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泽东年谱(中卷)》若干史实说明(续三)刘益涛二十三、会见第二次访问延安的美国记者斯诺(本书第138—139页)斯诺第一次访问延安是在1936年7月至10月。1939年9月斯诺又来到陕北,在陕北第二次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邀请斯诺到家里作客进行长谈。...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震撼世界,一些有热情的西方年轻知识分子对充满经济、社会危机的资本主义世界深感失望,他们怀着“寻找东方魅力”的热望纷纷前来中国。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是其中的一个。但是,对于他们希望看到的中国大革命浪潮,他们未免动身已晚,当1928年底,23岁的斯诺到达上海时,“四·一二”事变的大屠杀使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当时,斯诺便打算穿越全中国后去周游世界。这时,一位西方资产阶级报纸老板,或是出于他的职业敏感,或是出于对这位颇有才华的  相似文献   

3.
萧乾对斯诺编译《活的中国》做出了很多贡献,他不仅向斯诺推荐了优秀的中国作家作品,对入选的作品进行初译,还帮助斯诺直接与"左翼"作家进行沟通与交往。在与斯诺交往的过程中,萧乾也受益匪浅,斯诺的翻译观以及新闻观都对萧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直接改变了萧乾的人生道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4.
尹均生教授对国际报告文学的研究作了开拓性贡献。在这个广阔的领城内,他路近30年的努力,在中国开展埃德加.斯诺及其《红星照耀中国》的学术研究,写出几百万字的论文,出版了11种著作文集,瑶养出我国第一批国际报告文学研究生,主办参加20多次斯诺研究学术会议,为中美人民友谊谱写新的篇章,为中美文化交流无私奉献。  相似文献   

5.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芦沟桥事变进而向中国发动全面军事进攻,其根本目的是对中国实行经济扩张和经济掠夺。本文首先从芦沟桥事变的经济因素入手,旁及政治、军事等领域,探寻事变发生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埃德加·斯诺与中国的局部抗战(1931—193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埃德加·斯诺与中国的局部抗战(1931—1937)赵德教,赵文莉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的进步记者和作家,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他在旧中国居留十三年,一贯同情、支持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长期致力于向美国及世界公众介绍中国,宣传中国。尤其是从1931年“九一...  相似文献   

7.
商团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出现的市民公开以武装形式反抗政府的事件。中国共产党对事变主张鲜明,目的主要是促进孙中山等“左转”,孤立打击国民党右派,促进工农运动发展,壮大其势力。共产党在事变过程中并非配角,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影响着事变的发展进程。对共产党在事变中的作用应予以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8.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将中国人民推向灾难的深渊。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美英等国举棋不定,苏联则向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1937年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根据这一条约,苏联不仅对中国的抗战给予道义支持,也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这对中国人民是极大的鼓舞。二三十年代,中苏关系经历了坎坷的发展。国民革命时期,苏联是世界上唯一支援国共合作和北伐的国家。大革命失败后,南京国民政府奉行反共政策,于1929年颁布《绝俄令》,中断了中苏关系。自“九一八”事变,东北…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日本吞并中国东北,天皇同军部站在同一立场上,默许、鼓舞了军部的这一军事冒险;“七七”事变后,天皇作为主战派,督促向中国战场增兵  相似文献   

10.
关东军的由来闫庆生在中学历史教课书中,当讲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大举向中国东北三省进攻时,就提到了日本关东军是这次事变的主要策划者和侵略主力。此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长达15年的占领中,关东军实际上操纵着伪满帝国,对东北人民实行...  相似文献   

11.
美国财长约翰·斯诺于2 0 0 3年9月2日来华工作访问。斯诺此行主旨明确,说白了就是“压”中国提高人民币对美元的结算汇率。此前国际传媒几乎把约翰·斯诺访华报道的兴奋点都放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甚至称斯诺的亚洲之行为“汇率之行”。对于这位中国第一大贸易国的财长,尽管中方的接待规格很高———中国主要财经官员与其晤谈,温家宝总理、黄菊副总理还专门安排会见,但中国政府仍将继续维护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原则立场并没有因此发生松动。在斯诺访华前,国际传媒就掀起了报道高潮,所有的焦点直指斯诺访华将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最…  相似文献   

12.
试析“九·一八”事变中英国对日本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汪文军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9.18”事变,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序幕,日本的侵略扩张不仅威胁着中国的生存,也威胁着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对此,“英国采取了软弱的和解...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事变前国民政府的对日立场、中共对国民政府内外政策的反应、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及事变的发起与解决过程看,导致西安事迹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是否抗战,而在于如何抗战,蒋介石与张学良、中共之间最根本的分歧在于两条抗战道路,即全面抗战和片面抗战观念上的冲突。正是由于西安事变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蒋介石自我中心的内外政策,才大大促进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事变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王真本世纪30年代发生的西安事变,多年来一直是海内外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史家无论站在何种立场上,几乎无一例外地公认:这次事变是当时中国“时局转换的枢纽”或“历史的转折点”。这一事变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和作...  相似文献   

15.
萧乾和他的老师斯诺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明在中国人的心里,老师的位置仅次于生养自己的双亲。像鲁迅和章太炎那样的师生情,早已成为文化学术史上的美谈。这里介绍作家、翻译家萧乾和他的老师、美国著名作家、记者斯诺之间绵延半个世纪、生死不渝的情谊,...  相似文献   

16.
从对日本逐步侵华、中国东北和关内的关系、中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以及1935年国民党和共产党内外政策的转变的具体分析,批驳了到1935年的“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才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观点。重新评价了“华北事变”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2007年9月21日是我国人民的忠实朋友海伦·斯诺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华中师范大学自1982年主办"全国首届斯诺研讨会"以来,25年的持续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斯诺夫妇是西方最早报道中国工农红军及其长征的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早已名闻全球。斯诺前妻海伦·斯诺更是一位传奇式的女记者。她一生写了《续西行漫记》《我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18.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对皖南事变爆发的介绍仅提到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笔认为,要对皖南事变全面了解,还要弄清错综复杂的国际原因。那么国际背景究竟如何?具体说来:  相似文献   

19.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适时地调整了自己的对外政策,积极致力于建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尤其是把美国视为这个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并寄希望于美国能对巩固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重要作用。其实,早在1936年,毛泽东就曾在与著名作家斯诺的谈话中指出:“我们认为美国人民和美国政府对中国是有远见的,形势注定美国政府要对中国和日本的未来起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希望并且相信,他们将同美国政府结成统一战线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对美国采取了…  相似文献   

20.
在以往对斯诺的研究中,静态分析其思想中的进步因素的比较多。本文结合时代的思想背景,对斯诺的思想进行了深入体切的分析.力求在对历史的还原中,寻找斯诺政治思想和新闻实践形成的多重原因,以此观照斯诺的基本价值观、平等进步思想及其职业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对斯诺的成功和失误、困惑进行分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