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的主要任务与发展中的关键环节。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研究型大学以培养研究性、创新型人才为己任,以造就社会精英与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因此,转型期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提出更具现实意义。直面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顿,希望通过秉持学生本位、塑造批判精神等教育实践,培养“胸怀天下”、“基础厚实”、“自由探究”、“个性舒展”的创新型卓越人才。  相似文献   

2.
支撑新教学模式的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核心是自主。没有自主就没有合作,探究更是空中楼阁。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发展,要想进步,其自主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所谓创新型、拔尖型人才不能仅看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是要看他是否有“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学校的责任之一毫无疑问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相似文献   

3.
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针对我国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政府制定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过程中对创新型工程师的急需,文章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西北工业大学与法国INSA-Lyon“3+2”工程师联合培养模式的经验和成果.以通过中外系统化的国际工程教育合作,实现工程人才的国内外同步联合培养以及培养体系的合理对接为出发点,围绕教学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在工程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实践,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工程教育背景、创新精神的中国特色工程人才,创新了工程人才的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完善了工程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为我国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教、学、练、战、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终身教育理念是“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培养有实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一体化”各环节的全面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与时俱进是“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后动力。  相似文献   

5.
世界科学和技术中心的变迁与发展,主要靠创新型人才。师范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东北师范大学提出“创造的教育”理念,多年来实行创造力指向的人才培养改革和学术治理改革。创新型卓越师资的培养是提升基础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之基。针对目前存在的卓越教师培养规格亟待确立、有效实施体系亟待建构、体制机制性障碍亟待解决等问题,积极探索破解这些问题的方法并取得显著成效,为落实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与原则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工作项目、任务的学习,其目标是实现“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相互转化,侧重点是“技能训练”与“理论支撑”,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封闭型”“开放型”“开放创新型”三个层面的教学实施过程。以此,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7.
“一所一流的学校必然有着自己鲜明的教育理念或教育精神,这个理念应当凝聚和浓缩这所学校的风格、文化品位和人才培养特色。她不仅具有陶冶人、鼓励人的功能,而且也能起到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为了使我校“双自主”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于2003年11月引入了史宁中教授提出的“尊重的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实施,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推进素质教育,丰富人文底蕴、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是这个时代教育改革的命题,师范教育是教育的工作母机,如何根据21世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克服我国传统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培养出富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摆在高等师范教育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和重大课题。“高师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正是基于21世纪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对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进行了全面分析,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定位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艺术创新型人才是艺术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广东高校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体现在生源现状、院校体系、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而影响艺术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包括专业技能、人文知识、创新能力等方面。要培养广东高校艺术创新型人才,适应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变教育观念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树立创新理念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逆全球化”思潮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需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并立足于构建“双循环”的发展格局。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从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意识、搭建和依托国际合作平台、构建拥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能效等角度,探索“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助力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1.
胡玲  罗耀军 《广西教育》2013,(47):157-158
以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课程为载体,提出立足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基于“学教并重”、“学为主体”的“情境教学考核”理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仿真企业工位任务驱动自主学习模块探索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分析国内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合肥工业大学“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从教育理念、培养方案、教学教法、培养模式、管理与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探索具有工科高校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3.
基于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析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人才的真实内涵,以“扬子江菁英计划”为例,研究其通过跨越边界创新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模式。新模式以“宽基础、重交叉、强应用、拓格局”四位一体为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与创新型企业家为目标,以“三高”“三有”“三在”为人才培养原则,以跨越组织边界促进“政产学研用”相互渗透和深度互动为主线,以提升研究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抓手,构建了“双选择、双导师、双课程、双身份、双考核、双资助”的“六双”协同培养模式,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案例和经验。  相似文献   

14.
院校的根本职能,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然而目前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弱点是忽视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江主席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院校作为“先导产业”,落实江主席的指示,必须紧紧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加大改革力度,做好人才准备。因此,当前应着力在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环境的营造等方面求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农业是新疆重要产业,而高水平农业人才却十分匮乏,农学毕业生跨行择业的比例居高不下,基层农业部门长期面临招人难、留人难的困难。为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高水平农业人才,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赓续学校红色基因,以胡杨精神为引领,铸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精神根基,并以现代教育理念整合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实施个性化、精英化培养,探索农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创新型国家的推进步伐,理念创新一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我们不妨从剖析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内涵着手,尝试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效生 《中国培训》2005,(12):48-4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社会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和谐发  相似文献   

18.
新商科理念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将专业教育、“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双创”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政教育则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政治方向,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型、应用型和国际型复合特征的“三型人才”。因此,需要构建“专思创”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评价”三级进阶模式、“实训—实践—实战”三层递进模式和“课程—教材—导师”三维贯通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生展,教育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群雄避鹿”的品牌竞争时期。要想把高枝旅游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品牌,就要着重从办学理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的合理调整以及完善后勤保障系统四个方面进行建设,以体现和复挥高技旅游专业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义所在。本文从建设和谐社会和塑造健全人格等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路与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