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廿五年十月十九日鲁迅死于上海.时我在纽约,第二天见Herald-Tribune电信,惊愕之下,相与告友,友亦惊愕.若说悲悼,恐又不必,盖非所以悼鲁迅也.鲁迅不怕死,何为以死悼之?夫人生在世,所为何事?碌碌终日,而一旦瞑目,所可传者极渺.若投石击水,皱起一池春水,及其波静浪过,复平如镜,了无痕迹.唯圣贤传言,豪杰传事,然究其可传之事之言,亦不过圣贤豪杰所言所为之万一.孔子喋喋千万言,所传亦不过<论语>二三万言而已.  相似文献   

2.
古之俊贤,尤其中国之俊贤,颇好名垂青史。太史公纵有下笔万言之豪气,亦不免言及功名之事“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而宇宙万物终有消亡之日,名可传乎?利可济乎? 我以为人生不可因之而累。趁风华正茂之际,当为欲为之事,知未知之物,则毕生无悔。晓天下事以明目,通天下理以清心,此为宿愿; 然若失之爱于至亲,则为大憾。  相似文献   

3.
人之常言:“博学宏儒”,能当之者谁乎?顾亭林云:“经学即理学”。经学家而通理学的,又有几人?姚惜抱谓“义理、考据、词章不可偏废”,然如何合一?合一者谁?戴震由经学进而言“理”。然在当时评价不一:或以为戴之“可传者不在此”;或以为戴正因此而“功不在禹下”。然戴毕竟年才五十多,论著未竟。真能恢宏江戴之业,兼收刘(大櫆)姚(鼐)之长,合考据  相似文献   

4.
教育 ,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活的环节 ,可真正能架起这个活的桥梁 ,把学生引向成功之路 ,又是多么不易。曾国藩这位双手沾满太平军将士鲜血的封建地主阶级代表 ,教育子弟却有一套办法。我把它总结出来 ,希望能对各位老师在育人方面有所启发。一、立志曾国藩说 :“人苟能立志 ,则圣贤豪杰何事不能为 ?”“凡将相无种 ,圣贤豪杰亦无种 ,只要人可立志 ,都可以做到。”所以 ,我们教育学生也应从立志抓起 ,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 ,并为之而奋斗。那么 ,立一个什么样的志向呢 ?曾国藩说 :“君子之立志也 ,有民胞物与之…  相似文献   

5.
无可奈何乎?     
有父酗酒,杀人获罪。父有二子,其一从也,其一背也。从者也罪,重蹈覆辙,背者也名,巨商大贾。然皆言曰:有父若此,子奈何之?有谷瘦土,日浅水稀。谷有二木,其一顺也,其一争也。顺者弱而亡,争者韧而直。然皆言曰:有谷若此,木奈何之?有山深崖,绝(山献)连峰。山有二鸟,其一上也,其一下也。上者为鹰,下者为雀。然皆言曰:有山若此,鸟奈何之?有父若此,子无可奈何,或自弃,或自强;有  相似文献   

6.
◎原文留侯论苏轼①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  相似文献   

7.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相似文献   

8.
老友记     
老管趣事老管,鲁人。然高不过四尺有余,故难称山东大汉。老管脸宽于常人,然口亦小于常人。阿吕尝言,管食炸酱面,面进腹中,而酱必皆留碗底也。管自言为樱桃小口,美人矣。众人闻言皆欲吐: 美人若如斯,吾等出家也罢。管初进校,戴一变色眼镜,色墨,边宽,犹如黑猫警长,自此吾等皆呼管为管猫。初,管颇不悦,然日久,则每呼必应。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豪杰精神的民族,这种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赋予不同的时代意义。豪杰人格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王船山立足时代前沿,全面阐释了"有豪杰而不圣贤者矣,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的观点,他的豪杰人格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0.
士为四民之首,而太学者,教化所先,四方于是观型焉。比者,聚生徒而教育之,董以师儒,举古人之成法规条,亦既详备矣。独是科名声利之习,深入人心,积重难返。士子所为汲汲皇皇者,惟是之求,而未尝有志于圣贤之道。不知国家以经义取士,使多士由圣贤之言,体圣贤之心,正欲使之为圣贤之徒,而岂沾沾焉文艺之末哉!朱子同安县谕学者云:“学以为己。今之世,父所以诏其子,兄所以勉其弟,师所以教其弟子,弟子之所以学,舍科举之业,则无他也。使古人之学,止于如此,则凡可以得志于科举斯已尔;所以孜孜焉爱日不倦,以至于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11.
祭孙悟空     
吾徒悟空:自昨日闻汝丧,天旋阴风,地聚鹃啼,山哭水泣,吾心之痛,实不可堪。为师的为此文,一为悼汝,一为警戒世人。汝,天地造化所生,又学于吾。汝名吾之所赠,汝艺吾之所授。吾遣汝去,实为炼汝。汝之所为,吾之所荣,地府得寿,龙宫得宝,八卦炉中炼出金睛,五行山下压出行者,西行路上八十一难炼汝成佛,汝之心志,强而又强。然自汝禅佛位,时移事易矣!汝忘汝为如来之大患,为除汝,计用无数,终未得逞。然如来深知,一物可灭汝。遂设西行取经一计,而使汝得封佛,继而以此物灭汝。汝之心志虽强,然亦不可抗于此物。自汝封佛,如来故纵汝,使汝之行事不依佛法;玉…  相似文献   

12.
解读杂说     
蚓食土而饮泉,其为生也,简而易足。然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其亦有所求邪?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苦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将自喜其声而鸣其类邪?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然而不能自止者邪?何其聒然而不止也!吾于是乎有感。  相似文献   

13.
第一封(1982年) 明耀同志: 来函奉悉,祗忝愧汗.据全韬<'①>言,君成就卓著,足见豪杰之士,虽受我之不良教学而未中毒,自幸罪过稍轻矣! 大文<'②>极清楚平整.然未言所据为研究资料者是何版本.  相似文献   

14.
思有何乐?行有何喜?哲人用"思"来证明"我"的存在,希图以此为出发点,推演出一切命题,若成,则自得大乐。佛陀以"行"完普度众生之"愿",借以达至圆满极乐之境地,若成,则自有大喜。然蹉跎如我者,无哲人之大智,亦无佛陀之宏愿,竟也妄言"思"之"乐","行"之"喜",为何?  相似文献   

15.
《杜诗详注》卷二二《哭李尚书之芳》末联“秋色凋春草,王孙若个边”,仇兆鳌注云:“若个边,言归葬于旧垒之旁。”今按所解不确。该诗“前八叙交情,次四惜其才,次四悲其客死,末则总悼之“(《杜诗镜途评语)。诗后半部分“客亭鞍马绝,旅榇网虫悬。复魂昭丘远,归魄素浐偏”四句,极言其客死异地,魂魄难归故地的凄凉景象。结尾“秋色凋春草”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意,亦绾合前面诗意。仇氏谓“王孙若个边”言李之芳归葬故垒之旁,“旧垒”乃句中所无,增字为训,实不足取,且句意亦与前游离不谐。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若个”条云:若个,疑问辞,有二意,一指地,犹言何处;二  相似文献   

16.
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觅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相似文献   

17.
礼论     
孔子尝言:"不学礼,无以立。"此盖诫其子孔鲤之语尔,意不可谓之不深,诚不可谓之不切。然世人或嗤之,或置诸高台深院,或面壁而无所闻,少有善之者。余闻其状,异之,斯圣人谬矣,或今人入障哉?熟思良久,余谓之:"礼者,立足本耳,信然。"然何谓礼哉?古人云:"循孔孟之言,仿周公之度者,礼也。"故五礼四祭,容度皆备,天下大治。时人谓中国云:"文明古国也。"礼亦分三界,知之,行之,知行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六年高考语文试卷以不同以往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开始是惊愕,接着转为欣喜,惊愕和欣喜归结为一句话:“真没想到今年的语文试题竟是这么容易!”今年的语文试题果真是那么容易吗?这不应笼统言之,而应作具体分析。应该说,今年的语文试题相对去年而言,在题型(标准化)和  相似文献   

19.
我观鲁迅     
庄子曾言:“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提笔欲书鲁迅二字,茫然不知从何下笔。了解鲁迅,了解他所生的时代,所著的文章,恐一生也不得穷尽。在此,我只能以今人之目光进行极其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下文,按要求逐一答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困乏,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