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书》的天人关系思想是中国天人关系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内涵丰富而深刻,对后世影响也极大;同时,它也是《尚书》历史思想的重要源头。《尚书》的“天”或“帝”等至上神并不具有“创世”和“完全的人格神”特征;“人”在《尚书》中的天人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天子”在《尚书》中的本义是“天之元子”而非“天之独子”,但是后者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取代了前者。《尚书》中的天人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本色彩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印记。  相似文献   

2.
师:北宋大诗人苏轼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在这篇文章中,李密是怎样陈说他尽孝道的呢?  相似文献   

3.
冰心的《小桔灯》与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比较,写作时间不同(前者1957年,后者1977年);题材不同(前者写小姑娘送我“小桔灯”,后者反映驿路上的“无主人”的小屋),反映时代不同(前者是抗战时期,后者为解放之后),但手法相近,艺术上有共同之处,可谓“异曲同工,各领风流”。 (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俗话说“做人要直,作文贵曲”,“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情节一览无遗,味同嚼蜡。只有迂回曲折,才委婉含蓄,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在完成之后的处置情况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均有交待。《自序》曰:“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报任安书》曰:“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自序》所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名互文见义。前者称“藏”,即藏本,后者则应是传本。《报任安书》谓“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案:“通邑大都”指京师),正与《自序》“副在京师”相互发明。又,“在京师”者既称“副”本,“藏名山”者则应是正本。可见《太史公书》原有正、副两本,正本…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办好社会主义的高等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教师起着决定作用。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科学论断,既继承了中外教育史上一些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也反映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客观现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孔子就提出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篇》)的教育主张,制订了“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战国时期的教育家荀卿说过:“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  相似文献   

6.
考察和描述中国传统诗学,探求其基本规律的研究方法历来有两种:一是“六经注我”,一是“我注六经”。前者是以历史来验证“我”的理论框架,后者则是运用“我”的理论作参照,去透视和审察古代诗学家的思想风貌和情感世界。《中国诗哲伦》一书(刘士林著,济南出版社,1992年12月版)无疑更倾向于后者。作者以独特的文化、历史、哲学三者兼容的把握方式,在宏观角度上,提出: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与统一的文化形态相应,必有一种统一的精神方式,而古典文化的精神方式就是古典诗学。诚如作者所说“诗学研究仍是一种思想史的研究”,作者区别于过去的一般从生产方式角度进行的唯物思想史研究,更多地从个人的思想、感情、体验和精神结构——即从诗学本体论的角度,更直接,更真实,更确切地描述出古代中国人精神结构中发生过的裂  相似文献   

7.
大历二年,杜甫在瀼西给峡州刺史刘伯华写过一首诗——《寄刘峡州伯华使君》。郭沫若同志的《李白与杜甫》专立一章批判杜甫的“宗教信仰”,文中两次引用这首诗的“伐叛必全惩”一句来批判杜甫(参阅该书第184页、185页)。郭沫若同志忽视了唐朝官僚士人的风尚,全面地批判了杜甫的宗教信仰,并说:“他是非常虔诚的,甚至想成为彻底的禁欲主义者(‘伐叛必全惩’)。”这里,郭沫若同志把“伐叛必全惩”当作杜甫宗教迷信的典型例子来鞭挞批判,是否有道理?这牵涉到杜诗的含义、杜甫的思想,也与宋以来关  相似文献   

8.
卢梭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杰出思想家,人格伦理思想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蕴着美学的精神,彰显出卢梭的人格之美.卢梭的“人格美”思想以良心论和自由人格为核心概念,前者为逻辑起点,后者为终极目标.这一思想推动了人学研究的发展,增进了人类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9.
《教师行为规范守则》一书提出的观点值得商榷。教师语言的基本性质是示范性和独特性。前者是由教师“为人师表”的社会角色所决定的 ;后者是由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责任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静”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兴趣。浏览汗牛充栋的古代文艺论著,“静”如同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诗文讲静:“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苏轼《送参寥师》),“静室隐几”“诗思遽生”(谢榛《四溟诗语》);书画言静:必“凝神静气”,落墨方可“淋漓尽致”(王原祁《雨窗漫笔》),“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王羲之《笔阵图后》);音乐求静:“心  相似文献   

11.
《商君书》政治辩证法思想包括 :“王道”和“臣道”既有所不同 ,又有共同的规则的思想 ;“富者必治 ,治者必富”等等关于政治和经济相互关联的思想 ;培育人民对敌人的斗争精神的思想 ;“治大国小 ,治小国大”的依法治国思想 ;“以刑去刑 ,刑去事成”的思想 ;“治宜于时而行之”的治道发展变化思想。其中的一些思想与其“观时俗”、“察国本”等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认识理论有密切关系 ,与对儒家的批评有相当的关联 ,与《老子》的辩证法也有所关联 ,与兵学思想有密切关系 ,并且对《韩非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教材编写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数学知识(明线),另一条是数学思想方法(暗线).前者容易理解,后者不易看透,前者是教材写什么,后者是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写.因此,解读(通览教材,掌握内容,明确定位)——深究(深钻教材,弄清重点,把握意图)——理解(理解教材,挖掘深度,拓展广度),对于一个数学教育者来说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巴格莱,全名是威廉·钱德勒·巴格莱(William Chan-dler Bagley),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巴格莱的著述颇多,但最能表明其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的,是他所起草的《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和《教育与新人》。前者集中反映了要素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后者则系统的阐述了这些基本主张的理论基础。巴格莱教育思想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主张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在民族生活、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永恒不变的、青年人必须学习的文化与知识要素,并坚决认为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法等仍然是现代教育必…  相似文献   

14.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大凡抒情性强的文字,都是作者情动于衷而形诸笔端的。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我们披文入情,这三篇文章均“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不期然而然也”(清章懋勋《古文析观解》卷五引)颇显了一个“情”字,发自肺腑,感人至深。惟其如此,这三篇抒情杰作的抒情艺术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出师表》:披肝沥胆,痛切陈情一篇八百字不到、看似平淡无奇的《出…  相似文献   

15.
一○一 (扌冘) 《方言》卷十:“(扌必)、(扌冘),椎也。南楚凡相椎搏曰(扌必),或曰(扌忽)。沅涌(氵凫)幽之语或曰挡。”《音义》:“(扌冘),都感反,亦音甚。”《笺疏》:“《说文》:(扌冘),深击也。《广雅》:(扌冘),刺也。……(扌冘)通作揕。《燕策》云:臣左手把袖而右手揕其胸。《荆轲传》索隐云:揕,谓以剑刺其胸也。义与(扌冘)亦相近。”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量才与选才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作为先秦著名思想家,在衡量人才、识察人才、选用人才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可资借鉴的思想和主张,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一、衡量人才概而言之,孔子量才的标准主要有四条:一是品德;二是知识;三是能力;四是体质。1.品德标准。孔子认为人才应首先具有仁德的修养,因为这是从政的根本。所谓“为政以德”(《为政》),“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他把仁德看得高于一切、至上至尊:“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中的“者”字句式,是古代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之一,在文中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分清这些句式,有助于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现将“者”字结构的几种句式介绍如下。一、“名词 者”字句式。相当于“……的(人)”,它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1.北山愚公者。《愚公移山》(译文)北山下有一个叫愚公的人。2.前者呼,后者应。《醉翁亭记》(译文)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答应。  相似文献   

18.
在物质与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三对矛盾中,有些同志主张后者对前者能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简称“反作用决定”),并提出了几个典型的论据。笔者认为,“巨大的反作用”不等于“决定的反作用”,主张“只有一个决定作  相似文献   

19.
“全人类解放”(其中包括“人的解放”、“人类解放”、“一切社会成员的解放”等提法)和“无产阶级解放”(其中包括“无产者的解放”、“工人的解放”、“工人阶级的解放”等提法),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提出来的两个重要概念。从本质上说,两者是相通的。颇为有趣的是,在我国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政治风潮之中,却发生过贬损前者、抬高后者,或者抬高前者、贬损后者,乃至制造  相似文献   

20.
饱受“失语症”困扰的中国学人一直在寻找中国文化与文论现代转型的方法,而对于传统经典的再阐释或许能为此提供基础性的方法论思考。《易传》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元典,对后世影响至深至巨,就文学发展观而言,《易传》的通变思想对《文心雕龙》的深刻影响在于:前者讲变化中的不变,后者则讲“变而通之”,二者都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但后者又明确指出,通是根本,通是旨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