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处理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以及旅游开发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措施等三个方面,细致的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化是旅游行业最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元素,对于游客和旅游市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断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的结合起来,实现双赢,才能促进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产权理论为理论依据,以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对少数民族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利益权利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拥有者获得的利益权利直接影响到他们获利的满意程度,从而影响到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意愿。因此,政府应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拥有者(当地群众)的自身利益出发,让他们成为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较大受益者,才能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3.
阐述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影响以及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以泉州为例,从文化生态保护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进行探讨.认为应坚持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理念,选择文化生态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结合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具体措施,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并提出组合型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商品开发、客源市场开拓与宣传促销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
乡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土生土长的物质或非物质民间文化,在乡村旅游中具有重要价值。分析海南乡土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业中的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建议从展示乡土文化精华,营造鲜明乡村印象;植入非物质文化,丰富乡村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提高产品教育性,注重开发参与性和知识性旅游生态产品等方面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促进海南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天然文化空间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独特优势。以商丘为例,提出针对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有益策略,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从游客体验的视角出发,在分析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旅游开发重要意义和可行条件的基础上,对其提出几点构想: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可以共赢的观念;通过市场调研找准游客体验与旅游产品的契合点;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内涵;营造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体验环境;构建非物质文化旅游活动体系;塑造非物质文化旅游体验品牌。以期为泉州乃至海西的文化旅游业服务,同时也为其他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旅游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意识形态向产品形态转化的有效方式。有鉴于资源整合对旅游开发的重要性,以在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但存在较多问题的广西桂林地区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问题。研究发现,桂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开发中存在着保护工作起步晚、申报工作进展缓慢、保护经费匮乏,申报主体分散、重复申报问题严重两大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提出了申报、开发、宣传、营销四个方面整合桂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闽南文化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海洋性。闽南地区不仅拥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遗迹,海洋自然风光也别具特色,因此,要发展闽南文化旅游业,应重点开发“海洋”元素,主推海洋文化旅游。针对当下闽南文化旅游的现状,应从闽南“海洋性”的阐释、以“海洋”为元素整合厦漳泉的旅游产品、着重开发现代海洋休闲旅游产品三个方面对闽南的海洋文化旅游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9.
我国非遗文化资源丰富,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将非遗文化元素引入专业课程,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相融合,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能让青年群体更好地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文章以北京区域非遗文化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融合为例,提出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非遗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希望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融入非遗文化元素课程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在旅游开发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的视角,重点阐述了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开发创新的对策。为推动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同时保证其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在旅游开发中能得以实现提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泥玩、年画、武术、汴绣、陶瓷等为代表的河南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文章运用旅游人类学、旅游学、文化生态学等理论,探索原真性博物馆旅游开发、生态文化园区旅游开发、实景舞台式旅游开发、原生地融入式旅游开发、旅游商品开发等五种可供具体操作的旅游开发模式,以期在新的文化生态背景下,为保护、传承、健康发展河南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是一项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和文化的深度结合正越来越成为吸引人们旅游的重要动力。金华市文化底蕴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旅游发展自然离不开文化,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文化商品开发,为旅游创造经济价值,旅游产业将得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微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形象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以湖南江永女书文化为例,利用新浪微博平台采集数据,对微博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旅游形象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微博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旅游形象具有以下五大特征:传播主体以个人为主、文化与旅游的内容不对称、采用文字加图片的表现形式、中立的形象评价、时空分异规律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对策。该研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旅游形象的建设及其旅游开发与保护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发展成为当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也存在商品化现象。文章通过对真实性的阐释,从商品化和真实性之间的协调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福建大田板凳龙舞历史悠久,富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板凳龙制作工艺精巧,具备审美价值,龙舞活动具有观赏和体验价值。大田板凳龙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采用传统博物馆展示型静态开发模式以及民俗体验开发模式、节事旅游开发模式及旅游商品开发模式。保护与创新利用相结合,开发龙文化旅游是福建大田板凳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安徽池州市杏花村古遗址复建为例,分析探讨了杏花村古遗址历史与现状,杏花村古遗址保护以及围绕该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历程与路径。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资源的最佳路径是进行产业化开发。在此过程中,可以拓展无形元素有形化创意,将传承历史文化的思路从有形元素延伸到无形元素,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相互弥补与转化,使非物质遗产元素创造价值的理念在产业化中得以发扬;但应针对文化产品“公地”特性和兼备一体两面的价值,注重政企互动,完善制度以产业提升历史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草原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历史文化脉络、古代民族部落发展、当代少数民族生存常态、宗教信仰文化遗存、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当一部分文化资源未被开发利用。内蒙古文化资源在核心内容上的深度开发恰可以满足这样的旅游文化动因、旅游思维模式和旅游审美态度。借助内蒙古文化旅游大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内蒙古可以实现民族区域文化的广泛认同和珍视。  相似文献   

18.
濮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文化价值较高,但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开发利用方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等问题。濮阳市政府应以"全域旅游"为发展理念,与周边区域进行旅游合作开发,规划开发一批精品非遗旅游线路,同时对非遗特色美食进行开发,形成规模化的旅游产品。并形成以政府、企业和当地居民为主的互动机制,为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保障,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传承保护视角下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形式多样、价值极高,具有多元性、独特性、原生性、参与性、濒危性等特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采取保护性的旅游开发模式是一种必要和可行的选择。旅游开发是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必然选择。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路径在于品牌塑造、公园创设、演艺营造、线路设计、元素融入、商品开发、市场培育等方面,有助于丰富河池旅游产品,提升河池旅游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随着2008年湘西苗族民歌被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近年来它在文化旅游创意开发中,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促进了湘西旅游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提升了地区的经济增长值。本文从苗族民歌的人文资源、生态文化、活态特征、表演艺术等方面对文化旅游创意开发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对其基于文化旅游的湘西苗族民歌的依托模式、导向模式、保障模式进行探讨,从而提出湘西苗族民歌保护与文化旅游创意开发和利用的总体思路及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