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东方两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都在童年时期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全人类的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古代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佛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已在近两千年的流传过程中,深深地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经中的文学故事,亦曾给中国古典文学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陈百琴 《海外英语》2010,(2X):106-106
佛教发源于印度。而佛教东传中国,大放异彩,则主要得力于佛经的汉译。中国的翻译文学,历史上有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是在汉唐时期,此时的翻译主要以佛经翻译为主。第二次是在明末清初,此时仍主要是以各类经书的翻译为主。第三次是在中国的近代,这时翻译的种类开始增多,多种文体的翻译相继出现。从上面三次翻译高潮的回顾可以看出,佛经翻译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上千年。既然佛经翻译的历史如此悠久,就不得不谈谈佛经翻译的方法或者说是倾向问题。  相似文献   

3.
汉魏六朝时期,随着佛经的大量传人与翻译,佛经故事为中国文学,尤其是为小说提供了素材。笔者认为邯郸淳《笑林》中“善治伛者”“愚人和羹”“不识镜”“汉世老人”“呆女婿吊丧”“偷肉”等故事均与佛经故事有很大的联系。并从内容、形式、语言兰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而对于《笑林》的结集,笔者以为,当是三种力,即嘲愚传统、时代风尚、佛教般若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佛教般若思想则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佛经虽非专门的美术理论著作,但其中关于美术方面的一些实践和论述也是佛教美术的构成部分。佛经中的美术实践和论述也随着佛经翻译对本土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汉译佛经主要对中古佛教美术思潮、佛教美术创作主体思想、中国佛教美术技法、中国美术理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生经》是西晋高僧竺法护汉译的一部佛教经典,讲说佛祖及其弟子的本事、本生故事。本就其中的鳖与猕猴、王子造机关木人和机智小偷等三个故事,和中国民间故事进行比较,探寻了中国民间学受印度佛教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广欢  李娜 《考试周刊》2013,(95):10-11
佛经翻译历时上千年,所译入中国的佛典、输入中国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佛典、佛教对中国古代哲学、语言、绘画艺术、文学方面的影响入手,强调佛经翻译在中国历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佛经故事与汉魏六朝仙道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随着汉译佛典的传译,其中的佛经故事亦随之传播.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亦适时发展,从道经内容来看,袭用佛经比比皆是.作为传播本教的多录自民间传说,因此,本文通过大量的例句,说明佛经故事对六朝仙道小说题材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周湘婷 《考试周刊》2013,(88):29-29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流传到中国以后.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这主要得力于佛经翻译。佛经翻译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中国最早期的翻译理论。本文对佛经翻译的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汉魏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是中国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佛教发源于印度,通过佛经翻译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了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佛经文学的传播不仅给汉语言带来了新语汇、新文体,也极大地拓宽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想象力,在题材、内容、意境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虽然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然而典籍浩瀚、哲理丰富、蕴含广博深奥的佛教是世界上其它的宗教都无法与之相比。纵观中国翻译事业,佛经翻译不仅是中国翻译的起点,且悠久的中国翻译史有半部是佛经翻译史。佛经的翻译有力地推动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对中国历史、政治、宗教、哲学、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为中国翻译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佛经翻译活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印度佛经中有大量的“譬喻”,这是印度佛教为方便教人而常用的讲经说法手段,汉译佛经保留了这些“譬喻”,并对中国禅宗经典《坛经》中的“譬喻”产生了重要影响。《坛经》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性经典,同时也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本土禅宗典籍,《坛经》或继承或借用了这些印度佛经中的譬喻,但同时又有一些创造性的发挥和改造,从而形成了《坛经》譬喻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2.
《法灭尽经》是5世纪末至6世纪初成书的一部中国撰述佛经,体现的是来自印度佛教的法灭思想。以此经为代表,还有一批主要见于《出三藏记集》著录的佛经,可称之为法灭尽经类佛经。这批佛经在僧祐看来没有疑问,但从隋代开始,大都成了疑伪经。论文探讨了《法灭尽经》成书所依凭的印度法灭思想来源问题,以及法灭尽经类佛经流行的特定年代,强调印度佛教法灭思想不能简单等同于中国佛教的末法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东晋高僧慧远,身处佛教新兴之乱世,搜集整理佛经,弘扬佛教,与佛经翻译有着"不解之缘"。他虽未直接参与翻译实践,但对于教理的渴慕与追求,让他成了"译场"的组织者;丰富的佛教生活经验使他成了佛经翻译的理论思考者和汉译佛典的最好检验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谙和对佛教教理的透彻了悟,使他成了佛经翻译活动的有力维护者,他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而且在佛经翻译史上也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佛经中的孝亲观,具有张扬宇宙自然亲情,重视对母恩的报答,凸显自然心理的虔诚,通过善恶业报理论展开等特征。它包括子女之孝、弟子之敬、夫妇之爱、朋友之信、友爱众生等内容。佛经中的孝亲观从其传入始即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它是佛教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伴随着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过程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佛教,作为不同质素的语言和文化系统,在其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合流的历史过程中,广泛地渗透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汉语言、汉文学和哲学等各文化要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化吸收佛经文化丰富自己,并融会贯通,生发出更优秀灿烂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6.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我国对佛教的引入主要是通过佛经的翻译来进行的。我国的佛经翻译事业之初是在我国的两汉时期,并以其独特的宗教信仰渗透到中国人民的精神思想和传统文化当中。佛经在翻译过程中依托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诸多方面多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佛教文化传播的载体,汉语言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众多的汉译佛经也对中国汉语在音、字、意、句法、文体等诸多方面影响了汉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历代所译佛经汇集成浩淼的中华经藏,在介绍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中华文化的特质。汉代译经为中华佛藏之滥觞。汉代译师以安世高、支娄迦谶为代表,他们以尚质直译的风格译写佛经。梵文佛经的宗旨、语言风格与中国思维习惯、汉语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在这一草创时期得到充分表现,遂形成有别于后来的译经风格。虽魏晋以后被“曲从方言,而趣不乖本”的新译所取代,这些经籍却是中印文化和平交流的见证。  相似文献   

18.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桓帝末年开始汉译佛经。近两千年的译经历史中,佛经的汉译对中土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经语言与中土语言不同,与佛教原典语言也不同。它不但弥补了中土文献的不足,很多新词新义都能在佛经文献中找到更早的例证。80年代以后,词汇学界将研究重点转向佛经文献。本文将综述近20年来佛经词语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桓帝末年开始汉译佛经。近两千年的译经历史中,佛经的汉译对中土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经语言与中土语言不同,与佛教原典语言也不同。它不但弥补了中土文献的不足,很多新词新义都能在佛经文献中找到更早的例证。80年代以后,词汇学界将研究重点转向佛经文献。本文将综述近20年来佛经词语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东汉以来,佛教东传和佛经汉译,不仅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宗教观念、哲学思想,也送来了新的文学风格。这种风格对中土文坛所产生的影响,是毋庸讳言的。但是由于这种影响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以及不同的作家、不同的时代,所以前者对后者的浸染,就不可能只是孤立、片面、静止的文学现象了。因此在讨论二者融合问题时,除了要注意其相互的渊源关系之外,还必须注意其条件、方式、深广度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对中印文学交流现象的本质的把握。本着如此认识,本文探讨了“解体还形”小说与汉译佛经故事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