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即人学,人学乃情学。不知情,无以知文,诗词尤如此。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主性情,不贵奇巧”,显然,诗词是诗人借以“言志”、“达情”的载体。诗人或缘情布景,或借景言情。故而,在学习诗歌时,若能以情驭诗,将诗情作为贯穿、理解全诗的主线,便能牵一“情”而动全诗,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2.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著名诗人,被称为二、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雨巷》使他在诗坛上声名大震,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美称。本文试就《雨巷》所表现的内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审美追求,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可能会有助于对“现代派”诗的认识和理解。从《雨巷》的内容特征和艺术手法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作为“现代派”的一些重要主张。诗人曾说:“新的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诗最重要的是诗情上的变异”(《论诗零札》)这反映了诗人的一种倾向和追求。《雨巷》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情绪、情调。我们知道,诗人曾怀  相似文献   

3.
《黄鹂》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较为含蓄的哲理散文,其中,黄鹂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用书认为,黄鹂是“文学艺术家的化身”,文章借黄鹂“谴责那种戕害文艺事业的极左政策”;并指出,史同志、皮衣人、卖鸟老头儿都代表破坏文艺发展的极左错误。该说法的根据主要是把篇末的“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主观地理解成“作家与创作环境”的关系。其实,只要我们稍微推敲一下篇末的最后3个句子就不难发现,“景物一体”,就是艺术上的形象(“物”)和环境(“景”)的完美结合,是艺术创作理论;“典…  相似文献   

4.
《绝句》是唐朝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一幅春天充满生气的意境深远的画面。针对这首诗的特点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一、自学古诗 ,引导学生想象图画 ,体会意境。学生读诗自学 ,通过自学弄清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都在什么地方 ,对这首诗有个大致的了解。二、通过“画诗” ,理解诗句 ,体会诗情。1 .出示前两行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时我问 :“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然后 ,我在黑板上画出了柳树和蓝天 ,问 :“你能画出黄鹂和白鹭吗 ?”学生一听 ,纷纷举手。我让…  相似文献   

5.
感受诗情:拥抱神气涌荡的心海 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还有一位古人说:“夫诗者,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鲁迅说:“诗歌本来是抒发自己热情的。”普希金说,诗人的任务是用“火样的激情把人们心灵照亮。”这些中外名家的见解,都生动地说明了感情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如果说诗意是诗的灵魂,那么,诗情就是诗的血肉。没有血肉,灵魂何以寄托依附?没有诗情,诗意何以得到生动丰满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翻阅书报,经常读到由“借分”、“还分”而演绎的故事。相似的故事情节,毫无二致的“借分还利”的结果,自然会使人想起“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俊才,以后再把女人比作花的人便是庸才”的经典论断。不唯于此,细忖之后未免浑身遗汗:这“分”果真可以随随便便如物一般地借来还去吗?“借分”究竟挑战了什么? 有些东西不能借,事关育人的规则必须循而蹈之,这一点连一向浪漫而“想得开”的“老外”们也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7.
(6)视野重叠的语句。有些语句,作者要暗示他的言外之意,便凭借他的想像力在句子中嵌入调整或补充性的成分,使语句构成双重视野,获得象征意义。这样的语句必须揣摩。   例:孙犁先生《黄鹂》一文中:“我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这个句子,说听到了“黄鹂的啼叫”这是一重视野;又说听到了“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声音,又构成一重视野。   (7)突破习惯的语句。词语的使用,必须受习惯的约束,这是词语社会性本质的表现。当作者故意突破这种俗成的习惯时,必定是给词语赋予了特定的含义,那么这个词语便成为揣…  相似文献   

8.
黄鹂自古就少星期天,学生李虎和刘龙到郊外柳林里游玩,李虎说:“这儿的树真多,可惜黄鹂太少了!”刘龙接过来说: “黄鹂自古就少嘛!”李虎问:“何以见得?”刘龙回答:“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诗中说过:‘两个黄鹂鸣翠柳’……”  相似文献   

9.
主体属性特征 抒情诗的主体属性特征,是自我性和非我性的张力效应。 抒情诗所表达的主体情思,应该具有个性的自我特征,排除了“自我”,诗情会虚假,也无法叩动人心。抒情诗的自我属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情诗不应把实在的外部世界作为自己的直接反映对象,而应把自我作为反映客观世界的媒介——诗人在生活中搜集、感受的对象中倾注主观内容,反映诗人对外部世界的内心观照和感受;二是抒情诗也不应表现诗人对外部动  相似文献   

10.
黄鹂诗话     
黄鹂,也叫黄莺,有“金衣公主”之称。在历代文学家的眼中,黄鹂是春的信使,是热闹、生机、快乐的象征,是真善美的化身。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句,以黄鹂和百花渲染了明丽活跃、充满生机的春景。在古代诗人笔下,黄鹂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采访手记: 陈子昂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写下千古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那位唐代大诗人.而记者面前的陈子昂是双威通讯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威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相似文献   

12.
大凡教读新诗,一些人总是喜欢进行图标式讲解或蜻蜓点水式的指导,不屑或不愿意在推敲字句上下功夫。殊不知,初中学生(有些高中生也一样)联想、分析能力有限,单靠标签式的解读或轻描淡写的串讲,很难使学生真正走进新诗、读懂新诗。要知道,诗歌是语言的浓缩,无论是状物写景还是抒情言志,讲究的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情、诗意、诗韵、诗味,又岂能是走马观花式的读一读、议一议,便能体味、领会得到的?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并从中有所感悟的话,还得从字句入手,下一番“咬文嚼字”的工夫…  相似文献   

13.
《橘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诗人选取橘树这一独具特色的典型意象,借橘喻人,以橘显志,全诗“情采芬芳”,诗情摇曳,达到了物我交融、情景融合的境界,是我国咏物诗的典型,在中国咏物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戴望舒作为现代诗派的诗论家针对当时的诗歌创作提出了一些较为独到的观点,其中关于诗歌审美标准的“诗情”说影响最大。本文从诗人对“诗情”内涵阐释及“诗情”说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时代必然对“诗情”说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探寻,以表明“诗情”观在戴望舒诗论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5.
花间一壶酒     
李零 《中文自修》2012,(Z1):82-83
文学中的酒,不是一般的饮料,而是效果缓慢的半毒品。李白是诗人,也是酒鬼(他自己的说法,是"酒中仙")。诗写得好,酒也喝得好,神思缥缈狂放不羁痛快淋漓一泻千里的诗情,全是借着酒劲释放出来。这就像有些摇滚歌手要吸毒,听的人也吸,吸毒状态下的声音不一样,外人难以体会。李白嗜酒如命,经常烂醉如泥,喝,喝,天天喝,直到醉死当  相似文献   

16.
《悼念一棵枫树》是诗人牛汉在“文革”期间创作的。作为一位40年代就已登上诗坛的老诗人,牛汉在“文革”中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监禁和劳作并没有磨灭他的诗情,反而使他的诗作情感更浓郁,意象更感人。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社会的底层民众亟须人性关怀的情势下,青年诗人卢卫平以可贵的“向下”写作姿态,深情歌吟弱势群体的痛苦与希冀。他从琐屑的日常生活中寻觅诗情,并把诗情升华为进入历史时空的具象化哲理。浸润其间的生命意识和故土情结,使其诗作具有了普遍而动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徐杰 《现代语文》2007,(2):23-23
思乡怀人,是诗歌创作永恒的主题,而良辰佳节往往更能引发诗人这种绵绵愁思。有趣的是,在这一类诗歌中,古代诗人常常采用“心往彼处驰去,诗从对面飞来”(清·蒲起龙)的“对写法”,来传达“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对写法,化直而显为婉而深,辞情凄婉荡动,笔法曲折空灵,使“佳节思亲”这类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继承与创新     
李嘉柘“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到了王维手里。变成“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隽语,叶梦得分析,“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柘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彩数倍”。贾岛的诗,“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周邦彦以之入词,“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齐天乐》),  相似文献   

20.
人的生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冷漠、空虚、单调的;一种是有感受、有思索、有行动、有竞争、有奋斗、有贡献、充实活泼的。前者使人郁闷,毫无意义;后者使人奋进,富有乐趣。高尔基的托物言志的议论性散文——《时钟》,形象地回答了上述两种人生态度。一、博大思想。高尔基在文章开头借时钟“滴答、滴答”声音“冷漠”、“单调”,使人“不禁毛骨悚然”而引起思考,提出了一般人未必意识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