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幽默趣谈     
周艳梅 《初中生》2009,(6):28-29
幽默是英文“humor”的音译,上世纪20年代由林语堂先生译出。林语堂先生说,“humor”不容易意译,中文现有的词如滑稽、诙谐、调侃、开玩笑、孟浪、揶揄、俏皮……都无法表现宽宏恬静的幽默本意,所以只有采取音译。当时有人建议译为“语妙”,让人望文就能知晓其义。林语堂先生表示欣赏,认为“语妙”这个译名语出天然,音韵相近,诚有可取。但后来林语堂先生又说“幽默”已成口语,不宜取消,于是“幽默”一词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2.
幽默趣谈     
幽默是英文"humor"的音译,上世纪20年代由林语堂先生译出.林语堂先生说,"humor"不容易意译,中文现有的词如滑稽、诙谐、调侃、开玩笑、孟浪、揶揄、俏皮……都无法表现宽宏恬静的幽默本意,所以只有采取音译.当时有人建议译为"语妙",让人望文就能知晓其义.林语堂先生表示欣赏,认为"语妙"这个译名语出天然,音韵相近,诚有可取.但后来林语堂先生又说"幽默"已成口语,不宜取消,于是"幽默"一词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3.
谈到中国现代的幽默作家,我们不得不提及林语堂。他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文学创作上对幽默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和应用。林语堂认为,幽默的特征即为"谑而不虐",应该"带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达观态度"。有人说过J·K·杰罗姆"兼有林语堂、梁实秋的闲适与鲁迅的幽默和讽刺"。所以笔者将杰罗姆与林语堂放在一起做一个有关"幽默"艺术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说到中国现代的幽默大师,掰着指头都能数得过来:鲁迅、林语堂、老舍、梁实秋、钱钟书。但这几位公认的幽默大师里,我对鲁迅是颇有微词的。不错,鲁迅先生写的文章犀利老到,往往对人类的劣根性洞若观火之后能做到一语破的,大有尼采一句话顶别人一本书的本事。但是,鲁迅的讽刺与夸张都显得太严肃、深刻与辞严色厉。  相似文献   

5.
一涉笔成趣、幽默诙谐是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埃德加·斯诺在《鲁迅——白话大师》(见《鲁迅研究资料》第4辑)中说:“在鲁迅几乎所有作品中都突出地表现了他那‘笑’的天才”,他善于“把讥消、讽刺和微妙的幽默结合起来。”斯诺的感受是符合实际的。这个特色在鲁迅的散文中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大约由于鲁迅曾经激烈地批评过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的缘故,有人就以为鲁迅是不赞成幽默的。这是一种误解。林语堂办《论语》杂志提倡“幽默”之初,鲁迅曾亲自为其撰稿,以示支持,他那篇连标题也颇有滑稽感的《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便是发表在《论语》半月刊第十三期上的。这篇纵意  相似文献   

6.
“幽默”一词,最早见于《楚辞·九章·怀沙》:“殉兮杳杳,孔静幽默”。这里的“幽默”,指的是“寂静无声”。我们今天所说的“幽默”,在英文中是Humor或Humour,法文是Humour,德文是Humor,可见他们是原出一处的。“幽默”是林语堂在上世纪20年代从英文Humour翻译过来的,最早见于北京出版的《语丝》杂志。从此,“幽默”一词一直沿用至今。“幽默”的译名一出现就引起了争议。首先是鲁迅先生觉得不妥当,认为它容易被误解为“静默”或“幽静”。陈望道先生拟改译成“油滑”,但不够确切,又给人以轻浮之感。李青崖先生主张改译为“语妙”,但“语…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林语堂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幽默大师,对幽默文学的创作和研究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都认同幽默文学的社会价值,且都对幽默文学进行了探讨,对中国究竟有无幽默文学看法不一。在创作中对幽默文学的社会功能体现也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二人在文学观念上存在较大差异。后来的评论者对两人的创作褒贬有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林语堂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8.
没有理性的社会评论就没有社会的理性,就像没有优秀的读就没有优秀的作家、没有优秀的学批评就没有优秀的学作品一样。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以载道”观以及“服务政治”的传统思维定式,使林语堂很多颇有见地的社会评论小品受到了种种的尘封;在“风沙扑面之时”提倡幽默、追求闲适、抒发性灵,使林语堂被牢牢地锁定为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资产阶级幽默趣味人。本将从林氏社会评论的视野、社会评论的主体、社会评论的方式等三方面对其在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加以分析,力图展示林语堂的另一面,对误解予以澄清,还林语堂一个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曾谈及林语堂,课本上并为之作了注释。但林语堂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由于过去对林语堂的评价不免存于偏激,不是历史的客观的全面的评价,因此,同学们对林语堂的了解也就不是那么全面。  相似文献   

10.
近读一九七六年七月版《鲁迅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发现该书《人名索引》中两处有误,现作考订如下: 一、“楚囚”是谁? 《人名索引》“楚囚”条下注:“见徐诗荃”,意即“楚囚”是徐诗荃的笔名或化名。查《日记》,鲁迅提到“楚囚”仅有一处,即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所记:“得语堂信并还楚囚稿。”林语堂此信当是对鲁迅一月六日去信的答复。鲁迅在一月六日致林语堂信中说:“顷得亢德先生函,谓楚囚之稿,仅有少许可登,并以余稿见返。此公远  相似文献   

11.
正徐訏一生,著述丰富,当时媒体评价他"徐訏先生是文坛鬼才,也是全才,小说、新诗、散文、戏剧样样都来,也样样都精"。林语堂曾指出,徐訏与常被认为是"中国的高尔基"的鲁迅同为二十世纪中国的杰出作家。虽然林语堂对中国新诗一般都无好评,但却赞誉"徐訏是一个例外,他的诗句铿锵成章,非常自然",且认为"在短篇小说家中,鲁迅、沈从文、冯文炳(废名)和徐訏是最好的"。1943年,徐訏的代表作《风萧萧》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评传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个比较活跃而复杂的人物。大革命时期,他初露头角,是“语丝派”的成员,支持进步的学生运动,撰文抨击时弊,揭露黑暗,曾被封建势力诬为“学匪”。“四·一二”以后,他到上海开始了著译生活,一方面和鲁迅等进步作家有了更密切的往来,为鲁迅主编的《语丝》、《奔流》等刊物撰稿,也和鲁迅等一起发起并参加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另一方面,他却接连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提倡幽默,侈谈性灵。一纸风行,他又成了“论语派”的首揆,戴上了“幽默大师”的徽号。随着左翼文艺运动的蓬勃高涨,林语堂在政治上日见陷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林语堂亲疏议杜天骏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几张鲁迅与诸人的合影,那是些感光不全的次品,照片上的林语堂均被洗掉了。如,1927年1月2日,鲁迅辞去厦门大学教职,和林误堂及泱泱社成员的7人拍照;1927年10月4日,即鲁迅从广州到上海后第二...  相似文献   

14.
幽默是林语堂文学创作的一个标记性特征。在英文巨著《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对幽默信手拈来,通过幽默来批判社会现实、刻画人物形象、并向英语输入新的表达方式和认知角度。他在作品中对幽默的充分使用体现了幽默大师的文采和风范,促使我们重视幽默在文学创作中的功能并重新评价林语堂的幽默观和文学观。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林语堂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由于受社会历史政治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文学批评的过程中,人们将更多的目光与关注投向鲁迅,而对林语堂的研究仅从近年才开始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鲁迅与林语堂在创作风格上有很多可比之处,二人在对时事散文的创作上、对幽默闲适的看法上以及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上都有不同的见解,本文将主要对这些散文创作风格上的异同之处进行分析比较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散文幽默语言的修辞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不仅是我国幽默理论的建设者,也是幽默艺术的实践者。林语堂先生的散文轻松幽默,引人入胜,与他善于修辞是密切相关的。在林语堂的散文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精细、奇设、矛盾、降用、借用、比拟、夸张、比喻、回环等修辞方法,形成了轻松自然的幽默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三十年代写过不少杂文,对当时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文学作了深刻的实事求是的评论。鲁迅在这些文章中阐述了对幽默文学的社会功能和美学意义的看法,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中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的翻译改写策略得到了目的语读者的广泛接受,使一系列中国文学文化作品走进西方文化。他的原文文本选择别具匠心,指向了一系列倡导性灵、闲适、幽默的中国文史哲作品,同时采用了翻译改写策略,满足了目的语的读者期待,其译本一再登上西方主流媒体畅销书的榜单。林语堂介绍中国文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当下为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首先要选择适合"走出去"的文本;其次要突破传统翻译观对忠实对等的过分强调,采用形式上归化与文化上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是一部向西方讲述中国文化的重要著作。本文深入分析了《吾国与吾民》中林语堂始终保持的理性立场和客观冷静的态度,阐明了林语堂的中庸姿态和他在东西方艺术上互通有无的开放胸襟。通过探讨林语堂的局外人身份,旨在让人们公正地看待此书,同时引起人们对中西文化异同的进一步深思。  相似文献   

20.
《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最见功力的一部译作,一直以来深受海内外读者的青睐。在这部译作中林语堂先生坚持传神的原则,始终贯彻着忠实、通顺、美的标准,极力保留原文的音韵美,并体贴入微地把握了原文作者的心境,很好地促进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间更好的交流与沟通。本文试图以《浮生六记》为例,探讨此部译作中所展现的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望给英语学习者以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