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弗洛伊德被认为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三位犹太人之一(另两位是马克思和爱因斯坦),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列出20世纪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100位思想家,弗洛伊德和皮亚杰以心理学家身份入围。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及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列为引领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著作。自从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以来,这场运动已经跨过100多年的历史长河。弗洛伊德的逝世并不意味着精神分析运动的终结,相反,  相似文献   

2.
主要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读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笔者在分析文本时是以精神分析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张爱玲的人生体验,从无意识,"三重人格结构"和梦的理论三个方面对《半生缘》进行剖析。在这样的深度挖掘下,《半生缘》这个作品的内涵得到了一个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 1895—1982)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她是弗洛伊德的小女儿.1895年12月3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正是这一年,弗洛伊德开始研究自我并出版了《癔症研究》(Studies on Hysteria),此书的出版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正式起点.因此,安娜一直认为自己是与精神分析同时出生的"双胞胎公主".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及其《梦的解析》(1900)傅荣西格蒙特·弗洛伊德(FreudSigmund,1856——1939)犹太籍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祖,“其理论中对人性的解释,不仅影响心理学而成为三大理论体系之一(另外两大体系为行为论与人本论),而且影...  相似文献   

5.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里比多"理论(libido theory,又译"原欲理论")在张爱玲最负盛名的小说代表作之一——《金锁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曹七巧变味了的手足之情、压抑的两性之爱以及母性的扭曲无不体现了情欲对人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永霞 《海外英语》2012,(2):196-197
1899年出版的《梦的解析》堪称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之作。在这部作品中,弗洛伊德指出梦的动机是无意识的愿望,这种愿望来自于童年生活和童年创伤;通过修饰改装,梦在掩饰中表达和实现人的本能愿望。基于《梦的解析》中的发现,弗洛伊德分析了文艺产生的源泉和作家的创作动机。他认为,与梦相似,未满足的愿望即白日梦是作家的创作动机,换言之,写作就是纸上的白日梦。并且,通过艺术加工,作家对其未满足的愿望进行掩饰或歪曲。通过以上的对比,本文发现梦的理论是弗洛伊德文艺理论的基础,并且,弗洛伊德之所以认为文艺创作与做梦的方法相似,根本原因是由于梦和文艺都是由潜意识的愿望而产生的,而且,二者的想象都利用了现实生活中的东西作为它们原材料的缘故。  相似文献   

7.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当代西方理论界争议较大的学说之一。争议的主要分歧在于精神分析学说的臆测性和科学性。作者认为精神分析学说的科学性和弗洛伊德积累材料、解释材料的方式有关,深入分析弗洛伊德积累材料、解释材料的方式有助于科学地评价精神分析学说。因此,本文试图论述弗洛伊德解释癔病、梦与日常生活失误行为、文学艺术的三种不同方式,从而对精神分析学说这三个领域的内容的科学性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8.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时于文艺创作的批评散见于多篇论文中,本文试图加以整理,认为弗洛伊德把作品看作是作家被压抑的本能(尤其是俄狄浦斯情结)借助幻想得以升华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日记和书信中的相关评述及梦记录为读懂《乡村医生》提供了线索,作家与作品、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复杂联系由此可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是理解这一作品的重要参照,《乡村医生》的若干场景可以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找到来源并得到解释,而这一作品反过来也可以看作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戏仿;语言学一精神分析的分析还可以切入到作品的微观层面,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主义式的整合,呈现作品生成的机制;以文学、哲学和宗教传统为参照,作比较研究与寓意解读,可以揭示出这一作品深广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0.
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的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是西方当代人文科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他的精神分析学以无意识理论为核心,从心理结构理论衍生出人格结构学说、心理动力观和梦的理论。弗洛伊德创造性地将精神分析学说用于解释文学艺术问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美学观。因此,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异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远离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成为一座“永久孤绝的海岛”,是由他“文学是梦”的文学观所决定的。废名“文学是梦”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启发,另一方面则与周作人、鲁迅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文学是梦”的文学观在废名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距离”与“想象”是解读废名小说及其文学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围绕"梦"的理论,弗洛伊德揭示了文学家创作的深层心理动力和文学"意象"的心理依据。在文学批评上,弗洛伊德坚持采用梦的解析法,主要探索建立素材的变形与创作家潜意识的关联,指明了"性"通往"崇高"的一个出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人格理论角度出发,阐释明代传奇《牡丹亭·惊梦》一出中杜丽娘“梦中幽会”与日本平安时代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葵姬》一章中六条妃子“生魂出窍”的原因,探讨两部作品中两位女性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Freud saw the dream as occupying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his theoretical model. If there were to be problems with his theoretical account of the dream then this would impinge upon proposed therapy and, of course, education as the right balance between the instincts and the institution of culture. Wittgenstein, whilst stating that Freud was interesting and important, raised several issues in relation to psychology/psychoanalysis, and to Freud in particular. Why would Wittgenstein have seen Freud as having some important things to say, even though he was sharply critical of Freud's claims to be scientific? The major issues to be considered in this paper are, in Section 1, the scientific status of Freud's work—was it science or was it more like philosophy than science; the analysis of dreams; rationality, and dreams and madness. Section 2 considers Freud and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indignity of Freud's notion of ‘the talking cure.’ Section 3 considers psychoanalytic explanations not as theory but as a manner of speaking: ‘une façon de parler.’  相似文献   

15.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自我”、“本我”和“超我”,并提出作品是作家白日梦的观点。《安娜·卡列宁娜》作为托尔斯泰的一个白日梦,三个主人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恰好暗合了作家自己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的关系:安娜代表“自我”、渥伦斯基代表“本我”,而卡列宁代表“超我”,是作家自己人格三个层面的关系的人格化。  相似文献   

16.
《逃离》是2013年诺贝尔得主爱丽丝·门罗的代表作,由6篇短篇小说构成,共同刻画出不同年龄阶段女性逃离的主题。在《逃离》中,女主人公在反抗与自我意识觉醒过程中,经常产生一些梦境。佛洛伊德认为文学是"白日梦幻",梦是被抑制的欲望。借用佛洛依德梦理论、拉康镜像论以及女权主义相关理论,结合小说所处社会环境以及女主人公生活经历,对《逃离》中出现的梦境进行解析,以了解女主人公内心愿望与潜意识心理过程,进而指出女性在生存和逃离过程中的三重困境:男权主义的压制;不稳固的家庭关系;陷入身份焦虑的个体。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其理论思想不仅影响了医学、心理学,还直接动摇了文艺复兴以来理性主义的根基,开创了以"潜意识"理论为基石的文艺分析方法.其美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文学、戏剧和影视创作.本文以早期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入手,通过对弗洛伊德美学思想前后演变的分析,论述了精神分析学派对美学的创新开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庄周梦蝶进行新的解读,首先,"蝴蝶"和"庄周"对应精神分析中的"本我"和"自我";其次,寓言中的"物化"与死本能的学说有密切的联系,依此探讨庄子思想深处厌生乐死的倾向和死亡的哲学意义;最后,庄周梦蝶的最终归宿是"逍遥游",而这正是"本我"对"自我"的战胜,是消除了"意识"与"潜意识"的"真人"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田汉早期主张用电影打造"银色的梦",从而达到宣泄个人苦闷的目的,这种电影观源于他功利和无功利相交织的二元论美学思想。田汉提高了电影艺术的地位,但其作品排斥商业性,格调过于低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