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人们过去从“田园牧歌”、“乌托邦”与“人性皆善”等角度评价《边城》,固然可以揭示《边城》的审美与伦理特性,但并不明了它之所以如此的根源何在.若从“自然法”角度认识《边城》,看出它以自然生活作为人类理想,意在反思现代文明造成的弊端,则会揭示出《边城》的主旨具有最高的合法性,最能体现文学的正义性.同时也表明,正是作品的这一主旨决定了它没有全方位如实描写现实生活的必要.具有浪漫情怀的作家因为与“自然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不消极,反而是更加积极,他们在试图寻找应对文明衰落的良策.  相似文献   

2.
对现实的深刻焦虑和对理想人性的追寻并存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焦虑使他不能不将作品的故事处理为悲剧的结局,将这座人性的小庙破毁;而追寻则使他竭力将“边城”理想化,使其成为具有中国乡土特色的伦理乌托邦.  相似文献   

3.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自然美学理论:他崇尚贵在自然的美,同时肯定形式美在自然美中的突出地位,认为一切艺术的美源于自然美。用此自然美学理论重新解读沈从文《边城》,我们发现:《边城》的语言“道”与“物色”兼而有之,自然美的自然性特征和形式美特征相得益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边城》的语言美、爱情美和风情美根源于湘西世界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生态美学理论,从全新的角度阐释张炜小说《九月寓言》中所包含的生态美学追求,理解其“融入野地”的生命哲学和寻找人类精神家园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一脉相承的桃源情结——从《边城》到《受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沈从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可是我们从《边城》看到的却分明是一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民性淳朴的人情世故,还有就是,“在这些人性皆善、性自天然的人群中,辨不清社会的制度和明的梗阻”(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样的桃源情结也许是源于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也许是处于对都市明社会的极大的不满和厌恶。汪曾祺在《读〈边城〉》说:“可以说《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为什么要浪漫主义,为什么要理想化?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于后人。”  相似文献   

6.
从“代后记”《融入野地》的独特文体与《九月寓言》的关系来看,这部长篇小说有两个叙述目标。两个叙述目标在小说文本中的不相容性,将本应属于该小说的思想主人公形象排挤成了一篇亦小说亦散文的“代后记”,这就导致了它与小说的结构性变化--由小说的一部分变成对小说的一种解读。这一变化,一方面使小说的神话世界寓言化了,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小说的神话性。  相似文献   

7.
《孟子》和《庄子》中都存在相当数量的寓言,将两者寓言运用的比较是很有意义的。两者寓言有许多相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文就从几个它们使用的寓言的不同方面展开论证。  相似文献   

8.
《九月寓言》是张炜最为厚重的一部小说。文章从小说中“工区”与“小村”、“奔跑”与“停吧”、“地瓜”与“大地”等意象切入,阐释文本的内蕴,揭示作家选择的困境。在他面前横亘着一个巨大的矛盾:“现代文明”与“人文关怀”的二元对立。这注定了他要在“寻根”与“无根”的旅途上跋涉。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乔治·桑都持有明显的理想主义创作心态。二者的代表作品《边城》、《魔沼》显示出诸多相契之处。一方面 ,以其乌托邦色彩、返朴归真情结直抵人类文化的共性一隅 ;另一方面 ,以其自然生命理想与原始人伦理想展示出共同的艺术个性。而由来已久的中西文化差异也决定出《边城》、《魔沼》间明显的差异 :前者弃置现实 ,深含沉迷理想 ,力避现实阴影的无奈情绪 ,后者心系现实 ,凸现抗争之气  相似文献   

10.
张炜是当代作家中“理想主义”的坚定持守者,他的“理想主义”在其小说《古船》、《九月寓言》中分别表现为道德理想主义、生态理想主义,而《你在高原》对先前持守的两种理想主义形态有所修补、调整,梳理理想主义形态及其变化轨迹,对于理解张炜的文学世界,理解文学在当下人的精神格局中的存在状态,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代表作,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都反对私有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但都无法摆脱宗教的困扰,没有重视经济基础和生产力问题。另一方面,《乌托邦》比《太阳城》更能体现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原理和思想深度。所以说莫尔不愧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绵延甚久的革命乌托邦视域里,老舍的长篇小说《猫城记》是一个"异薮"。迥异于同时代左翼革命乌托邦如火如荼的激情想象,老舍以"归来者"身份展开的《猫城记》显示出客观、冷峻而不失讽喻的反乌托邦叙事风范。而有关暴力人性的想象性叙事更豁显批判的锋芒,以及预知未来的思想穿透力。  相似文献   

13.
在以小说叙说历史的传统中,作家常以主体一客体的关系模式为前提,将小说主体意识的叙述身位设定成为超越叙述对象的“通古今之变”的理性主体,而《九月寓言》采用被述世界自在的“感觉器官”的叙述身位,为故事带来了物候时间的叙事视野及其对这一时间形式特殊的叙事处理。一方面,这一叙事视野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淡化了故事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内涵,走向了历史的神话化;另一方面,对物候时间特殊的叙事处理,更在总体时间效果上消除了历史现身的形式,向神话发出了召唤。  相似文献   

14.
"寓言"在文献中的出现较早,但用来命名文体却在近代,"寓言"概念更是由西方引进。文化的差异与理解的偏差势必导致中国研究者对中国古代寓言类文体文章文本的最终认定产生分歧。通过对"寓言"已有的名称、对译和概念定义的分析,对"寓言"概念的定义与界定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十几个世纪以来,以《乌托邦》为主流的西方文学作品,对理想社会进行了繁复的设计和构想。上到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再到文艺复兴后期的《乌托邦》《太阳城》的出现,“乌托邦”思想得到了独立的发展和繁荣。鸟托邦更多的被冠以空想,但是在其空想的背后似乎又隐藏着对科学的启迪,本文主要从历史的视角对乌托邦思想中的几个显著特征进行梳理,以期对我们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以两个构思相近的文本——《果园城》和《小城畸人》为标本,切入中外"小城"文学实践中明显存在的"乌有乡"叙事模式,精细地探讨两部作品在呈示地域文化、塑造人物群像特别是文本构思和叙述技巧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How can we better design games, such as role-playing video games (RPGs), to support the practice of ethical thinking? Ethical thinking i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twenty-first century citizenship and we need to design ways to creatively support its practic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male participants, ages 18–34, make ethical decisions in three in-game scenarios in Fable III, an RPG, and one additional scenario.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of thirty participants were analyzed; twent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play Fable III and ten were assigned to a control condition of written ethical scenarios.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articipants practiced a variety of eth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thought processes in both conditions, including reasoning-, empathy-, reflection-, and information gathering-related skills and thought processes. Three hypotheses were investigated and detailed, and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r similarities that emerged between conditions and across game scenarios were explored. Based on this analysis, four preliminary design principles were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8.
老舍的《猫城记》具有社会幻想小说的特点。把《猫城记》置于世界科幻小说的背景下,从另一个视野可以看到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小说里具有的反乌托邦叙事,表现了作者的批判精神。同时,小说中还具有一定的乌托邦想象和设想,这就与中国近代小说出现的乌托邦幻想相呼应,具有了中国小说自己的特质。因此,老舍的《猫城记》展现了一位中国优秀作家的品质,即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及超越。  相似文献   

19.
This AARE Presidential Address examines what it means to be 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in the current Australian, and global, political climate. The presentation draws heavily on the work of Levitas (Utopia as Method 2013). The address, using her notions of Utopia as archaeology, as ontology and as architecture, suggest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a more socially just agenda there is no alternative but to look for alternative ways of do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being 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It concludes by suggesting that associations such as AARE provide opportunities to envisage what academic life could look lik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in a ‘Realistic Utopia’—one in which they are realistic and demand the impossible.  相似文献   

20.
日本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流变经历了两个阶段。“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形象处于意识形态化与乌托邦化所构成的张力之间,作品中既有对日本的否定、批判与丑化,同时也对日本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仰慕、迷恋与美化。“九·一八”事变后,作家对于日本的集体想象迅速滑向了意识形态化一极,日本失去了它在前一时期文学中的某些可爱之处而演化为一个妖魔化的他者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