,(24):45-46
“中体西用”、“和魂洋才”,中国和日本差不多于同时代提出了在维护本国古老精神文明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并在教育等领域进行初步实践。本文从这两个提法和在实践中的应用入手,分析了近现代中日教育的异同点。所谓前车之师,后车之鉴,本文也试图从两国教育的微观比较中找到一些中国教育改革引以为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同时遭到了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两国有识之士在痛心中警醒,分别开始对本国传统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进行反思批判,在教育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中国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教育改革思想,日本提出了“和魂洋才”的教育改革思想。应当说,这两种教育改革思想具有相似性。然而,二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改变却大不相同。通过对这两种教育思想形成背景及对教育改革实施的具体影响进行比较,探究其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19世纪90年代的严复、谭嗣同等对“中体西用”论的批评,包含着对这一文化结合模式的超越;“体用并举”的文化结合模式是比“中体西用”更理想的文化结合模式;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三个阶段递深的观点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但必须考虑到学习过程中的复杂性、多姿多彩性。  相似文献   

6.
严复是清季教育近代化的倡导者和力行者。严复译介的西学名著,在清季学堂广泛应用。严复主持的京师大学堂译书局,译介了大量西式教科书。严复重视普通国民教育,编辑了《国民读本》。进行了扫盲教育的尝试。针对清季教科书发展混乱无序的状况,严复主张保护教科书的版权,加强对教科书的审定。在担任学部丞参时。严复直接参与了学堂教科书的审定工作。在主持学部编订名词馆的工作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内教科书名词术语的规范与统一。严复为教科书的发展所作出的种种努力.是其教育救国理念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7.
严复为第一代接受西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他在翻译西方经典与宣扬西方启蒙思想上有杰出的贡献,然而他也受到传统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反启蒙"的特点.严复思想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影响下,具有一部份矛盾、两歧的性格,然不容忽略的是,严复一生思想亦有其连续性,而且他的现代性方案与源自佛道思想的终极关怀之间具有内在凝聚性,并非全无理路可循.此一个案显示中国知识分子在追求西方观念的同时,并不忘情中国传统,其理想在建立一融合中西之长,而超越西方现代性的新中国.  相似文献   

8.
独立富强始终是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努力追求的目标 ,他们设计过种种方案并为之努力奋斗。而严复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以其学贯中西的文化底蕴 ,把思考的对象定格在人的现代化建设方面。他对中国古典人文主义的批判、对西方近代人文主义的学习以及对近代人文精神的构建模式 ,启动了对近代人文精神的探索 ,开始了从古典人文精神向近代人文精神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典哲学名著,古往令来注家蜂起,解读者甚多。近代卓越的启蒙思想家严复立足19世纪的文化背景,以西方的唯物论、天演进化之学、民主自由学说以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诠释老子,表现为一种非常特殊的解读方式,折射出时代精神,为老子诠释学思想宝库增添了全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严复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无论是早期力批中国传统文化而推崇西方文化,还是晚期批判西方文化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否定之否定,严复始终坚持重塑植根于传统文化而又超越中西文化之上的新文化体系这一宗旨,这反映出其文化思想"变中不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兴起的,用于处理中、西学关系的文化观念。这种极具时代色彩的,旨在保持封建政治秩序和道德观念大体不变的前提下引进"西学"的文化观念从萌生那天起就带有先天的、不可避免的名实不符性和矛盾性。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为使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明交流、融合过程中得到真正的保存与发展,亟需对"中学"和"西学"的内涵,"体"与"用"的关系做一个全新、现代化的诠释,用新型"中体西用"文化观建构一个居于时代先进行列的中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以往研究对于严复的评价。在分析他的中西文化观的基础上,探讨了他救国道路(“第三条道路”)的选择及其客观必然性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严复的文化观被当作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由先进到落后、由学习西方转向回归传统的典型,认为严复"早期进步,晚年保守"的观点似成定论。本文对严复独具特色而又一以贯之的中西文化观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其在中国文化近代化进程中的艰苦探索及文化选择进行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叶的“译书热”推进了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诚然当时的日汉译粗劣有余精品不多,但此乃时代使然,亦是中国的日语翻译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然。正是这“译书热”造就了新世纪中国的译坛之兴,译事之盛和译才之济,这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空军力量的薄弱是中国抗战处于防御、退却的被动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根据中外文资料,尤其是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辑的资料,考察中国空军力量的消长过程,客观评述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日空战,指出中国空军战胜日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是个擅于学习但又擅于创新的民族,古代日本在学习吸收古代中华帝国的优秀经验发展起来。范围涉及了经济、政治及文化各个方面。姓氏制度亦是如此,中国的姓氏制度在春秋时期就形成姓氏合一,并沿用至今。而日本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制度,也创立了姓氏制度,到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苗字”制度,并得以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7.
东亚历史中,朝鲜通信使不仅承担起"传通讯问"的外交使命,而且客观上同时充当了中日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他们通过与日本文人诗歌唱和、笔谈、书信等形式,间接地源源不断地向日本传播着中华文化。在闭关锁国的日本江户时期,中日文化直接对话交流的机会不多,朝鲜通信使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其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生命观显示出不同的内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生命观颇具代表性,儒家主要从生的角度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的生命观;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是自然之道生命观。而西方文化中的生命观主要是从终极(即死亡)的角度看待生命。因此,不同的路向折射出中西方生命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线是绘画重要的造型因素之一。中西化精神和艺术观念的差异,使得中西传统绘画对于线的认识与运用呈现出迥异的风格特点。中国传统绘画的线在写形状物的同时,更有抒情达意的追求,它是主体与客体有机交融的产物,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西方传统绘画的线是建立在对形体空间的科学分析与认识基础上的,是对客体的理性再现。它自始至终贯穿着理性的精神,表现出主体受物理时空的制约,同客体始终处于相对对立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从中西文化的比较看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阐述严复在引进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如何从文化层面上审视中西方在自由主义思想方面的差异,宣扬先进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本文还阐述严复如何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结合在一起,兼容古今,会通中西,以调试的方法,探求建立富强、自由与文明的中国.严复的这种理念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