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下乡:大众媒介与乡村社会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田到户之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渗透,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与这一变迁历程相伴随的是,电视开始进入中国农村并迅速普及,电视下乡对乡村社会的急剧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乡村治理、村庄性质以及人际关联等三个方面呈现出的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关系,来分析电视与作为一个整体的村庄社会生活的关系,以理读电视与区域性乡村治理和乡村生活的内在关联问题.  相似文献   

2.
分田到户之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渗透,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与这一变迁历程相伴随的是,电视开始进入中国农村并迅速普及,电视下乡对乡村社会的急剧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乡村治理、村庄性质以及人际关联等三个方面呈现出的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关系,来分析电视与作为一个整体的村庄社会生活的关系,以理读电视与区域性乡村治理和乡村生活的内在关联问题。  相似文献   

3.
电视进村、国家退出与农村伦理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进村与国家从村庄退出几乎同步进行,在这双重变迁的过程中,中国乡村的伦理观念和伦理秩序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在国家退出、乡村组织全面弱化以及村庄共同体规范趋于瓦解的背景下,电视生产着哪些与村庄传统价值和伦理观念相对抗或悖反的现代性伦理观念,又将怎样重构乡村伦理秩序?本文将以江西、河南、湖北等地农村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当前乡村伦理特别是两性伦理的变迁作一番描述。一在河南、湖北和江西调查了解到,电视入村近30年,农民看电视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无反思性的行为,电视成为乡村生活的一部分。电视入村不像国家权力进村那样鲜明而强硬,能够激起一系列立竿见影的反应,电视所引发的变化是悄无声息或潜移默化的,以致农民认为电视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然而,农民闲谈时总会如是报怨:“现在的电视搞乱两性关系,教坏小孩子。”因为“电视上一会儿跟这个人好,一会儿又与那个人好,结婚了又爱上别人,且总是结婚又离婚,搞婚外情,刚认识不久就同居,这些都是电视上告诉下面的人,教坏人心。”所以,农民认为“电视不是调解夫妻关系,而是教坏、拆散夫妻”。在河南调查时听农民说,没有电视时,每当问起小孩是怎么出来的,大人就告诉说小孩是从地里...  相似文献   

4.
在现阶段中国社会,能人治理越来越成为推动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主导村庄公共权力的能人通过及时有效地把握村庄发展机遇、更新村庄发展理念,发挥强势的能人治理效应.机遇和观念日益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隐形动力.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学者宝森(Laurel Bossen)的<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云南禄村六十年的变迁>把社会性别关系置于农村政治、经济、历史变迁中,将村庄妇女的命运与中国现代化变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描述农村社会变迁的基础上,深刻地分析了农村社会性别制度的嬗变.与此同时,其独特的女性视角也证实并更正了费孝通在云南禄村农地制研究中构建的社会性别印象.通过对禄村妇女的历史记忆和实地考察,宝森为我们重新解读了社会性别制度掩盖下的村庄历史.  相似文献   

6.
电视下乡:农民文化娱乐方式的家庭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电视机成为农民家庭中普通的家用电器,看电视成为农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电视下乡与农民文化娱乐生活的变迁有着密切关系,电视机在农村普及的过程,正是乡村社会公共文化娱乐生活不断式微的过程,电视下乡填补了乡村社会公共文化娱乐活动萎缩所留下的空白。从文化活动参与者的角度讲,看电视不是一种公共性的文化娱乐方式,当看电视成为农民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时,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呈现出家庭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国家善治的重要议题。村落文化作为乡村共同体的呈现样态,存在乡村文化的多元化来源和展演形态。文化公共性与乡村建设休戚相关,村庄政治精英不但引领了文化资源的运作方向,而且重新整合了村民的“文化习惯”,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具体而言,要通过政策宣传激发村庄文化的活力,围绕党群关系发挥村规民约的影响力,进而践行文化制度的本土化适应力。同时,乡村文化公共性的流失贯穿于公共议题的失语和公共空间的日渐式微。因此,要不断涵养乡村公共精神,加强村民公共意识的培育,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乡村精英的引领作用,完善乡村公共空间的设施建设;不断拓展文化赓续的公共空间,重构乡村社会资本和关系,通过重构社区空间,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明确公共规则的内容和制定程序,加强公共规则的宣传和教育,健全监督机制的信息反馈渠道。  相似文献   

8.
我国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政府起着主导性作用.政府职能的变迁不但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程度,亦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政府职能的变迁体现出多元的特点,变迁的路径服务于如何有效地调整政府与市场、社会相互间的关系.这表现在五个方面:保证公共秩序的有效供给;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关系;变革公共产品的生产、供给方式;推进民主政治发展,促进合法性认同建设;培育良好的公共管理伦理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9.
美国学者黄树民从整体出发,通过对一个村庄建国以来变迁史的描述,理性而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建国以来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0.
在"村民自治"和税费改革的大背景下,村庄水利、交通等公共物品需要通过"一事一议"来筹资,但"一事一议"往往无法达成一致。在没有外部资源输入的情况下,村组干部失去了人民公社时期那种体制性经济和政治资源,不能有效承担建设、维护村庄水利的责任,村庄水利这样的公共物品陷入了无法自拔的供给危机。要想有效提供村庄水利,必须实行强制性收费并能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外生型农民合作。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制度变迁的主体、内容、动力、方式等因素入手,提出了中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三阶段论".通过对三个阶段的考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变迁是宪政框架内的"供给主导型"渐进式改革,具有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转变、依照成本高低进行连续边际调整的特色.多年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强调国家行政指导的必要性,保证了改革的可控制性和稳健性,同时,政治力量、市场力量、公共力量的三方博弈导致了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失衡,这个失衡表现为变迁呈现出一个渐进、滞后、冲突及不均衡发展的过程.只有分析不同路径的成本收益,才能寻找到制度变迁净成本最低的改革方案.文章总结的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发展方向,对于今后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提出一个颇受争议的政治学概念.大众传媒的发展与公共领域密切相关.随着历史的变迁.近现代大众传媒功能发生了退化.新技术带来了网络媒体的出现,尤其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博客,大大开拓了个人言论表达的自由空间,但它的发展仍受到整体传播环境的制约.我们期待网络公共领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村庄建设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面,采用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推动村庄经济发展,来实现公私合作,有利于缓解村庄政府债务压力,丰富村庄的投资主体,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本文就目前PPP模式在村庄公共物品供给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经济风险,并提出了优化PPP模式运行的建议:建设社会监督系统;建立科学的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供应机制;促进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浙江一个村庄的个案分析,指出个体私营经济发达背景下的村庄,能人型治理模式具有社区权力结构的离散性,个私业主介入村庄公共权力运作及村民参与以“个人性”和“自动式”为主等特色,并提出将能人型村治模式提升为法治型村治模式的一系列思路  相似文献   

15.
豫中沟村民间信仰复苏后,形成了结构明显的圈层体系,村民通过对关帝的祭拜把集体仪式嵌入到村庄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仪式传达、规范与重申,人们感受到村庄共同体的存在,并产生出新的基层权威,形成了功能强大的结构体系。家庭、村落到村落之间逐渐形成共同的信仰网络,这种信仰体系型塑着村庄中的公共的生活空间,构造村民的本体性价值,让人们延续着生命的意义感,并整合起村落共同体所具有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农村文化礼堂作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创新,有力回应了当前广大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主要现状,但同时也面临着政府外部输入与村庄内部建构之间分离的问题与瓶颈,苍南县在"宗祠改建农村文化中心"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成功融合了政府的外部输入与村庄的内部建构,为我们破解当前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是一个村庄教育变迁的个案。通过口述和田野调查,将人类学研究小社区的长处引进教育史研究。本研究借助于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历史研究和现实观察,发现:  相似文献   

18.
美术馆作为展示美术作品、收藏美术作品、研究美术艺术的公共服务平台,其公共教育不仅是美术知识普及、人类精神文化传递的重要载体,更是引导国民树立优良三观、增强国民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但审视现有情况,美术馆公共教育在互联网、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因素和文化、经济等时代因素的影响下,教育资源过于分散、教育体系较为懒散、展览与公众互动态势欠佳等问题越发突出.故如何通过美术馆公共教育模式改革、美术馆公共教育资源整合等措施推动系列问题解决成为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由杨应时编著,东方出版社于2020年8月出版的《美术馆公共教育》一书,以美术馆公共教育基础性概念为着手点,站在中外历史角度审视了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变迁、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基础理论、美术馆公共教育的项目策划与实施、美术馆公共教育模式与事业的发展,反思了当前美术馆公共教育改革,尤其是教育模式改革的需求,具有一定启发性.  相似文献   

19.
村庄治理结构是影响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应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村庄治理结构类型在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水平与方式上有着显著性差异。稳定的权威结构是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应过程中的首要前提。中国农村社区公共权威结构的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法理型社区权威结构的建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理顺两委关系、乡村关系以及扩大村民参与是完善法理型社区权威结构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直接原因是投入资金不足,但其根本原因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供给不足所致,因而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相应的制度变迁才能改善农村公共产品普遍短缺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