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遵融 《家教指南》2003,(9):14-15
一般而言,有了爱他们的父母与和睦的家庭,大部分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适应学校的环境。不过,你还不能就此以为万事大吉。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容易发生变化,所以父母还得经常留意,特别要时常注意那些足以引起麻烦的信号“恨学校的表现”是一种极值得注意的信号。或许所有的孩子都会说一些学校不好的话,如“我们学校的操场真差劲!”“那个电脑教室实在是太小了,两个人合用一台电脑真没劲!学校发的作业本的纸张太差了”等。如果说,孩子只是由于偶发的一些不愉快,或是由于不这样说,别的学生会觉得他奇怪,这是没什么关系的。但是,如果他时常有这样表示…  相似文献   

2.
爱心——关注孩子的心理教育家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首先得有“爱心”,即全面关爱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成长等。有这样一个孩子,平时很听话,在学校表现也很好,成绩不错,突然有一天老师告诉他父母,孩子在学校和老师顶撞并大发脾气。父母这才意识到最近一段时间孩子怪怪的。其实孩子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大多是由于心理变化引起的,作为父母首先得在生活、学习上更加体贴孩子并倾心去与孩子沟通,在聆听孩子诉说中找出孩子心理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用“爱心”感知孩子,及时了解孩子思想变化的状况,及…  相似文献   

3.
上小学时,孩子放学回家总要绘声绘色地把学校里有趣的事向父母汇报,可一上初中,便不再主动与父母说话。孩子进入初中,青春期悄然来临,身高、体重发展很快,柔韧性增强,力量增加,给孩子自己以“成人感”在心理变化上,由于他的独立性增强,故尽量避免对大人的依赖。渴求独立,不希望父母对自己过多的干涉,因而与父母的话越来越少。孩子此时开始重视与同性、异性同学之间的友谊,故可以与朋友尽诉衷肠,尽情欢乐,而不愿再对父母说心里话和表达亲密的感情。所以,对父母“疏远”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必然,是孩子的独立性表现。父母应尊重孩子在家中的权利,有意地把孩子看成  相似文献   

4.
玩也是学习     
关颖 《家庭教育》2011,(11):10-11
许多父母一提到孩子的玩,首先想到的是耽误学习。我们时常听到一些家长训斥那些贪玩的孩子:“都上学了,该收收你的玩心了。”“一天到晚就知道玩,真没出息!”当老师拿着孩子不理想的考试成绩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的时候,往往把“孩子贪玩”看做是最主要的原因。似乎学习与玩是对立的,这已经成为不少成年人的心理定式。  相似文献   

5.
墙饰作用多     
为了让幼儿有一个舒适漂亮的学习活动场所,我定期装扮墙壁,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很多作用。1.给了幼儿美的陶冶一次,我用蜡光纸布置了一幅画面:美丽的花草丛中,可爱的小狗小猫在一起嬉戏玩耍。我把这幅画贴到墙上后,孩子们高兴得直拍手,连声说:“真好看,真好看!”他们还叫来了其它班上的孩子一起欣赏。第二天,又有一些孩子拉着父母来参观,并自豪地对父母说:“我们的教室真漂亮!”  相似文献   

6.
爱的回应     
一个山里的孩子,由于妈妈时常爱唠叨,他感到异常烦躁。有一天.他实在忍受不了妈妈的唠叨.便独自跑进山里,放声高喊:“我恨你!”山谷里立刻传来了阵阵回声:“我恨你,我恨你……”小孩很害怕,匆匆跑回家对妈妈说:“山里有个孩子恨我。”  相似文献   

7.
时下,“感恩”突然成了教育的热门话题,有的学校“让孩子每天带生鸡蛋上学”,体会父母呵护他们的一片苦心;有的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感恩节”;还有的学校让学生给家长写“感恩信”,体悟到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鸦甚至有的学校用“剖腹产手术DV”为题材教育孩子感恩……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积极实施“感恩教育”本无可厚非,但是应尽可能考虑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用最自然、最通俗的方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不是盲目地“顺应潮流”、“追赶时髦”,主观臆断地“一摁了之”,让感恩教育沦为“一日曝,十日寒”的“做…  相似文献   

8.
一、孩子放学回家后:中国父母:“今天学习怎么样?”外国父母:“今天在学校过得还愉快吗?和同学相处得如何?”二、孩子吃完晚饭后:中国父母:“快点去做作业!”外国父母:“先帮我收拾一下桌子。今天晚上你有什么安排吗?”三、孩子晚上要和同学出去玩:中国父母:“太晚了,不安全,再说明天还要早点起来上学。”外国父母:“好的,给你钱。要注意安全,遇到什么事了就报警。”四、当孩子在家里谈论某个同学时:中国父母:“这个同学学习成绩怎么样?”外国父母:“这个同学为人如何?”五、当孩子考试成绩下来:如果孩子考了99分(满分100分):中国父母:“怎…  相似文献   

9.
时常听到有家长到学校“诉苦”,该自己的孩子上中学后变了,变得与朝夕相处的父母无话可说。有时父母好言相问,得到的是简单而不耐烦的回答:“讨厌!”“没什么!”读小学时在家里还能蹲得住,进中学以后不久,活动圈子大了,不愿意呆在家里,吃完饭,放下碗筷就急着往学校跑,好象家里有老虎要吃他。星期天匆匆做完作业就三个一伙,五个一  相似文献   

10.
“我们真是不怎么管孩子”。这是一些学习等各方面都表现不错的孩子 的父母,在回答别人“怎么教育的孩子”的提问时常说的一句话。听起来似乎让人不相信。但这其中却自有他们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信息总汇     
广州温馨上演“有孩同养”面对如今婴幼儿用品动辄数百元的消费,不少父母抱怨,养一个孩子真“贵”!而广州一些年轻父母间则兴起了务实而温情洋溢的新风:为了一个孩子,邻里间资源共享,有孩同养。一些小区兴起无偿互赠自家孩子不再适用的罂幼儿“二手”用品。一些家长还让孩子穿“百家衣”。如今通过互通有无,邻里间感情在升温,现代人之间的温情在回归。家长们说,这种“资源共享”既实惠又科学。(现代育儿报网络版)  相似文献   

12.
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合格的父母吗?以下是一个小小的测验,请对十个做法答“是”或“非”,然后对照标准答案,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对养儿育女的认识有多少。一、对孩子忍让,保持良好关系,总比坚持己见及与孩子争论好一些。二、不随便打孩子。这样孩子的表现会更好。三、要孩子尊重父母,父母也得尊重孩子。四、孩子不应在生活上自作主张,除非他们已够成熟。五、要孩子做家务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及影响了童年的乐趣。六、孩子应该有零用钱。七、我自己既然学有所成,我可以依照我父母的方法来对待自己的子女,这样他们也会学有所成。八、我不需要对子女进行性教育,反正学校会教的。九、我需要经常赞扬子女的优点。十、子女上了10岁,就不需要父母们的拥抱及亲近。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篇文章《要会向孩子“推销”自己》:有位做母亲的老是抱怨:说自己的女儿不能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父母每天白天工作很紧,晚上回家后还得操持家务,特别是对女儿照顾无微不至。可女儿呢,好像是得了“感情淡漠症”,对父母的这份爱心并不“领情”,不管父母多么忙和累,她都跟无事人似地看她的电视或玩她的游戏机,甚至连句关心问候的话都没有。因此,这位母亲时常一生气就爱骂女儿:“你不知道我有多累。”  相似文献   

14.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基 1. 吓喂饭—孩子不好好吃饭,家 哄 —— 本原则。养成良好习惯,第一任教师是父母,第一所 长就采用哄骗、吓唬等方法。比如:“不吃 学校是家庭,学校教育时时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制 饭的孩子长不高。”“吃完这些饭,你会长约。所以养成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孩子是各 得比妈妈还高。”有时,拿一些孩子害怕方面都不成熟、不稳定的教育对象,只要我们重视了孩子…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一些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撤进了一些农村小学。有些孩子要到较远的学校上学。由于离校远、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照料等原因,许多小学生成了寄宿生。这些孩子乍离开父母,在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多不适应,主要表现有:  相似文献   

16.
又是新学期了。随着孩子的开学,调节父母神经的弦也又多了一个──孩子在学校表现的好与坏。在许多成人的眼里,这好与坏,学习成绩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孩子的表现好,父母的神经就松弛,孩子的表现不好,父母就会着急上火。由于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母亲关注孩子的生活更多一些,因此母亲的焦虑也就表现得更突出。 为人父母者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抚养、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这一职责推向极端;并不意味着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就可以放弃自己为追求事业的成功做出努力;并不意味着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就要放弃享受…  相似文献   

17.
怎样做一位称职的父母?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许多父母产生了许多不解和困惑。有的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竭尽所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虚幻的空间,把孩子与现实生活隔离开来,幻想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大温室里;有的父母时常摆出自己的权威,动辄就对孩子批评、责骂,或冲着孩子大喊大叫。这些都不是现代合格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和做法。(一)温和派的“关怀强迫”常见类似的情景:六岁的贝贝端坐在电视机前,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触手可及,刚买回来的面包就放在手边,妈妈站在旁边等待贝贝吃饭。“妈咪,这么烫的牛奶,怎么喝?”贝贝显然是…  相似文献   

18.
李景卫 《教育》2007,(4S):51-52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千古不朽的名言告诉人们知识是无穷尽的,一生都要不断地学习。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做父母的也得这样。否则,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还真手足无措。  相似文献   

19.
沁沁今年读一年级。她在学校表现得阳光、快乐,与同伴能融洽相处,是老师公认的“乖学生”:在家里却任性、消极,动不动就对父母大发雷霆.是父母头疼的“倔孩子”。为什么同一个孩子,在学校和在家的表现差异如此之大?沁沁的妈妈怎么都想不明白。想要揭开沁沁情绪家校两极化背后的秘密,我们首先要了解儿童情绪表达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许多刚从幼师学校毕业的教师,由于没有做父母的体验,感受不到父母对子女的那份情和爱,因此,在工作中常听到她们这样一些怨言:“XX小朋友的家长真难缠,昨天,孩子回家有点不高兴,便来兴师问罪,怀疑孩子在幼儿园是不是吃了什么亏。”“XX家长更厉害,他的孩子做游戏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已经跟他打了招呼,还要寻根究底,问怎么摔的,摔在哪儿,有没有人推他,好像天底下只有他家孩子最宝贝。”其实,这是做家长的共同心理。农村里有句俗语说得好:“喇痢头儿子自家的好。”任何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美最聪明的人。所以,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