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名美国教师是这样向自己的学生介绍《西游记》的: “中国的《西游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来自唐朝的和尚渴慕印度的佛经,于是带上了自己的仆人沙僧开始一段漫长而艰苦的旅行。在旅行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诸多坎坷,经历了很多磨难,终于到达印度取来了佛经。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杨修之死》节选自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既能认识人物、了解故事,又能学会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看问题。针对这篇小说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一、人物对比,明晰矛盾所在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竞猜  相似文献   

3.
《月光曲》这篇传说,描绘的意境较深,感情丰富,学生不容易读懂。因此,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理解“三境”(即人物的心境、弹琴的情境、乐曲的意境),领悟贝多芬不同凡俗的情怀,以达到教学目的。一、发展思维,感受“闻曲入情”的心境。传说一开始,就从形声两方面,给贝多芬散步创造了幽静的环境。教师提示学生思考“幽静”表现了什么样的环境?贝多芬的心情怎样?学生可以从秋天夜空的月亮,碧流缓淌的河水,镇郊蜿蜒的小路,茅屋传出的琴声等综合表象,感受到环境的“静、雅、美”和贝多芬心情的愉快、平静、舒畅。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人物心境的基础上,再让他们思考“贝多芬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会怎么想”的问题,他们的思维就能活跃起来。他们认为,贝多芬  相似文献   

4.
《古兰经》上有一个经典故事 ,有一位大师 ,几十年来练就了一身“移山大法”的本领 ,然而他的“移山之术”却颇令我们费解———这位大师的移山方法就是 :山不过来 ,我就过去。了解了大师的“移山秘诀”后 ,我们知道其实大师并无真的移山之术 ,而令我们真正佩服的是大师思考问题的独特方法———思维逆转。多少年来 ,我们教师一直是以真理传播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 ,他们想尽种种办法 ,使出浑身招数 ,把学生一步步引入真理的殿堂。课堂上 ,只有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 ,只有教师讲道理说服学生放弃错误观点 ,接受教师的正确观点 ,……久而…  相似文献   

5.
“故事新编”是一种形式比较新颖、内容比较有趣的写作方法。近几年来,这种写作方法已成为中学生考场作文的“新宠”,年年的中考作文中都有不少这样的文章被评为满分。所谓“故事新编”,是指对经典著作、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进行合理的改编,融进改编者自己的观点、情感,使故事具有新的内容和含义。一“故事新编”的构思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1.立意翻新。所谓“立意翻新”就是抛开对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已有的评价,以全新的视角对他们进行重新评价。需要指出的是,在评价时,要考虑可行性、科学性和大众的接受心理。2.人物重…  相似文献   

6.
发现学生     
徐晓华 《湖北教育》2003,(12):62-63
德国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家波尔诺夫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既要善于教学,更要善于去发现学生,从学生身上寻找教育的契机和生长点,这些教育的时机往往发生在学生的“偶然”、“遭遇”和“危机”之中。 在偶然中认识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讲到这样一个故事:米哈依尔是一个作文常得2分的学生,因而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哪个学校里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如果学校里新来一位天才生物教师,两年之后就会出现10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他们爱上了植物,在学校园地上入迷地进行试验和研究。”成为这样的优秀的天才教师,是每一位生物学教师孜孜以求的。在这样的生物学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定会兴致盎然,享受着思维的魅力,润泽着生命的光辉;在这样的生物学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定能深度卷入,自主构建知识,有效培养能力,悄然提升素养。那么,这样的生物学课堂有什么特质呢?我以为,“生”机勃发、格“物”致知是其主旋律。  相似文献   

8.
今年1月7日教育部电视会议,对中小学生“减负”作了明确的规定,3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紧接着全国各地的教育部门纷纷出台了具体的“减负”规定,不少学校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行动付之实施。然而,就教师来说,对“减负”这项工作,有些教师还存在着一些不够正确的认识和做法。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减负”了,教师也可以“减负”了。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单这样认为,还这样做了。他们说,可以松口气了,以前太辛苦了,现在该歇歇了。因而,对上课马虎了事。其实这是消极的观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学生的…  相似文献   

9.
一忌深,学生百思不解,这样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提问学生:“《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背景怎样?”小学生对东汉末年的历史不了解,又没读过《三国演义》,当然无法回答。这样不切学生实际的提问必然是失败的。所以,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度,或因人而发。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说得出或基本答得上。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节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教师正引导学生学习《狼和小羊》一课。教师讲得绘声绘色 ,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当最后讲到狼恶狠狠地扑向小羊时 ,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黯然神伤。这时 ,一位小女孩怯怯地举起了小手 :“老师 ,咱们想个办法让小羊逃走行吗?”正在讲课的年轻教师一愣 ,随即满脸绽开灿烂的笑容 :“大家愿意想个办法帮小羊吗?”“愿意!”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机智的小羊》、《小羊智斗恶狼》、《小羊历险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从学生的口中讲出。小女孩感到故事中的小羊被狼吃掉太可惜了。的确 ,我们成年人也认为故事的结尾…  相似文献   

11.
有位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课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同损害国家尊严的行为作斗争”这一内容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1997年夏天,40名中学生飞越太平洋,来到澳大利亚参加悉尼第八届国际音乐节。当他们准备在悉尼市政厅演唱时,带队老师严肃地对学生说……”讲到这里,这位教师停顿了下来,且表情严肃。教师在这片刻的沉默中造成一种“空白”,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悬念。接着,这位教师继续讲道:“带队老师告诉大家刚才在大会的演出台上发生了一件有损我国尊严的意外事件。他说:‘同学们,我们要……”讲到这里,教师又停顿下来,这又使学生产生一种悬念:…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些历史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学生在学习这些历史时缺乏直观感和认同感,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学习这些历史有什么用?”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学生很难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将“古”和“今”联系起来,由“今”及“古”,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会觉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近得触手可及,从而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如何将“古”和“今”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3.
上《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时,学生蔡思思问大家:“课文中讲到的‘西湖’、‘泰山’和‘香山’在哪个省,谁知道?”“‘西湖’在浙江省啊。”好几个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出来。毕竟这是自己家乡的风景区,他们喊了以后还得意洋洋。“那‘泰山’和‘香山’呢?”这下没人吱声了。大家都看着我,蔡思思也转身看着我,看她眼神就知道在等着我把“答案”告诉大家。如果是过去,尤其是“初为人师”那些年,我肯定会把这个“答案”认认真真、详详细细地“教”给他们。我那时常常想,教师嘛,这是最能体现“价值”和“能力”的关键时刻啊。可现在,我不想这样做了,…  相似文献   

14.
1.认识上忌偏见。有的教师对后进生常存在偏见,总认为他们“一无是处”,甚至“不可救药。”这样很容易使后进生感到前途渺茫,因而自暴自弃。因为当他们发觉老师对自己存在偏见,总是用老眼光来看待自己时,就往往会丧失自尊心和上进心,有的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后进生虽然毛病多些,但只要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他们,善于发掘他们身上闪光的火花,并满腔热阮地帮助他们洗掉身上的污垢,  相似文献   

15.
“学习历史在于知道过去的真实和真实的过去。”但由于时间的跨度,历史事件在学生看来往往只是“遥远的传说”,缺乏真实的感受与体验。为解决这一教学疑难,教师须合理地选“点”铺“面”,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下面,笔者借助《春天的故事》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王述平 《甘肃教育》2008,(12):17-17
一、阅读教学中“自由化” 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拓展课程资源”的含义,使学生无目标、无要求、无限度地自由交流个人的读书心得。如在一堂语文公开课上。教师授课的内容为《赤壁之战》。教师为了创设情景,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首先让学生讲述《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故事。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兴致大发,从三国人物讲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孙悟空、猪八戒等,远远偏离了主题。教室里乱哄哄的,  相似文献   

17.
初中学生因受年龄的限制,接受能力较差,因而教材内容都是基础的。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恰当地给学生讲解一些高等数学的思想,那就不但能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打下铺垫,而且也会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讲初中几何第二册“圆”的部分时,就可讲些极限的观点。这样对他们进入高中及大学后学习数学分析是有好处的。下面就简单谈一谈“逐步淘汰原则”在教学中的渗透,供参考。例正方形的边长为a,以各边为直径在形内画半圆,如图1,求所围成部分的面  相似文献   

18.
一忌深,学生百思不解,这样会挫伤学生的学生积极性.一位老师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提问学生:“《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背景怎样?”小学生对东汉末年的历史不了解,又没读过《三国演义》,当然无法回答.这样不切学生实际的提问必然是失败的.所以,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度,因人而发.  相似文献   

19.
一、在剖析外貌描写中感知美语文课本中写人文章大都以颂扬人物为目的,因而,其外貌描写均是为表现他们的美服务的。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抓住外貌描写进行细致的分析,深入理解人物外貌的特征,感知人物的美。如阅读《我的心事》时,可通过对“小弟弟”外貌剖析,认识其外貌的“朴实美”;阅读《杏儿熟了》时,可启发学生通过对“奶奶”外貌的描述,体会她的“慈祥美”。这样,久而久之,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二、在探究行为描写中理解美人物的行为美是其内在美的表现,因此写人的文章,大都通过具体事例中人物的动作反映人物。在…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水浒》中“革命派”的几个代表人物作了历史的分析,探讨了他们各自的“英雄行为”及性格中存在的根本缺陷,揭示了他们内在的精神实质,从而提出了梁山起义并不是真正的农民起义,《水浒》中的“革命派”在本质上并非真正“革命”的,更代表不了农民革命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