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流动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解决流动儿童问题也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方的关注与支持。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支持理念一要对流动儿童终身负责。流动儿童中的大多数从小就随父母来到城市,有的甚至就在城市出生,他们想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意愿比较强烈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坚毅、领悟社会支持、学校适应与城市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关系,采用坚毅量表简版、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825名城市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发现:(1)城市流动儿童坚毅、领悟社会支持、学校适应与生活满意度两两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2)领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不仅在坚毅与城市流动儿童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了解流动儿童人格特征、歧视知觉、社会支持等因素对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大五人格简式量表(NEO-FFI)、"个体歧视知觉"流动儿童版问卷、社会经济地位(SES),从重庆市三所中学共获取七至九年级有效被试297名,评定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的影响因素。结果: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与人格呈显著负相关,与社会支持、经济地位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与人格、社会支持以及社会经济地位关系密切。在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各影响因素中,社会支持与人格、歧视知觉呈显著负相关,与社会经济地位呈显著正相关,人格与歧视知觉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流动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概念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本文分层整群抽取贵阳市混合招收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2所小学和2所中学的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18个班的1 000名学生,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流动儿童在领悟社会支持的家庭支持、歧视与欺负和学校支持因素上,以及在除自我批评因素外的自我概念各因素上都低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概念相关显著,家庭支持、歧视与欺负和学校支持可预测自我概念变异的30.1%.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里涌现的"民工潮"现象是流动着的"农民工"群体关于生存方式选择的权宜之计,也关系着整个中国的发展命运。随父母迁移的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入进程中"边缘化"的困境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Y市弱势家庭流动儿童小洁在流入城市生活的全貌展开质化研究,分析探讨了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弱势的家庭环境、城市社交的拒斥和代际传递的局限等。  相似文献   

6.
彭俭 《考试周刊》2014,(77):166-166
城市流动儿童作为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人群,近年来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本文从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和亲子关系入手,探讨城市流动儿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城市流动儿童问题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271名初中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疏离感、亲社会行为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发现:(1)初中流动儿童男生环境疏离感显著高于女生,女生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男生,曾远离父母生活过的流动儿童疏离感总分及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均显著高于一直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2)疏离感与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社会支持在疏离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模型拟合较好.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提高社会支持可促进初中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8.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社会支持、自尊及二者关系,为更好地采取教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自尊量表(SES)对4~6年级402名小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状况更差,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总分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自尊得分高于非流动儿童,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总分对自尊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给予流动儿童更多关注和支持,并注重其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对自闭症儿童家长生活质量的间接影响作用,采用社会支持评定、成人心理弹性和世卫组织生存质量量表对286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显示:(1)自闭症儿童家长的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生活质量水平比普通儿童家长低;(2)自闭症儿童家长的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生活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3)自闭症儿童家长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贵阳市流动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现状和特点,抽取贵阳市流动儿童548名,采用胡韬编制的《少年儿童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流动儿童领悟到来自学校和同伴的社会支持较少;流动儿童女生领悟到的社会欺负与歧视少于男生;初中一、二年级的流动儿童在家庭支持和学校支持以及社会支持总分上得分都较低;家庭和睦有利于流动儿童领悟到更多的社会支持;父母的文化程度会影响流动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在流动儿童的教育中应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他们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心理适应性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采用随机抽样,对泉州市431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流动男生的生理适应显著好于流动女生,流动女生的人际适应显著好于流动男生,流动女生比流动男生感受更多母亲的支持和同学的支持。(2)流动时间在2-5年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越长的流动时间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越有利。(3)自评学习成绩优的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性和感受到社会支持好于优以下自评学习成绩的流动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差的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性和感受到社会支持低于优以上自评学习成绩的流动儿童。(4)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性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母亲是流动儿童主要的社会支持源,其次是老师支持,而同学支持和父亲支持对流动儿童心理适应性影响较小。研究结论: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能够影响心理适应性,不同性别、流动时间、自评学习成绩的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性和社会支持存在一定的统计差异。  相似文献   

12.
陕北地区区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举家迁徙”中的流动儿童需求及存在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关注,本文通过实际调研和社会工作实践项目,探索专业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以期共同为流动儿童塑造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3.
流动儿童的课外阅读现状与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流动儿童后续的发展与成长,也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课外阅读存在家长观念有偏差、情感氛围不足,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要改善当前状况,应打造学校阅读文化,加强家校共育氛围,盘活社会支持力量,多元化地搭建起适宜的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向上发展,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限制不断突破,城市中涌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由此衍生出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群体。基于现有研究文献,通过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两个群体的心理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流动更有利于家庭完整、更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结论,据此提出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改进家庭教育的建议,以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走出留守或流动的两难抉择困境。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修订后的中文版《儿童青少年抗逆力量表》,对北京市348名11-14岁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流动儿童抗逆力与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抗逆力总体水平中等,性别差异明显,女生抗逆力显著高于男生;流动儿童的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抗逆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1、0.580、0.522,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三因素对抗逆力总体解释力为47.4%;自我效能感在流动儿童抗逆力影响因素中的中介效应显著,自尊和社会支持都通过自我效能感对抗逆力产生影响:自我效能感在自尊与抗逆力之间起着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抗逆力之间起着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0.3%。建议通过提高自尊、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来增强流动儿童的抗逆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化客位"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流动儿童访谈资料的分析,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从流动儿童"对城市的总体印象"、"对城市人认知"、"自我身份认知"以及"留城意愿"等四个方面的分析,以流动儿童自身的视角为基础,勾勒出流动儿童心中的城市画像和城市认知。通过分析,研究者发现,在流动儿童的城市认知上,存在着许多的矛盾与冲突,而这种矛盾与冲突与社会现实和流动儿童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从农村到城市,"迥异于乡村的城市文化,所处的环境暴露出的冷漠和排斥,以及某些缺乏针对性的软硬教育环境",给这些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过程带来众多的障碍。对流动儿童城市生存情况的研究很多,众多研究结果认为,我国流动儿童普遍存在孤独感、自卑感、学习挫折感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法测得某市208名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学校归属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建构了三者间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学校向属感存在正向影响。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有1/3是通过学校归属感的中介作用而实现的。对流动儿童进行心理干预,应当充分重视和利用学校归属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由于生活环境变化,流动儿童来到城市后面临突出的适应问题,他们在学习、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以及生活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其适应状况如何,不仅受到自身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也与就读的学校性质有密切关系。要有效解决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问题,社会工作的干预非常必要,应当积极进行社会倡导,增强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全面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20.
随着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变化,他们需要适应新环境,转变生活观念,面对新的伙伴关系,这一切决定了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区别于一般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包括个体支持网络和团体支持网络,需要构建“双赢互动”式社会支持网络和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