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4.6图形的位似”一节中对“图形的位似”下了这样的定义:“如果两个图形不仅形状相同,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笔者在阅读教材中发现从这个定义出发不能推出课本上“位似”的性质:“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相似文献   

2.
“似自然性”概念中的自然一词应有多种不同的意向所指,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时期使用自然这个名词是取其转喻,即是在否定性的批判意义上引用它。人类社会发展的“似自然性”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语境,理解历史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似自然性”是暂时的社会历史现象。唯有在历史发生学的一般基础上.才可能历史地超越人类社会发展的似自然性阶段。“似自然性”概念在马克思哲学文本中并没有一个明确存在,只能在批判资本主义场域中把“似自然性”思想看作隐性理论层面。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在小学六年制语文课本第八册《看球记》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虽然战场在香港,可我们好似也参加了战斗,精神紧张,心潮随着球起落。”“……声音大得好像要叫全北京市、全国同胞都听到这个喜讯似的。”这两句中都有“似”这个字。根据字典上的注音,“似”有“shi”与“si”两种读音,那么,这两句中的“似”字该读何音?如何区别“似”字的读音?请指教。郁文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一册《察今》:“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教学参考书把“有似于此”译为“有些象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在这个句子里没有意义,是个词头,它附加在“似”字前,一起构成双音词,是一种习惯用法。如: 1.“观其两旁,则滂渤怫郁,暗漠感突,上击下律。有似勇壮之卒,突怒而无畏。”(枚乘《七发》) 2.“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资治通鉴·祖逖》)“有如”同“有似”。下同。 3.“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  相似文献   

5.
我虽然没有美术细胞,但我忍不住要为这几位新老师作“素描”。一、“林黛玉”初见新语文老师是在高中的第一堂课上。我脑海里立即跳出一个人的名字——“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juan)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相似文献   

6.
<正>开学没几天,小宇就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大放异彩”:靠着一双似睡非睡眼,时常瞒天过海,在课堂上“神游千里”;凭着一张似动非动唇,偶尔隔空传音,在自习课上“妙语连珠”。每天上课,我都需要花很多时间处理他与同学间的纠纷——“老师,小宇把我的橡皮切成了八块,还扔进了垃圾桶!”“老师,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助词“似的”的语法意义及其来源》(江蓝生,1992)等文章的基础上对“似的1”和“似的2”作了深入分析。文章认为,在“像……似的1”的短语时,“似的1”不但是为了强调,而且具有语法作用。“似的2”不是句末助词,而是句内助词;由“似的2”充当后缀构成的短语可以称之为“测断短语”。文章最后将语义、语法、语用以及语音结合起来,就如何辨别跟两个“似的”有关的比喻句和测断句作了方法上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是的,课堂幽默,似一把“击棒”,能敲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似一片“热土”,能沸腾学生的“血液”;似一块“磁铁”,能“吸”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似一座“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似一个“贮存器”,能给学生永久的记忆……  相似文献   

9.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是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似本能”概念是其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似本能”在某种程度上是遗传的,但它是一种潜在的能量,它的表现和发展需要后天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由“似本能”需要”出发,马斯洛建构了自己的“需要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和“高峰体验理论”,从而强调了人的潜能、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有助于我们用人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统一的观点来考察人的心理和行为。  相似文献   

10.
晏乾坤 《现代语文》2009,(12):61-64
在《红楼梦》众多版本中,对林黛玉眉目的描写也不尽相同。有的描写为“一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有的是“一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笔者认为“一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才更符合曹雪芹的本意。这样的描写不但能存形于外,而且能入乎其内,更能出乎其外,把人物外形的自然性和社会性高度统一,达到了“以眉目尽传其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第五十二回“戴宗二取公孙胜李逵独劈罗真人”,说的是戴宗取四个甲马缚在李逵两条腿上后, 口中念念有词,吹口气在李逵腿上,便使起了“神行法”。只见李逵迈开步子,“耳朵边有如风雨之声,两边房屋树木一似连排倒了的,浑如驾云的一般,飞也似去了”,日行八百里。然而,科技的发展却使人人都可以成为“神行太保”。  相似文献   

12.
“似与不似”的美学命题是在中国艺术千余年发展基础上的归纳与总结,凝聚着历代艺术家的真知灼见,比“神”、“气韵”、“意”等更直接、更明了,更一语道破中国画的本质。本文拟对“似与不似”的概念衍变及其在绘画上的处理手法进行界定与梳理,以此探寻传统中国画的美学特征及其发展轨迹,并进一步思考这一命题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例谈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丹  陈幼芬 《小学语文》2010,(12):29-31
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存在两大误区:一种认为既然是略读课文就只需“粗知课文大意”。在课堂教学的处理上,教师往往让学生随便读几次,就任由他们去交流读后感了,不指导、不总结,如“蜻蜓点水”般掠过了事,从而出现“教似不教,读似未读”的无效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一、句群的定义 《提要》指出,句群“是前后衔接连贯的一组句子。”说得具体些,似可以这样表述:“句群是在意义上有逻辑关系,在形式上有密切联系的—群句子的组合。”也可以这样说:“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逻辑关系,在结构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叫做句群。”  相似文献   

15.
《工之侨献琴》选自《诚意伯文集·郁离子》,这篇寓言是这样写的。一个叫侨的乐器制造工人,他以“良桐”为材,做成一张琴,弹起来“金声而玉应”,于是便献给管礼乐的官员。乐工们看后斥为“弗古”而退还。侨回来后请漆工在琴上涂了似古的“断纹”,请篆工刻了似古的款识,装进匣子,埋在地里。一年后再献  相似文献   

16.
明末重臣洪承畴,官至高位,常自命“忠节”之人。他亲自撰联高悬于大厅门框上,曰:君恩似海;臣节如山。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兵败被俘,叛明降清,已完全丧失节操了。人们鄙视这个变节的叛贼,有人在他自撰联下各添上一个虚词:君恩似海矣!臣节如山乎?加了两个语气“虚词”意思全变了: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深受明朝的似海之恩啊!一个“乎”字,提出质疑,否定了洪自命的如山气节。冷嘲热讽,对洪自撰联的说法嗤之以鼻,不无  相似文献   

17.
走向明天     
日历一页页地翻过,“今天”似流水一样过去。“明天”又一个接一个地来到我们面前,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新的起点,开始短暂而又漫长的旅行。站在每天变化着的崭新的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18.
病句一例     
谢刚 《语文知识》2003,(2):40-40
《教师报》2002年1月13日第4版有一篇题为《“主编”与“主骗”》的文章。文中有一句话在表述上似有不妥: “凡能无愧‘主编’这一令人羡慕的称呼的人,必须具备如下的条件:一是必须是在某些领域造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在习作里常会用到“豆蔻年华”一词,而这个词,在词典上你一定查不到。“豆蔻”和“年华”合在一起,到底是什么意思啊?豆蔻,词典上定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芭蕉,花淡黄色,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味。果实和种子入中药。“豆蔻年华”之“豆蔻”是从上述植物引申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校招生》2010,(3):F0003-F0003
华南理工大学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抛开喧嚣的都市风景,走进校园,徜徉在幽幽小径里,似六月的清晨,似梦非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