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教学科学小品文《琥珀》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刚学到的“顺序和插叙”的方法,和以前在学习科学小品《黄河象》一文中学到的“倒叙”的方法,设计了这样两道自学题:①理出《黄河象》、《琥珀》两文的文章思路,分析它们各用什么叙述方法写的?比较这两种写法各有什么好处?②学习《黄河象》开头的叙述方法,给《琥珀》重拟一个开头。通过比较,学生领略了这两篇文章写法各自不同的妙处: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第11册第七课《黄河象》介绍了一具古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并根据化石及发掘情况假想了化石的形成情况。 《陕西教育》1992年第4期曾刊登一篇《黄河象来历的质疑》。我在实际教学中又发现《黄河象》一文还有以下三处不妥。 一、黄河象的尾椎骨哪里去了? 课文在第一节着重讲述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高大完整。介绍化石完整是这样说的——“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厘米长的末端趾  相似文献   

3.
《琥珀》一文从万年前的形成写到万年以后,琥珀被渔民发现,并写出了人们据以推测的情况。文章写远古之事,虽属假说(推测),但上有“来龙”,下有去脉;前有“交代”,后有“着落”,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科学小品文。学生学习过《黄河象》一文,有了一点关于化石的知识是学习这一新课的有利条件。我要求学生课前复习《黄河象》,再预习本课。教学时我这样安排:先认识琥珀的样子。小学生从未见过琥珀,可是又没有直观教具,根据学生求知迫切的心理,先引导他们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4.
《黄河象》是一篇科学说明文.作者依据大象骨骼化石,科学地假想了一头黄河象的来历.教学本文,我是这样处理的:  相似文献   

5.
《黄河象》是九册第二组的讲读课文。它是一篇文艺性的科学小品,选自“少年科学丛书”《大象的故事》。作者刘后一。文章先介绍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接着介绍科学家们对这头黄河象的假想以及这头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最后写象的化石发现。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假想”,这一假想是科学  相似文献   

6.
《黄河象》是六年制十一册第三组的讲读课文,选自少年科学丛书《大象的故事》。课文主要向人们叙述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和为什么能保存得这样完整。为了讲清楚这两个问题,作者把叙述化石骨骼的完整和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作为主要内容,作了重点叙述。教学时,要根据课文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发  相似文献   

7.
《黄河象》这篇课文,作者依据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假想了一头黄河象的来历,向人们叙述了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得完整的原因.其突出的特点是严密的逻辑性和合理生动的想象.因此,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训练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8.
化石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及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痕。“黄河象”(十一册七课)就是一具完整的古黄河象骨骼的化石。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琥珀》一课中(十二册十七课)那颗琥珀化石里的苍蝇和蜘蛛就属这种情况。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由它,科学家们可以了解远古时代的生物状况,并推知自然界沧海桑田的演变过程。早在五、六世纪,我国古籍中已有关于化石的记载,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对琥珀中的昆虫已有了正确的认识,北宋沈括从太行山中的螺蚌化石推论冲积平原形成的过程,这种认识  相似文献   

9.
《黄河象》(统编教材十一册第7课)是一篇科普小品。写的是科学家们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全文的重点。我根据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逆推法教学,从中敦给学生由已知求未知,从结果推原因的追溯性的逻辑推理方法,从而突破了课文重难点。这种“逆推”教学按三步进行。  相似文献   

10.
《黄河象》(六年制十一册)主要讲一具黄河象化石及科学家依据化石而假想的这头黄河象的来历。根据单元教学重点,学习本文,要训练学生分清文章的主次,作文时把主要内容作为重点来写;同时,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想象推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读写例话》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顾名思义,它就是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所说的有针对性的紧要话。在教学中,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1-在单元教学中,把例话作为教学典范,深入分析讲解,以期达到单元作文教学抛砖引玉之目的。例如,《黄河象》一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交代清楚黄河象这一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的。在教学实际中,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这一范文,然后让学生带着“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再仔细默读例话《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之后,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明白黄河象化石保存完…  相似文献   

12.
《黄河象》一文写的是科学家们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根据什么想象出来的”,这是全文的重点。笔者认为在教学时抓住这个重点,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路展开讨论,了解  相似文献   

13.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的《黄河象》一文是一篇科学性较强的文章,对于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变化有激发和指导的作用。课文介绍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科学家假想这头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科学家推想这头黄河象失足落水前的情形及落水时那一瞬间的情况都有科学根据的,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然而落水后的想像失去了科学的准确性,想像不  相似文献   

14.
我们上课,一般按说文顺序教学。但有些课文,可以抓住文章的内在联系,不按课文顺序,大起大落,能出能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文章重点内容,对学习写作方法也有好处。《黄河象》一文,作者采用倒叙手法,先介绍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再讲科学家们对黄河象来历的假想,最后讲化石被发现。教学时,可先讲发现化石,再讲化石的样子和特点,最后讲化石的来历。在分析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后,紧紧抓住文章最后两句“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  相似文献   

15.
《黄河象》系酷似说明文体的记叙文,有传授科学知识的内涵。本课教学的着重点应通过黄河象来历的假想推理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展思维教学宜置于“四定”控制之中。一、定序控制。定序控制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粗略了解本课的整体结构。《黄河象》一课采用了引叙故事的笔法,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段介绍黄河象化石的形象特征,为黄河象的来历提供依据。第二段讲科学家们对这头黄河象来历的假想推理。第三段则交待黄河象化石的发现,定序控制应把住这文路而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6.
《琥珀》(十二册第17课)在叙述琥珀形成过程时,称其为化石;而在被父子俩发现时,又称其为琥珀。是否化石就是琥珀,这两个概念究竟应该如何区分? 所谓化石,凡埋藏在地下的古代生物的遗骸变成的石块,或带着古代生物遗迹的石块,统统称为化石。所谓琥珀,仅指古代松柏树脂落入地下所成的化石,简称树脂化石。属一种非晶体的有机物,它是  相似文献   

17.
《黄河象》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河北武安市徐淑丽《黄河象》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写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高大完整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科学家设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以及假想的依据。从表达形式看:一、本文寓逻辑推理于具体形象事物之中。二、重点突...  相似文献   

18.
课上得好好的,忽然有个学生突发奇想,站起来提了问题:“老师,黄河象化石能让我们推测出多少年前黄河象的活动情况,那么我们死后埋在地下,骨头不也能变成化石吗?这个化石也能推测出我们现在的活动情况吗?”许多同学发出了笑声。不知这笑声中包含的是赞赏还是讥讽。不过,看得出来,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19.
《黄河象》是一篇自然科学常识记叙文。科学家依据一架高大完整的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在教学中,要根据预习提示理清文章叙述顺序,紧扣“假想”部分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在理解文章思路的过程中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思路,进而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  相似文献   

20.
《黄河象》是六年制第十一册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独到之处是作者介绍黄河象骨骼化石的高大完整,科学假想来历,课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是一篇文质兼优的科学说明文。现代教学观主张要在知识记忆和模仿的基础上,追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去创新,使素质教育诸因素能在语言教学中得到体现。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我对本文的讲读作了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