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系统地阐述语言非范畴化现象中的转喻机制.转喻可用于解释非范畴化的连续体性质;转喻映射可用于说明非范畴化语言现象含义的产生方式;转喻认知模型可用于判断非范畴化现象Vi+NP是否合乎语法.  相似文献   

2.
外语学者刘正光关于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研究是语言学领域一项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学术成就,为认知语言学作出了很大贡献。语言非范畴化不只是语法化的非范畴化,而是范畴化理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一个过程,是一个知识类型以及知识概念的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非范畴化学说不仅是对乔氏语言自主性观点的批判,更是一种对范畴化理论的推进和发展。就目前中国的研究现状而言,该理论有以下几点值得深入研究:进一步严格界定非范畴化的定义及研究范围;从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对非范畴化展开多维探讨;推进非范畴化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4.
非范畴化与范畴化是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是语言变化与创新的重要途径。非范畴化以现有的语言资源表达说、写者想要表达的特定的思想内容,突显了原有概念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本文试从隐喻的角度阐释语义的多义性现象、非范畴化的连续体性质以及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从而揭示隐喻机制在语言非范畴化现象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透过《新华新词语词典(2003年版)》,我们考察诸如“村”“城”“楼”“岛”“港”“池”“仓”“库”等表示处所范畴的系列新词语,从四个方面探讨其认知理据:处所范畴及其词义变化;处所范畴与“框架-注意”“图形-背景”;处所范畴与隐喻转喻;处所范畴与隐喻转喻。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作为人类思想、语言、推理等认知活动中的最基本能力,范畴化必然依赖于人类思想的基本方式和途径,遵循人类认知模型的一般规律。范畴化的四类认知模型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产生出原型效应,达到对认知客体系统而合理的类属划分。  相似文献   

7.
汉语基本颜色的范畴化及隐喻化认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汉语基本颜色从范畴化到隐喻化认知,可以说经历了四个阶段:以物代色--以物比色--抽象化或符号化--隐喻化,由于基本颜色词汉语语言文化中形成的“双重语义”特征,便导致了基本颜色隐喻认知的两极性,这说明隐喻认知与汉语语言文化模型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词汇的掌握程度是衡量一个人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帮助学生更加有效深刻地学习和掌握英语单词是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今年来热门的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paradigm),认知语言学为英语词汇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观点和方法。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浅谈对英语词汇的范畴化研究以及对英语词汇教学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语言学中的认知革命带来了语言研究方法的更新,一方面人们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类的认知能力。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认为语义结构是人们在经验世界中形成的认知范畴的映射。语义范畴既是语言问题又是认知问题,涉及符号、人脑、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语言范畴化就是人脑利用语言符号将混杂的世界转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本文试图从范畴化的理据一象似性、范畴的类典型理论以及范畴化的认知工具——隐喻三个方面来揭示语言现象中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语言习得中的范畴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孝煜 《文教资料》2008,(15):46-49
语言习得中的范畴化和作为历史现象的范畴化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现象.语言习得中的范畴化可分为一语习得中的范畴化和二语习得中的范畴化.一语习得中的范畴化和二语习得中的范畴化既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转喻与隐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英汉两种语言中大量的语言事实,尝试对名词非范畴化现象(名词经历非范畴化后作形容词、副词、动词等)作出统一的解释。试图证明名词非范畴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连续体现象。这一连续体现象是由转喻与隐喻相结合所构成的连续体的作用下产生的。隐喻与转喻的联合主要指它们在不同阶段和维度上起作用。试图论证就意义提取的起始阶段或者说微观层面上,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为转喻,就语言运用的结果而言或在宏观层面上,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为隐喻。  相似文献   

12.
认知范畴化理论与英语词汇习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认知范畴化理论,描述了基本范畴、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词汇的属性,分析了词语多义性的认知特点以及范畴映射与词汇喻义生成等现象,旨在揭示认知范畴化理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有关隐喻的一种新理论,即不再把隐喻单纯当作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而是把它和人类的认知过程相联系,认为它能够反映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正是由于隐喻具有的这种共同的认知基础,因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4.
英语名词再范畴化主要包括名词动用以及名词范畴内部的个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相互转换。名词再范畴化增强了语言表现力,使表达生动凝练,符合语言经济原则。再范畴化以转喻这一重要的认知机制为认知理据,以名词所指称对象的突显部分作为认知参照点,以部分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的典型转喻思维,实现了名词范畴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词类范畴是一种原型范畴,范畴的原型认知效应为词类的偏移提供了心理依据;非范畴化认知机制是词类偏移的心理操作方式。词类偏移反映了汉语词类的真实面貌和人类思维的认知规律,是正常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6.
词汇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教学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以范畴化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基本范畴词汇,加强多义词教学,强化词汇文化内涵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多义词语义范畴构建的过程就是其原型义项依照辐射方式和连锁方式向其他义项延伸扩展的过程,而每一个义项的衍生都具有某种语义理据性.二语习得中,原型范畴理论,和理据性分析有助于学习者架构语义联系网,使所学词汇表征意象化和具体化,拓展多义词的习得深度.  相似文献   

18.
袁捷 《海外英语》2014,(6):260-262,264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力,英语也不例外。该文分析了范畴理论对英语借词学习的启示,从认知语言学理论特别是范畴理论视角阐述英语借词的认知模式,并提出基于该模式的英语借词学习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多义词词义理据性的认知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词多义是语言学中极为普遍的一种现象,一直为语言学家所研究。实际上,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体现了人类的一种认知规律,与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连。一个词起初都是单义的,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通过非典型成员的衍生(以连锁和辐射的方式)和类典型的分裂,新意义不断由典型词义派生出来,使语义范畴不断扩大。在多义化过程中,人们的认知能力(如范畴化、转喻和隐喻)发挥了极大作用,多义词的词义之间存在认知理据性。  相似文献   

20.
张志华 《文教资料》2009,(20):38-4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非范畴化的角度出发,分析"X+的+中心语"结构转指"X+的+中心语"中的"中心语"的现象."的"字结构("X+的")从具有修饰语性质的形容词性范畴逐渐转为具有名词性质的范畴的过程就是非范畴化的过程.转喻和转借的认知模型对非范畴化的认知过程有很强的解释力."的"字结构的非范畴化也有着其他认知语用动因.本文就是对此结构的非范畴化进行的一次尝试性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