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学者从事文学批评时,往往大量地运用当代西方的文学理论。评论余光中的作品,当然可以这样洋为“中”用;然而,论文主要运用1500年前刘勰撰的《文心雕龙》的理论,分析余光中的创作特色及多方面的文学贡献,说明余光中的诗心文心仿佛与《文心雕龙》呼应。论述中西方理论只作辅佐。  相似文献   

2.
据新华社报道,由保利南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的“乡愁”音乐会2008年春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音乐会以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名篇《乡愁》为题材,歌唱家戴玉强、汤灿,二胡演奏家王行科,萨克斯演奏家范圣琦,钢琴家龚天鹏及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以其充满感染力的演唱和演奏,将余光中诗中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和夫人一起专程从台湾高雄赶到北京的余光中,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相似文献   

3.
敏感又博感的诗人,莫不多情,更且“自作多情”。正因“自作多情”,才会“误会”、“幻觉”万物皆有情,不但领诗人的情,更且以情报情,有所回应。一般诗人能赋万物以人性,已属不易,但真正“自作多情”的诗人,才能更进一步,使万物受而知报,领而知还。李白的“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之所以伟大,正因诗人将自身提高到“与自然莫逆,作造物知己”的博爱与自信。  相似文献   

4.
蔡菁 《唐山学院学报》2004,17(2):67-69,83
力求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余光中"乡愁"情结在散文意象、叙述身份、文学气质等方面的体现,并进一步分析其散文创作的艺术内蕴。  相似文献   

5.
正辛笛先生:六月初在沪,承蒙招待,重见故人,快慰何如。回台后未能立即致谢,甚为失礼。先生华诞文集,未能成文投稿,亦感遗憾。得暇自当将当年《试为辛笛看手相》一文修定(应为"订")乞正耳。近去布拉格开会,其地真所谓"黄金城"也。即颂新年大吉余光中敬贺1994  相似文献   

6.
“粉丝”,是近来报刊上出现频率相当高的词语。起初主要见于娱乐圈内,专指各路明星的追星族;如今则越来越扩大,就连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这样的文人,也因为趣讲三国而引来一群“粉丝”,还别致地取名“意粉”。对“粉丝”一词如此受宠,不少人认为那  相似文献   

7.
8.
茱萸之谜     
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韬兮,樧又欲充夫佩帏。”显然认为极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一种恶草。樧,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  相似文献   

9.
余光中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1977年发表围攻乡土文学的杂文《狼来了》,及向台湾当局“检举”陈映真为共产主义信徒的问题。其主要论敌在台湾有陈鼓应、陈映真、高准,香港有《盘古》杂志,大陆有赵稀方等人。台湾政治的复杂迂回,使得很多问题不能简单下结论。在台湾,过去反共很激烈,现在因为憎恶台独,把希望寄托在祖国,因而态度一变而为亲近大陆,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这种吊诡的现象,粗看颇难理解,细想却很自然。对于台湾文坛过去的恩恩怨怨,不必看得过分严重。  相似文献   

10.
茱萸为何物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表达了对亲人、朋友间真挚而深厚的思念之情而被千古吟咏的古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杰作。诗中描述了中国人很早就有登高、佩戴茱萸囊避灾的风俗。那么茱萸为何物呢?  相似文献   

11.
郁风同志在《新文学史料》第五辑上,发表了《郁达夫的出生家庭和他的少年时期》,并附录了两幅难得的照片,为研究作家的生平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在一幅集体照下,郁风同志注云:“1933年摄于富阳。……”笔者以为,这幅照片该摄于一九三五年九月。可能是年代久远,郁风同志没能记住准确的年份。要确定照片拍摄的年月,先要搞清楚本事,何以会有这么多人聚游在一起? 原来,一九三五年夏天,郁达夫与其长兄曼陀约定,暑中去庐山一游。兄弟俩本来一在上海,一在杭州,能借此作一聚会,倒也是一次雅举。但临期时,尽管他的曼兄频频写信,促他同去,而郁达夫终于爽约。原因是那时他的心情不快,仍处在丧子之痛中;他又不愿在庐山有趋炎之嫌。在郁华先生去庐山后,郁达夫则因有事,从杭州到了上海。郁华在庐山知悉后,写信给郁达夫,叫他多呆几天,待从庐山返沪,兄弟俩作一  相似文献   

12.
每当遇到家长向我诉说自己的宝贝在家里如何不听话,如何令自己头疼恼火,自己又无计可施时,我都在思索一个问题:如今的孩子怎么了?难道都变成了家长口中的熊孩子?难道这些所谓的熊孩子都是天生的?难道真的是孺子不可教也?我们一般这样理解熊孩子:调皮捣蛋、让人哭笑不得,但是本身应该是满怀善意的孩子。熊孩子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按照常理出牌,他们在一些常规的事情上.  相似文献   

13.
不知你是否留意,每个班常常会有那么几个“爱管闲事”的孩子。“某某的铅笔丢了”,“某某哭了”,“某某上课吃东西”……有时听得多了,烦了,就会没好气地来一句:先管好你自己再说吧!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还会心生感慨:这些“闲事先生”,  相似文献   

14.
去年我被公派到美国学习,有一件小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我和同学经常在周末搞一些活动,以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出于礼貌,有些聚会我们会邀请任课老师参加,有一位给我们讲授自动控制课的美国男士从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欣然赴邀,当时我们认为他有一点不近人情。但后来在一次  相似文献   

15.
星期六的早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我惊醒;我还以为是哪个小捣蛋打来的,原来是一个孩子硬着要去动物园看老虎,遭到拒绝便大叫大闹,家长迫于无奈只好动用向老师告状这一杀手锏。  相似文献   

16.
意外?必然? 情景一:2006年2月28日,刚满18岁的湖北籍少女小梅,被上海嘉定法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2005年10月,她在租住的房间厕所内突然分娩,产下一名女婴,并将赤裸的婴儿从6楼厕所窗口抛下。6个小时后,婴儿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事后据小梅说,自己是在老家不慎怀孕的。  相似文献   

17.
刘锴 《家长》2013,(5):25-25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胡同里练不出千里骏马,总把孩子当"孩子",孩子就会永远长不大。同事李姐的女儿菁菁参加学校组织的冬令营,没去半天就哭着跑回了家——冬令营里的各项活动内容,她竟然全都不会,甚至连自己的被子都叠不好。老师批评、  相似文献   

18.
19.
20.
《留学生》2006,(1)
澳洲,位于地理位置特殊的南半球。所以,当你那边春暖花开时,我这边正刮着大风,枯黄的落叶从头顶纷纷飘落。你问我:"将近两年了,已经习惯了吗?""当然呀!早就习惯了,简直快把这儿当家了!"每次我都是这么回答的。因为,我是"放洋"的孩子,也是"放羊"的孩子。真实的答案,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清楚自己。其实我不会把这儿当家的,永远不会!因为根性太强。这一切,我只能告诉给自己。"爸,是我啦!父亲节快乐呀!"我的心跳,因为兴奋的语调而加快了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