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的作文题是: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来谈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请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相似文献   

2.
初三语文第六册第六、七单元共选编八篇文言文。学习时,同学们除注重字、词、句的对译,文章的思想意义、写作技巧等基本内容外,尤其要抓住以下几个知识点: 一、关于“说”和“表” “说”是古代文体名,近似于现代文体中的杂文,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上大多是一事一议,即借某事或某现象表达作者的见解;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叙是议的基础,议是核心。例如《捕蛇者说》一文,作者借蒋氏捕蛇一事  相似文献   

3.
■卷七上多部:“■,厚(辰月)貌也。从多尚声。”(依小徐本) 此字可疑者有二:义为“厚(辰月)貌”而从“多”,“多”与“厚”义虽相通,然与“(辰月)”之事类则略无关联,此其难晓者一;音为“尚声”,“尚”古属阳唐韵。《广韵》  相似文献   

4.
一、“篝”字取象:中国文学里两性关系拟象、意象媒介、意象转换甲文“篝”形作(?)(前一·四○·五)、(?)(后上二六·六)等构造。《说文》:“篝,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按上列甲文“篝”字之取象实为两尾鱼相遇合之形。从“取类”的观念言之,“篝”实为“遘”之初文。凡两物相遇合皆可称之日“篝”(遘)。杨树达《卜辞求义·侯部》:“《戬寿》十七页之九云;‘△酉卜,逐贞,王宾岁,  相似文献   

5.
说“确”     
确字,《说文》云:“馨石也,从石角声”。馨者坚也,是确字的本义为坚石。引申为凡坚、实之称。“确”字的俗体作“確”,徐铉《说文》注、《复古编》、《六书正讹》皆称“确”俗作“確”。《说文》无“確”字,盖确、確为古今字。坚义之“确”,经籍大多以俗体“確”字代之,如《易·文言》:“確乎其不可拔”,注:“確,坚也”。《庄子·应帝王》!“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成玄英疏:“確,实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確乎纯乎,一作而不易”,注引司马云:“確乎,  相似文献   

6.
《苏秦始将连横》的“太公”注,分歧较多,主要有三惑:(一)“姓姜亦姓吕”与“姜姓吕氏”;(二)名“尚”与名“望”;(三)号“师尚父”与号“姜太公”。这三惑两千来未得明确,立足于当代,依据史与文的分别,“太公”作为历史人物,姓吕,名尚,字尚父(或名牙,字子牙),号太公望以及由此产生的吕望、齐太公等;而作为文学或民俗人物,则以冠姜字者的姜太公、姜子牙等为妥。  相似文献   

7.
在《草船借箭》(五年制八册第28课,六年制十册第16课)一文中“借”字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借箭”,一是“借船”。这两处“借”字同义吗?这是教学中不能回避的问题,不可不仔细辨析。查《辞海》,“借”字条共有两大义项,其一为“借贷”,如借钱与人,向人借钱,并举《晋书·阮裕传》为例:“在剡曾有好车,借无不给。”为动词;其二为“凭借”、“假托”、“假使”,古常用  相似文献   

8.
楚简《老子》甲组简十释文为: 孰能庀以(辶主)(动)者,将徐生。“庀”,整理者疑为“安”字误写,未作详解。今按,“庀”,简文写作(?),笔者疑为“厇”字之讹,读为“橐”。楚简《老子》三篇中,除残缺不明的文例外,“安”字凡八见,作两种形体。一种写作“食”,出现一次,见于甲组简二五“其安也,易持也”;一种写作  相似文献   

9.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有这么一段文字: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收之,曰:“诺”对这段文字中的两次答问“客无好也”“客无能也”,陈钟梁、张振华两位老师在《语文教学通讯》第10期上发表的《(冯谖客孟尝君)导读》一文中认为是冯谖自述。对于此说,笔者不敢苟同,特在此与陈钟梁、张振华两位老师商榷. 其一,冯谖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寄食孟尝君门下,我以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引述的  相似文献   

10.
<正> 《说文》第一百零四部部首为“白”,下领“皆”“鲁”“者”“(白寿)”“(智亏)”“百”六篆,我们统谓之“白”部字。这一组字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们的小篆形体都有一个共同的构件“白”;二是除“百”以外,其他五字许慎都训为“词”。经认真研究许慎的说解,反  相似文献   

11.
[文题展示] 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来谈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 请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注意:①话题包括三个方面,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展开。②立意自定。③自拟标题。④自选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  相似文献   

12.
好风凭借力     
升格前作文“三借”中的“借”,未能都用作“凭借”。“借诗”中的“借”同题中“借”字意思相同;但是,“借钱”“借衣”的“借”意思同题中“借”字不同。行文未遵守同一律——特别是标题中的词语。升格后作文,将“借”字统一用作“凭借”义,且在其后缀上“示情”“制敌”“诬陷”——凭借现象,点明本质。“有两句著名的《咏柳》诗”中的“著名”,应删除——用语要同“针贬”之意保持一致。升格前作文标题应加上双引号。  相似文献   

13.
许慎认为汉字的起始阶段是依类象形的,这些汉字叫作“文”,其后在“文”的基础上滋生出形声相益的“字”.无论是“文”还是“字”均具有显意功能.“六书”是六种书写记录汉语语词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为一类,是汉字的构形造字法;假借自成一类,是汉字的借形造字法.汉字是一个系统.540个部首是构成汉字系统的子系统,它们既是构形子系统,又是语义子系统.  相似文献   

14.
近读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其中文选部分选有徐宏祖的《游天都》一文。文中有“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之句。句中“风钜”之“钼”,该书注释为:“钜:同‘巨’”。我以为这可能是一处笔误,此字注“同巨”,不尽妥当,应注为“通巨”,才较确切。因为,“巨”与“钜”在此属同音假借关系,或者称为通假字、通借字。 一般讲来,古汉语中同音假借字,通常用“某字通某字”来表达;古今字或同义后起字,通常用“某字同某字”表示;而异体字、繁简字则多用“某字之异体”、“某字之繁体”等形式表示。繁简字的意义、读音完全相同,只是在字形笔划上有繁简之别。“钜”、“巨”两字的本义不同,因此它们不属繁简字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转注?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许慎对“转注”解说过于简略,以至后世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本文旨在比较“转注”诸说之优劣,并在此基础上谈谈笔者对“转注”的肤浅认识,以就正于方家.对“转注”的认识,学术界一般认为有“主形”、“主义”、“主声义”以及“主形义”诸说,下面分别论及.一、以徐锴和江声为代表的“主形说”南唐徐锴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谓老之别名有耆,有耋,有寿,有耄,又孝、子养老是也.一首者,谓此孝等诸字皆取类于老,则皆从老,若松、柏等皆木之别名,皆同受意于木,故皆从木.”①清代江声说:“立老字以为部首,即所谓建类一首.考与老同意,故受老字而老省;老字之外,如耆、耋、耈之类,凡与老同意者皆从老省而属于老,是取一字之意以概数字,所谓同意相受.叔重但言考者,举一以例其余尔.由此推之,则《说文解字》一书,凡五百四十部,其分部即建类也;其始一终亥五百四十部之首,即所谓一首也;下云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②“主形说”认为“类”就是部类,”建类”就是建立部类.《说文》540部就是540  相似文献   

16.
不看续集     
江苏省高考文题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来谈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  相似文献   

17.
辨“机巧”     
《后汉书·张衡传》:“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历算。”十年制高中课本第三册节选此文释“机巧”为“机械方面制造的巧妙”。此说值得商榷。机,《说文》云:“主发谓之机。”段玉裁注说:“机之用主于发,故凡主发者谓之机,概括之词。”古汉语中,“机”字多指有制动装置的器械,如“织机”、“弩机”等。  相似文献   

18.
莫,《说文》云“日且冥也。”为“暮”之本字,与“杳”“夕”义同。后因语音通假借为表“无”“勿”等义。尔后,为了表意的清楚,在“莫”字基础上加形符“日”而另造一个“暮”字表示其本义。由此,“莫”便孳生出“暮”“莫”两个字各表其义。自从“莫”字从其本义中分化出来后,人们对它的词性认识颇不一致,归纳之有三种意见:(一)莫为禁止之辞,与”勿”同。清·谢鼎卿《虚字阐义》卷二和王鸣昌《辩字诀》均持此说。清·刘淇《助字辨略》厘析  相似文献   

19.
<正> 十二、先其所爱,微与之期。(《孙子·九地》)注释:微,伺探。 译文:首先夺取其战略要地,伺机与敌决战。(第56、57页) “先其所爱,微与之期”一语,旧说各不相同,未知孰是。句中“微”字若作“伺探”解,依《注译》一书的注释体例,应指出“微”是“(?)”字之借。《说文》云:“(?)”,司也。从见,微声。”段玉裁注:“司者,今之伺字。许书无伺。司下当有视字。《广韵》曰:‘(?),伺视也.’于从微取意。(?)同(?)。”  相似文献   

20.
“凤头、猪肚、豹尾”是元曲作家乔梦符提出的有关写作的六字真言,陶宗仪把它解释为“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南村辍耕录》)。语文公开课的导入就好比“凤头”,它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部分,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众多的公开课执教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