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史上流传很多“一字师”的故事。然而, 你听说过“半字师”的故事吗?何为“半 字师”?顾名思义,它不像“一字师”那样,完全改 动某字,而只是改动句中某字的“一半”,或增笔, 或减笔。实际上半字之改,也是一字之改,“半字” 之说,不过更显得幽默风趣。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几个被传为佳话的“一字师”。唐代郑谷修改齐己的《早梅》诗,就是有名的例子。齐己作了一首《早梅》诗,拿给郑谷看,诗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认为“数枝开”体现不出“早”字,不如改为“一枝开”。齐已佩服得五体投地,遂称郑谷为“一字师”。现代伟人毛泽东也有“一字师”,且至少有两个,一是诗人臧克家,一是历史教授罗元贞。  相似文献   

3.
一字师佳话     
文章写出后,有时他人巧改一字,可使全句精彩,甚或全篇生色。于是,许多作者都有了自己的一字师。大家最为熟悉的是关于唐代诗人齐己的一字师的故事了。齐己写过一首诗《早梅》,其中  相似文献   

4.
<正>"一字师"这一用语早已有之,即更正一字之误可为师。历史上有许多文人作文赋诗的"一字师"轶事,千古流传成为美谈。唐朝和尚齐己喜欢作诗,写了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一天,他遇到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郑谷,就取出这首诗来请教,郑谷看罢建议将诗中"数枝"改为"一枝"。改后的"一枝"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一枝"又先于众  相似文献   

5.
二、看图归类识字(1一3)的教学重点,从字音方面看,是跟方言音差别很大的字,从字形方面看,是含有新出现部件的字,从字义方面看,是表示学生不熟悉的事物的字。但教学重点应放在字音、字形上。  相似文献   

6.
古人注重炼字,诗歌创作中尤其如此。文坛上既有"一字师""推敲"的趣事,亦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无数文人呕心沥血的妙语丰富着我们的精神,陶冶着我们的情趣。这些极具人文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词语也极受高考诗歌命题者的青睐,为了帮助中学生快速切入试题,准确回答问题,笔者就高考炼字试题作一分析,以期有益读者。  相似文献   

7.
在古诗词中,数词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一首诗中,如果数词选用得好,甚至可以起到“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的作用。据唐诗纪事栽:“僧齐己早悔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各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拜伏,人以郑为一字师。”这不仅是“一字师”的佳话,而且也成为诗坛上数词选用得好的美谈。人们常说,诗以一字论优劣,而此诗真乃是以“一”字论优劣,数枝,非早,无“一”也无从说早,“一”用在这里乃是点晴之笔。  相似文献   

8.
宋人王平甫学作诗,曾经为当时的大文豪苏东坡所注意。有一次他写了一幅七言对句: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苏东坡看了很不满意,提笔将上句的“飞”字改为“横”,这一改很有道理。“平地风烟”。一片旷野,四顾茫茫,天高风劲,一片烟尘。在这种情况下,一只在空中“飞”的鸟就不形象了,改为“横”字情采备出,形象有力。也在文坛上留下了“一字师”的佳话。初中语文课本中大家笔下的“横”更是准确生动,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9.
古来记载“一字师”的故事很多,究其内容,可大别为两类。一类是你错读了一个字的字音,或者错写了一个字的字形,别人给你纠正了,你就拜他为“一字之师”。另一类是你所作的诗文,别人代为更换了一两个字,就使得作品更加生动了,更加准确了,这样他就成了你的“一字之师”了。 前一类“一字师”没有什么了不起。方块汉字的难读难写,难认难记,是举世皆知的;即使是汉  相似文献   

10.
文学史上有不少关于“一字师”的佳话,但更让人惊奇的,是那些关于“半字师”的故事。清代有个学者名叫龚炜。有一天,他看到一首咏菊诗,其中有两句是:“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别染一枝花。”他很喜欢这富有意境的两句诗,然而又觉得后一句中的“别”字太生硬。于是他反复吟咏、再三推敲,忽然茅塞顿开,提起笔来,把“别”字的右偏旁勾  相似文献   

11.
一本魔法书     
今天,我在教室里捡到了一本书,打开一看,书里一个字都没有,归夹着一个小小的放大镜。我拿起放大镜,透过镜面往韦上一看,啊!许许多多的字从纸上冒了出来,飘到空中跳起了舞,看得我眼花缭乱。  相似文献   

12.
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怎样判断一个字的部首运用部首查字法查字,首先必须找出该字的部首。笔者认为,判断一个字的部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眼。1.看整体。即看被查的字的整体是否就是部首。如果是,就取其本身,不查其他部。如:黑,查“黑”部,不查“”;鼻,查“鼻”部,不查“自...  相似文献   

13.
透过汉语表层结构释读其深层文化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民族化的一面镜子,它积淀着创造它的民族的历史。从不同民族的语言形式、表述习惯可看出其深层的化底蕴。汉语言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始终渗透着民族化发展信息。具体看:从词语的语源和演变推溯化的痕迹;人造字心理透析民族化传统;从汉字的构造折射出民族化心态;从姓氏来源看宗教化信仰。可见,汉语言字从其产生起就在方方面面展示着中国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典故,诗文中引用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句。典故多由四字构成.亦有四字以上或四字以下的,其中三字典故也有一些。下面是笔者搜集到的三字典故50例,供参考。一字师。典出《五代史补》,比喻给人以重要点拨的人,或表示拜师者的谦虚。人中龙。典出《晋书·宋纤传》,比喻杰出人物。  相似文献   

15.
朱礼仁 《初中生》2006,(16):16-18
据说战国时期,秦国丞相吕不韦让他的门下食客编成<吕氏春秋>一书后,他把书放在京城咸阳的城门上,同时悬挂千金,声称谁能增删书中一个字就给千金之赏,结果往来咸阳的文人墨客没有一个人能改动一字.后来梁朝诗论家钟嵘就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字千金",以称赞文章语言精妙,真正达到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推敲"的故事,"一字师"的故事,等等.  相似文献   

16.
长横 多用于一字之横担者。起收有方圆藏露之分,行笔有提按快慢之别。如“不”字的上横,中部略按。从位置上,又分上弧横、中弧横、下弧横。居上时皆覆其下(如“不”字),居下时则皆承载其上(如“五”字),中长横对结体起重要架构作用(如“著”字)。从形态上看,有细长横(如“五”字)、曲长横(如“果”字)等。  相似文献   

17.
也谈人称代词做定语时“的”字的隐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可让渡说、双向领属说等观点不能全面解释人称代词做定语时的字的隐现规律。本文试图从关系组配和动态使用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从关系组配上看,关系组配的结构可以隐去的,非关系组配的结构需要出现的。关系组配的甲、乙两项在数量匹配上的要求也制约着的字的隐现。从动态使用上看,独立指称时不能隐去的的代+名结构,在动态使用中若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成分相对应,其中的的也可以隐去。如果要凸显偏项(代)的修饰性,无论独立指称时带的与否,都要出现的。  相似文献   

18.
文史大师郭沫若曾经说过:“三步之内有芳草,一字之改可谓师。”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古代诗词要求文字特别精炼,诗人往往数易其稿,可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古代文人虚心求教、精心推敲,留下了不少关于“一字师”和“半字师”的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19.
金色的名字     
鲁受信 《小火炬》2008,(10):32-33
我坐在餐桌边上,一边吃着脆玉米片,一边读印在包装盒上的字:"美味脆玉米片——绝妙赠品等你拿!"盒子上写着"具体细节请看盒背面"。姐姐玛丽就坐在我的对面,此时正好读到了印在盒子另一面的字。"嗨,安,"她说,"看这项赠品——‘用金字  相似文献   

20.
被称作唐代第一诗僧的齐己,因流传800多首诗以数量之多名列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之后,位居唐代诗人第五位。他与郑谷的"一字师"故事,是文学史上一起重要史实。还原齐己与郑谷的这段交往,能够澄清有宋以来关于"一字师"的误记、讹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