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立主义是缅甸冷战时期外交政策的基石。文章主要从地缘政治、国家利益和两极格局三个方面论述缅甸自独立以来采取中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原因,并认为地缘政治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维护国家利益是其最为根本的原因。两极格局是其形成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理论是冷战背景下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理念之一.作为一种极富理想主义色彩的外交思想,现代化理论是美国冷战期间外交战略规划的关键环节之一.自由国际主义与现实主义在规划美国外交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着本质差别,而现代化理论正是传承了美国外交中自威尔逊主义以降的自由国际主义的基本理念.现代化理论成为肯尼迪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思想有其必然性与可行性,其在美国外交实践中日益边缘化的命运充分说明美国外交政策作为一种看似正义的理论表达,完全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用本质.  相似文献   

3.
一国的对外政策是决策者根据国家利益在理性选择的基础上制定的.但是,决策者制定外交政策又是处在一个复杂的国内政治环境之中,从而使得国内政治影响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从美国来看,其国内政治中的宪政民主、治理机构、利益集团等因素对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苏联学研究是“冷战”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与美国政治联系紧密。美国的苏联学研究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思想理论支持,为美国对苏外交政策服务,配合情报部门的反苏工作。冷战虽然结束,但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竞争的实际存在使美国苏联学研究继续保持其作为斗争工具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5.
冷战期间,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始终是美、苏争夺的焦点。美国在中东的外交政策与其说是为了捍卫国家利益,不如说是保护以洛克菲勒石油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几个垄断财团的利益。可以说在中东这一地区,美国的国家利益与洛克菲勒石油跨国公司的利益出现最大程度的重叠,并使美国执行带有“中东特色”的外交政策。文章拟简单阐述,并试图从中找出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经济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我国史学界在研究冷战起源这一问题时,往往只强调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作用,在谈及英国所起的作用时,大都认为英国在冷战起源这一历史阶段没有自己独立的外交政策,仅仅是美国的追随者。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误解。英国虽然在二战中被极大地削弱了,但仍然在战后世界格局的安排问题上竭尽全力,发挥了自己最大的作用。英国的决策  相似文献   

7.
地缘政治理论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及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依据该理论,冷战时期,美土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的重要前哨;冷战结束后,土耳其成为美国欧亚战略中的重要支轴国家,同盟关系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8.
杜勒斯与基辛格分别作为20世纪50年代与70年代美国重要的外交决策人.他们继承了美国外交思想传统的不同方面,对国家利益有着各自的理解.前者重视信仰追求,将意识形态作为制定外交政策考虑的首要因素;后者讲求实际,强调现实的国家利益.他们各自不同的理论底蕴,使得他们在处理与新中国关系时奉行了两种不同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9.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它们之间的冷战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必然。美苏冷战来自19世纪期间开始、并且愈益加速的国际权势分布的极化趋势,并且在相当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争的美苏关系史。意识形态对立与基本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冷战史需要阐释的基本问题在于:冷战的起源、冷战的地缘政治特征和强烈意识形态性质、美苏军备竞赛、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冷战的全球化、冷战紧张程度的起伏变化、冷战终结和苏联瓦解的基本原因以及冷战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明冲突论”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制定们寻找的解释后冷战世界的“新理论”。它实质上是美国霸权思想的反映,旨在为实现美国的战略利益提供理论依据。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美国“化霸权”提供了现实基础。美国“化霸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都有表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言,抵制“化霸权”,坚持多元化的互补繁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新保守主义是美国20世纪60代末崛起的一股新的政治思潮。它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它以价值普遍主义为哲学基础,以“强硬的威尔逊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美利坚帝国统治下的和平”为目标塑造了冷战后全新的外交理念。新保守主义外交理念的核心是要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因此,虽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可以盛及一时,但由于美国独特的外交决策文化以及其自身理论的偏狭和狂热,注定其不可能长期左右美国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新自由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对美国社会和高等教育造成的危害。经济达尔文主义信徒在国内国外发起了两场战争,一场是反社会福利的战争,一场是反高等教育的战争,前者是为了让有钱有势者彻底控制社会财富和收入,后者则是通过文化机制占领意识形态阵地。两者相互协作旨在把社会问题的价值观贬低为政治思想的荒原。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不满现状的年轻人身上。  相似文献   

13.
张耀健 《海外英语》2012,(5):270-271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has increasingly drawn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as a new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By studying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and structures,it can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discourse,power and ideology.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news re ports of foreign affairs,which draw little attention in previous studies.We make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10 news reports on the 3rd US-China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in American and in Chinese news media.The analysis will be conducted from 2 categories:modal auxiliary and lexical repetition.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经历了从超越遏制战略、参与和扩展战略到先发制人战略的嬗变,但其核心是确保美国的单极霸权不受动摇,并试图从意识形态的角度为这些战略寻求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理性。考察美国发动的科索沃战争及以反恐防扩为目的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仍能较清晰地看到美国全球战略中意识形态的烙印以及与冷战时一脉相承的政策特征。由此可见,意识形态仍将是美国未来较长时间内实施其全球战略重要的考量因素。  相似文献   

15.
富兰克林·D·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思想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阐述了美国所认为的世界秩序应遵守的几项基本原则,且对此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是也由于"四大自由"中暗含了美国式的普世主义,这也为以后的冷战埋下了伏笔."四大自由"虽是罗斯福首先提出来的,但其中的思想却都可以在美国的传统文化、政治思想和国家制度之中找到其根源.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为适应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其理论政策进行变革和调整,这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生存和谋划进一步发展.其意识形态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共产党的阶级认同:从工人阶级政党逐步转变为全体劳动者的群众性政党;二、共产党的理论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构;三、共产党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由制度替代变为价值追求;四、意识形态转型之后共产党的身份识别:由左翼政党蜕变为社会民主党.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反法西斯盟国和世界人民的伟大胜利而告终的。然而战后不久,两个最重要的反法西斯盟国,美国和苏联之间就爆发了冷战。当然,美苏由战时的合作盟友关系发展到以后的全面对抗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形成的,而是有一段相对较长的过渡时期,即战后初期(1945-1949),这是一个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过渡五。本文从这期间苏联的外交入手,认为苏联这一时期奉行的是积极防御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其革命性日趋减弱,而保守性日益加强,结果使得美苏之争逐渐由意识形态之争变为霸权之争。  相似文献   

18.
於荣 《教育与考试》2010,(1):76-79,93
美国人文科学政策产生于美苏之间在政治经济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激烈斗争的冷战时期。由于冷战的需要和学者的努力,美国联邦政府最终承担了资助人文科学的职责。美国联邦政府的人文科学政策对美国大学的人文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国际非政府组织崛起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冷战的结束有国际非政府组织崛起的社会背景。通讯革命和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为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工具,民族国家地位的相对下降则在实际上促进了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自身优势则是其崛起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战时中立是国际法范畴的概念,从法理上看,不适用于一国内战,然而历史上一国在他国内战采取中立的事例不胜枚举。美国内战中英法等欧洲国家的中立就是较为典型的个案,英法等国的中立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意义;名为中立、实为干涉,从实质上看是一条独特的干涉之路。英法等国中立的核心是利益,正是为了利益,英法的干涉图谋破产。但在战略利益方面英国从其中立政策中渔利颇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