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宋胡仔在其《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晁无咎”条下著录了一段论词之语,称“李易安云”。魏庆之《诗人玉宵》卷二一《诗余》条,在《晁无咎评》之后,亦引此文,题作《李易安评》,又另作《李易安云》,文字略有出入。清代《词苑丛谈》卷一《体制》转引此文,题作《李易安词评》。今人将之命名为《词论》。《词论》是李清照唯一的论词之作,也是词史上最早产生巨大影响的一篇词论。  相似文献   

2.
《名儒草堂诗余》是元代江西庐陵凤林书院 ① 无名氏所选辑的一部词选 ,大抵均是至元大德间的作品 ,又名《凤林书院草堂诗余》、《元草堂诗余》、《元儒草堂诗余》等等 ,分三卷 ②,收录六十二人 ③,二百零三首词作。由于这部词集诞生于词的式微期──元代 ,故而一直未受重视 ,迄今为止 ,只有马群同志写过一篇《〈名儒草堂诗余〉探索》④,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论述 ,本文拟将对此词选的版本与作者问题作进一步论述 ,使我们深入了解这部词集的创作背景及相关的情况。一、词集的版本《名儒草堂诗余》最早有元大德间刻本 ,陶湘在《仁和吴…  相似文献   

3.
陈铎作为明代著名散曲作家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然而其词集《草堂余意》却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草堂余意》乃陈铎追和《草堂诗余》之作,陈铎所和很有可能是离他生活时代较近的成化十六年刻本。词论家对陈铎和作褒贬不一,陈霆讥其为村妇斗美毛施,况周颐则称其词全明不能有二。陈铎追和之作可分为和意与不和意两类:和意之作虽然佳句不少,但在布局、用典、句法等方面与原作差距较明显;不和意之作词风超澹疏宕,凸显出陈铎风流潇洒、淡泊名利的才子形象,堪称明词中的佳构。  相似文献   

4.
傅干<注坡词>是苏轼词的第一个注本,也是苏词最重要的注本之一.该书旁征博引,资料丰富翔实,奠定了"今存苏轼词集的规模".其原注及相关的丰富资料被后世流传甚广的<草堂诗余>及<东坡乐府笺>大量采录,具有较高的学术及文献价值,傅干是当之无愧的苏词研究第一功臣.而<草堂诗余>通过对<注坡词>等的搜采,整合并逐步完善词集的注释体例,在文献学、词学上的意义亦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5.
明代前中期著名词人陈铎、张綖等人的词学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反思《草堂诗余》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陈铎等人在创作实践中对《草堂诗余》的学习经历了由唱和、模仿到有所突破的过程;在词学观念上,对《草堂诗余》的批评经历了由推崇到反思、由具体实践到理论提升的过程;陈铎等人的词学活动反过来又促进了《草堂诗余》在明代的进一步传播和繁荣。《草堂诗余》的传播接受与明代前中期词学演进呈现出一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蓼园词选》是广西文学史上现存的第一部具有较大影响的词学著作,它取材于《草堂诗余》,对《草堂诗余》的内容又有所增删。在选词上多选治世之音,不选或少选亡国之音;选忧时、有寄托之作,不选或少选内容浅薄之作;选含蓄蕴藉之作,不选或少选直白坦率之作。评词则以"寄托"为核心,深入挖掘作品细微的艺术特征,因而使《蓼园词选》成为一个比较成功的选本。但《蓼园词选》也存在着漏选优秀之作,阑入平庸之作以及滥用比兴寄托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明代《草堂诗余》版本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草堂诗余》作为一部由南宋书商因应歌需要而辑成的词选,在明代被视为宋词的典范受到社会的普遍推崇。流传至今和见于录有39个明代《草堂诗余》版本,受它影响由明人续编和扩编的尚有11种词选。明代《草堂诗余》的版本体系、各版本在明代的时间分布、主要版本的收词情况以及参与传播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可见其传播的盛况。  相似文献   

8.
清初文学家尤侗词集《百末词》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词学观念上强调"道真性情"。创作上不以《花》《草》为宗。《百末词》艺术色彩鲜明:性情至真,感人至深;体物缘情,精切流丽;词风清新,自成一家。有论者认为《百末词》是《花间集》和《草堂诗余》的遗风,艺术成就不高,不是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南宋胡仔在其《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晁无咎条下著录了一段论词之语,称李易安云。魏庆之《诗人玉宵》卷二一《诗余》条,在《晁无咎评》之后,亦引此文,题作《李易安评》,又另作《李易安云》,文字略有出入。清代《词苑丛谈》卷一《体制》转引此文,题作《李易安词评》。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之苦的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在词中诉说了自己的孤独寂寞,表达了急切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li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相似文献   

11.
唐圭璋先生所纂《词话丛编》,为当代治词学者案头必备之要籍。然中华书局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此编时,唐先生年事已高,无力亲自标点。书局乃不得不另请其他学者代庖。由于标点难度较大,标点者功力有所未逮,故全编错误丛出。兹就其中清代李渔《窥词管见》、王又华《古今词论》、刘体仁《七颂堂词绎》、王士旗《花草蒙拾》、贺裳《皱水轩词筌》五种里较严重的句读和标点错误加以辩正。  相似文献   

12.
徐婷 《语文知识》2011,(4):85-86
陈子龙是明季爱国志士、文学家。他有词集《江蓠槛》、《湘真阁存稿》,有词学理论篇章《三子诗余序》、《王介人诗余序》、《幽兰草题词》、《宋子九秋词稿序》等。陈子龙词的主题不外乎闺情、咏物和感怀,且绝大部分以春日为对象或以春日为背景,在表面的婉丽哀艳后面寄托着深刻的人生理想、生命感慨和时世之叹。  相似文献   

13.
唐宋词选为明代词谱的创制与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词学筌蹄》直接脱胎于《草堂诗余》;《诗余图谱》较之《草堂诗余》,新增不少词调和词作;《词体明辨》从《花间集》、《尊前集》、《花庵词选》等词选中采录大量词调、词作,既是建设词谱的需要,也反映明人对《花间集》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词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虽然有关王灼、晁公武各自的研究已颇为可观,但二人的交往至今尚不见有人提及,而此事直接关乎《碧鸡漫志》、《郡斋读书志》二书对李清照生平事迹的载录,并连带影响到后人对李清照再嫁一事的评价.考辨可知,南宋高宗绍兴十四至十五年间,同在四川遂宁的王灼、晁公武有过较密切的接触,王灼《颐堂先生文集》卷五所收《次韵晁子与》五首实为与晁公武唱和之作,“子与”乃“子止(公武字)”之讹.晁公武的特殊身份及经历使之有可能知晓李清照早年情况,并对《词论》内容有所耳闻.王灼《碧鸡漫志》所记清照事当得自晁公武口述,其评苏词之言“今少年妄谓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可证《词论》作于清照婚前.  相似文献   

15.
对晚清名词学家谭献词学活动和词学理论的研究,主要献材料一般取自《复堂词话》,而词话主要辑自八卷本《复堂日记》。此八卷本日记,是作删汰后的选辑,很不完整,徐彦宽将被作删汰部分整理成《日记补录》,后又编八卷本刊后续写的日记为《续录》,内容始趋完整,惜未引起词学研究重视。本据全本《复堂日记》,发掘《复堂词话》之外的词学材料,揭示了谭献与庄槭及《白雨斋词话》作陈廷焯的关系,并初步梳述了谭献的重要词学活动及词话未收的词学评论。  相似文献   

16.
历代对毛晋刊刻、校订、补辑张綖《诗余图谱》多忽略无考,故毛晋校订词谱、研究谱学的事迹和成就也长期被遮蔽。《诗余图谱》自嘉靖初刻本后有多种版本刊刻行世,崇祯八年毛晋将王象晋雠校其兄王象乾万历中翻刻本予以重梓,并加以校订,刻入《词苑英华》这部词籍丛书中,表现出简编实用的倾向,既对词谱编纂做出了新的探索,也推动了《诗余图谱》的流行和运用。在此基础上,毛晋还编撰出《诗余图谱补略》一卷,以抄本行世,传存至今,因见者无多,亦无所考论。《补略》虽规模不大,但具有开拓意义,不仅补原本选调之未备,而且在探词源、稽事因、编词调、选例词等各方面皆有所创获。  相似文献   

17.
《国朝名家诗余》和《十六家词》虽关系密切,但却并非同一套书。《国朝名家诗余》的首次刊行很可能是出自张潮父子经营的诒清堂,台湾史语所藏本亦源出于此,实为真正的《国朝名家诗余》。而国内其他同名藏本则是以康熙十六年孙默所刊刻的《十六家词》为基础,混入孙默以前刊刻的几部词集,或增或减拼凑而成。  相似文献   

18.
费振刚、胡双宝与宗明华三先生辑校之《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用力甚勤,大便于汉赋之研究。然为“全”者,实非易事,此学人之所共知。故见窄识浅如愚者,亦得一二遗珠以为此《小补》云。不当处,祈方家有以启之。一、补句P150:王褒《甘泉赋》。《文选》卷35《七命》李注引有“耀照形之玉壁”一句。P159:刘向《行过江上七雁赋》。杨慎《丹铅杂录》(丛书集成本)卷10“雁赋”条引有“顺风而飞,以助气力;衔芦而翔,以避结缴”四句(题作《雁赋》)。P278:傅毅《洛都赋》。《韵补》(丛书集成本,下同)卷1:“旄”下…  相似文献   

19.
论凤林书院体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林书院草堂诗余》是宋末元初无名氏编选的一部词总集,厉鹗在《论词绝句》中称:“不读凤林书院体,岂知词派有江西”,使得此集与《花间集》相同,由词选而得词体之称。该文通过对凤林书院体艺术特色的分析,辨析了这部词选与辛派词风和张炎等格律派词风的异同,也展现了宋末元初江西词坛的风貌。  相似文献   

20.
张志和的《渔歌子》约写于大历七年(772)秋(8月),时作者四十二岁,即写于张志和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湖州交往期间。据清代张宗捕《词林纪事》引《乐府纪闻》所载:“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尝谒颜真卿于湖州,以舴艋敝,请更之,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雪间,作《渔歌子》词。清代胡风舟编辑《金华丛书》,在张志和著《元真子》卷上前,载有颜真卿《浪迹先生元真子张志和碑》,其中记有“大历七年秋八月,讯真卿于湖州。真卿以舴艋舟敝,请命更之。”另唐代沈汾《续仙传》有云“志和守真养气,天下游览,颜公真卿与之有善。颜为明州刺史,与客会饮,乃唱和《渔父词》。其词首唱即志和之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