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人墨客中,我最爱的是苏东坡。一首词让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敬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好几个宁静的夜晚,我抬头凝望那轮不  相似文献   

2.
写作指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的一首《水调歌头》流传千古.殊不知,唐代李白的《把酒问月》一诗中,已经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明月、几时、青天这些意象,似乎是苏东坡有意模仿用的.由此看来,仿写作为一种创作手段,自古既有.作为中学生,仿写有助于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仿千言万语妙趣,写十全十美生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指导内容是"学会仿写".一篇好文章在写法上总有值得模仿、借鉴的地方,因而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对明月的感怀。千百年来,面对一轮皓月,文人墨客抒发情怀,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或吟“茅店月”,或颂“关山月”,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是北宋中期一代文坛宗师领袖,在词的创作上,苏轼是革新的主将,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他是最早从事豪放词的创作并为豪放派奠定基础的大词人。他的词具有教育的文学艺术成就。抒真情,感天地,泣鬼神,意境深邃,语言精妙,妙在成为千古佳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1076年作者任密州知府的时候,本文从气韵美进行分析。作者长年积郁难发之气,才有了词作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直干云霄的一“问”,作者积怨而发,可以说是“问”得惊天地而泣鬼神,气势悲愤而恢宏,作者仕途多桀,人生失意,对影自怜,对月把酒…  相似文献   

5.
<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宋朝诗人苏东坡流传千古的诗句。窗外美丽的星空上的月亮是那么皎洁,轻轻地泻下了金黄的月光,满天的星星,陪伴着月亮,一片片小云朵儿,似乎在为月  相似文献   

6.
同学们都读过《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还记得吧?“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朝苏东坡从天上的明月想到了天宫,想像确  相似文献   

7.
“月亮”是历代诗人写不完看不厌的永恒题材。像晋代: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唐代: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虽然同是写“月”,但月在诗中的功能却迥然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诗词中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表时间。《诗经·君子于役》中写“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归?”这句诗的意思是“丈夫被国君征去服役,将外出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他重聚。”这里的“不日不月”意思是“不可以用日月计算”表时间长久。同样,陶潜的《归园田居…  相似文献   

8.
明月几时有小儿问:“爸爸,明月什么时候有?”我说:“晚上。”“可为什么今晚没有?”“今晚天阴。”“可昨晚天好得很,满天的星星怎么也没有月亮啊?”“那是因为,因为,哎,你不懂,这叫月有阴晴圆缺。明白吗?不是每个晚上都有月亮的。”“可是那天早上是白天,我怎么也看到月亮了呀?”我被问得眼冒金星头昏眼花。“爸爸,你把咖啡倒键盘上干什么?”  相似文献   

9.
有一次,电视台举行知识竞赛。一道赛题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谁的名句?”选手答:“苏轼。”主持人判定:“错,正确答案是苏东坡。”主持人的判定不妥,引在这里不过是想说明:苏轼别号苏东坡。他的别号比名字更广为人知,这个别号牵扯出对他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乌台诗案。  相似文献   

10.
一、怎样理解“明月几时有” ? 有人把“明月几时有”诠解为“明月今夜即有 ,何以要问 ?开端便是奇逸之笔 ,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这显然是把“有”当作“存在”来解释的 ,认为“有”和“无”相对。其实 ,这种粗线条的注释也不能令读者满意。我认为 ,把“有”理解为“升起”较好 ,联系作者的处境和词的小序来看 ,当时作者是一个被贬外放的官员 ,中秋之夜思念之情更浓。诸种愁绪困扰 ,酒入愁肠愁更愁。作者饮酒不多 ,却有了醉意。猛抬头 ,发现玉兔高悬 ,便端着酒杯 ,醉眼朦胧地问青天 :月亮是什么时候升起来的呢 ?月亮升起了多长时间呢…  相似文献   

11.
每每诵读古人的精美篇章,常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而研读其写作奥妙时常看到一个可贵之处:借鉴前人却不老调重弹,浑然天成却有迹可寻,推陈出新且技高一筹。且看苏轼:李白《把酒问月》诗云"晴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在他的《水调歌头》开篇便说"明月几时有?把  相似文献   

1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文学史上历来被推崇备至.八年级语文下册入选的这篇古诗词,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人世与出世"的矛盾心理.词人见月而问青天,追月而迟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心情烦闷的苏轼对人世间的污浊颇感不满,他把眼光投向了明月,遥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引发出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一、怎样理解“明月几时有”?有人把“明月几时有”诠释为“明月今夜即有。何以要问?开端便是奇逸之笔,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显然这是把  相似文献   

14.
冷月孤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独具的人文意蕴。一轮明月,给了中国诗人以无限美好的艺术想像。冰轮的清寒冷洁,契合的正是诗人那颗寂寞孤独的心魂。于是月亮成了诗人最好的情感愿望的寄托。“诗心无知音,惟有月相明”,“清辉艳影,孤心夜语”,这是中国诗人们独有的风雅。于是,在中国古代的月亮诗歌中,就有了那一章章“冷月孤心篇”。  相似文献   

15.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圆圆的月亮在夜空中绽放着柔和美丽的光芒,最适合赏月。苏东坡在中秋节那天饮酒赏月,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似文献   

16.
赏月     
<正>从古至今,月亮一直被人们赋予深厚的感情。诗人李白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静夜之中,将浓浓的思乡之情寄予明月;月下独酌之时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明月当作了对酒当歌的挚友。中秋之夜,东坡居士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之  相似文献   

17.
月以咏怀,情景交融苏轼的词中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写心中不悦,表达同胞情谊,实乃精品中的精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陡然领起,破空而来,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真是奇逸之笔,更见东坡居士超逸旷达的情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相似文献   

18.
但愿人长久     
亲爱的芸芸: 你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芸芸,转眼你去新疆已三年了,今天是中秋节,天上的月亮特别大,特别圆,特别纯净,没有一点杂质。  相似文献   

19.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从题序来看,这首词是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作者此时正任密州知州,实际上,是处于为避开政治旋涡而外调的冷遇地位。这首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意象所在,并且处处关联人事,表现出与自…  相似文献   

20.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 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 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 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提起这首词的作者苏轼和他的词,人们想到更多的是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英武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