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义利观以维护人的生命和价值为"义",反对不以义为基础的私利;维护"民之利"(社会公利),主张在"义"的基础上获得个人利益。在义利观的基础上孔子形成了为实现"有道"社会的理想而办教育的价值导向。孔子的义利观与教育价值导向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在中国伦理学史上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现在,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道德课题。在这里,我们把义利关系界定为:义,即应当、正当、合乎道义,也包括公利;利,即利益、功效,仅指私利。因此,义与利的关系,实际...  相似文献   

3.
孔子和韩非子分别作为儒法两家的代表,在义利内涵上的表述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肯定了义的重要作用,将利分为公利和私利两部分进行阐释。两人义利思想的不同之处:一方面,言利角度不同:孔子着重从个体角度出发,韩非子则从社会角度谈利;另一方面,义利侧重不同:孔子重义罕言利,而韩非子重利少言义。这归根结底源于儒法两家学说核心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正确看待义利关系,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社会主义义利观,必须坚持由利生义,明确公利与私利的界限;坚持义利统一,明确义与利的内在关联;坚持以义制利,义是利的底线。并以大学生诚信教育为切入点,分析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德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它能够激发受教育主体的诚信认知动机、构建主体的诚信行为方式和健全主体的诚信人格。  相似文献   

5.
义利之辨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发端于春秋,至战国成为诸子伦理思想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以后又一直贯穿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全部进程。义利之辨作为道德价值观,规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针,指导着人们选择何种行为规范,追求什么样的理想人格,最后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道德修养,因而在伦理思想中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义和利这对范畴包含两层意义:(一)道德行为和物质利益的关系,这里所谓“义”,是指道德行为之当然;所谓“利”,是指物质利益。利又有私利、公利之分,凡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并且损害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称之为私利,凡是追求阶级、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称之为公利;(二)动机和效果的关系,凡是强调“义”,主张以“义”为评判道德行为标准,只管道德动机,而不问行为效果的,属于动机论者;凡是强调“利”,主张以“利”作为评价行为善恶标准,只管行为效果。而不问道德动机的,属于效果论者。义利之辨的实质,归根到底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即公与  相似文献   

6.
讲究功利是韩非思想的特色。本文论述了韩非关于价值取向、实现功利的途径,以及公利与私利、主利与臣利、大利与小利、长利与近利等利益关系的一系列观点。  相似文献   

7.
传统伦理的失灵,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不是以公正为本位的伦理。以公正伦理为本位,审视现存的校长职业道德要求,存在着公利、他利和校长个人利益分配不尽公正和合理的问题。公利、他利的实现是以校长个人利益的牺牲和摒弃为代价的,有悖公正的原则,亟待转型。从道德取向角度,校长私利与公利的关系应从“公而忘私”向“公私兼顾”转化,校长私利与他利的关系应从“绝对利他”向“己他两利”转化;从道德层次角度,校长职业道德应从“圣贤道德”向“先进性道德”转化;从道德范畴角度,校长职业道德应从“私德”向“公德”转化。  相似文献   

8.
""词族共有五个子族,所拥有的源义素分别为"圆转义""连绵不绝义""弯曲义""断绝义""瘦长义",源义素之间存在引申关系,由此可证汉语词义外部系统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9.
蒋涛 《华章》2009,(18)
功利主义利益观只言利、不言义,只讲个人、不讲集体.唯利的实质是只唯私利,不唯公利.功利主义利益观最终仍然陷入唯心史观的泥坑.  相似文献   

10.
儒家义利之辨所言之"利"指行为主体的私利。义利之辨的核心是主体行为准则之辨。首先,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层面,义利之辨是主体行为所依据的准则之辨,即主体是以"义"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还是以"私利"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其次,在群体间、国家间层面,义利之辨是群体或国家行为所依据的准则之辨,即群体、国家是以"义"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还是以"群体利益"、"国家利益"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义利观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他肯定人的求取私利的本能,鼓励人们通过正当途径追求个人私利;但更主张公利的义.认为义高于一切。孔子这样的义利观并非纯意识形态的道德规范,而是他面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大同社会”的解体和“小康社会”的兴起.使他不容回避“私有”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历史变故,使他认识到财富失衡将导致社会动荡和混乱。为实现“小康社会”的政治理想,必须通过“义”去调节社会财富的严重不平衡。为富以道.以义制利,安贫乐道,舍利取义,完整地体现着孔子义利观“安百姓”的政治目的。孔子“罕言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利最难言”.目的在于君子人格的完美。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字形的角度对周遍义的"扁""徧""遍"三个字进行了考察,揭示了"扁""徧""遍"三字字形演变的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13.
义是道德准则 ,利驱动社会发展 ,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发展中逐渐被广泛认可。而作为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道德力量 ,还应同时倡导大公无私精神 ,限制人们谋求个人私利的思想行为 ,将社会公利与个人利益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的义利理欲问题张岱年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的讨论,已经延续了二千多年。儒家反对言利,其所谓利者指私利而言。但是儒家认为公利即国家人民之利还不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最高的价值是道德觉悟。人生而有欲,生命的维持有待于基本欲望的满足。但是,在...  相似文献   

15.
儒家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和“利”二者对立起来;而墨子则认为,“义”和“利”二者是统一的。他把是否合乎天下之公利作为立言的法仪,由此出发,提出了有财相分、兴利、除害等一系列政治主张。不仅如此,墨子还亲身实践其思想主张,终其一生“利天下为之”。  相似文献   

16.
义利关系在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讨论了数千年,历来就有两种针锋相对的看法。以大思想家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积极主张重义轻利,即讲义为荣,吉利为耻。认为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行义”。明昭德义是君子的品格,而只知求私利则是小人的特点。这里显然包含了轻视个人利益的观点,体现了鄙视劳动人民的贵族偏见。孟子更是主张只讲义,不讲利。他的义利观趋于片面。汉代董仲舒把崇义抑制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倡导“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宋代理学家又把此思想推向了极端。朱拜就认为义和利…  相似文献   

17.
墨家的价值理论是其学说的核心内容,有着重要的现代应用价值。在价值取向方面,它坚持"为功"、"利民",坚持"利而取之""、利于天下"的宗旨原则;在价值选择上,它主张"利中取大,害中取小";在价值选择方法上则主张"权"、"求"结合。墨家的这种价值理论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意义: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就是要以"为民""、为公"的功利原则为指导,运用"权"、"求"结合的方法,为社会、人民大众谋求最大的福利,构建和谐社会;对于现代个人来讲,学习其合理之处,则有利于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人的成功和幸福。  相似文献   

18.
理学派作为宋学的一个派别,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既是它的文道观。由被称为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始,到程颐的"作文害道"偏执发展,再到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以平和心态提出的"道文合一""道不离文""文道并重"终,可以看出,不同时期不同理学家求同存异的文道观。然而,其消极影响与积极贡献同样并存。由此我们反思其弊端,借鉴其成果,为以后文学发展注入新鲜元素与活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排比归纳、文献与方言互证等方法,考释了敦煌变文中"上座""生杖""氏""万一""萧率""与"等六条疑难词语。这些语词有的始见于唐代,有的还活在现代方言中。本文或抉发其古义,或辩正其旧说,或探明其语源,对有关俗文学作品的解读、古籍整理以及大型辞书的编撰和修订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研究需要抓手,同课异构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抓手。同课异构设计是以"认""同"为研究视角,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解""异",将"认同"与"解异"结合起来的研究过程。"认""同"是教学文本和教学理念",解""异"的是课堂导入、课堂精讲和课堂操练。好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必须处理好设计数量、设计标准、研讨跟进和教师相互倾听等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