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民社会理念下的学校治理与校长权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结构变迁促使公民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化的公民社会理念为学校变革提供了背景因素和理念支持。学校变革不仅要适应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也要主动开辟一种治理的路径。这种路径分为对学校的治理和学校共同体内的道德领导。在此二重作用下,校长权力在本义、来源和运行上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龙静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3)
道德治理在古代中国是以“礼治”或“德治”的话语方式出现的.在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中,“礼治”或“德治”的理论及其实践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对国家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挥了巨大作用.国家治理是在扬弃国家统治和国家管理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概念.但无论是从国家治理体系看,还是从国家治理能力看,道德治理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道德治理是治理主体运用的各种手段和方式中的一种.在国家治理能力中,道德治理是指执政党和政府协同社会组织及全体公民,综合运用各种力量,来克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道德问题,为国家有序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的能力.当前的道德治理应重点处理好正利益与正观念,正法制与正人心,正官德与正民风这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政治权威社会到公民权利社会的转变,导致国家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结构中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国家意识形态与道德的关系,而且也改变了国家意识形态在道德教育中表达的方式,从而使现代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新的任务与新的选择。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旨在揭示政治权威社会向公民权利社会转变中国家意识形态与道德教育演变之规律,以期增进人们对社会转型中的国家意识形态与道德教育之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社区治理与公民社会的发育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社区是公共物品供给与消费的基本单元。维持社会正义,稳定社区秩序,净化社区环境,和谐社区关系是居民的基本偏好。社区公共物品的属性,决定了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需要建立多元互动的合作机制。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构建过程,正是社区治理结构的形成过程,也是政府与社会分权的过程,还是公民社会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黄力之 《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4,(6):37-40
习近平同志关于核心价值观建设既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也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观点,在文化传统上可以上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特别是秦汉之际的政治哲学。因而,今天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对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视,是在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就产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正当角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当代公共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公民社会以其特有的价值诉求与功能表达影响着公共治理的成效。公民社会在维护公共价值、促进民主行政、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等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功能与作用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实现其“善治”与“善政”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7,(5)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开放、高效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复杂多样,矛盾交织林立的社会。面对这样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过去简单的政府管理社会,社会听命于政府的单向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必须转变思维方式,由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变为上下结合、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培育公民社会,使公民社会真正的发展壮大,承担起自己应付的责任,将大大缓解政府的社会治理压力。 相似文献
8.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9,(6)
中国目前正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德治举足轻重,其角色不可小觑。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从根本上着眼于唤醒道德自觉、并通过克己复礼的修仁功夫,从而确认道德原则与具体实践生活间的联系。朱子之学,其德治正本清源,治国理论体系可一分为三——为人以德、为政以德、为国以德。在推进现代德治建设的进程中,朱子学作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启发与借鉴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公民社会、公民性与公民文化建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湘莲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6-130
公民文化建设是当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公民社会有自己的文化和价值 原则。公民社会不仅会赋予公民以特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同时也要求公民作为社会的能 动主体形成和具有相应的行为模式和文化观念。公民文化建设是文化形态的变革,也应该是公 民个体的自觉实践。 相似文献
10.
公民教育起源于西方社会治理实践,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和整体改变而产生流变.公民教育在古典城邦治理中体现为公民德性教育,在神学统治时代社会治理中体现为宗教信仰教育,近代西方社会形态转变中确立了公民教育法治主义传统,在现当代社会治理中走向繁荣.公民教育切合西方社会治理注重法治精神、规则意识和多元治理的特点,在制度约制和规则教化两方面为社会治理提供支撑.公民教育在西方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为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很好的镜鉴.我们要学习借鉴西方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成果,但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培养公民的主要渠道,可以成为新时代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论考试与国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G Ji-long 《湖北招生考试》2008,(4)
当今社会是一个考试频仍的社会。在考试社会中,国家治理需要考试,考试也能促进国家治理。考试对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法治和德治是两类功能不同但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治国方略。在我国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着理论上的纠葛,实践中也实行不好。在现代中国,两者有着本质和作用的一致性,应当有机地统一起来,目前,我们更应注意如何把道德建设提高到和法制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3.
黄其宇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6):14-15
通过深入解析依法治国的由来、涵义、理论基础,分析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思考和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性,探讨依法治国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4.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推行惠政、薄敛、节用、爱人;重教轻刑,反对"不教而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臣子不能欺君,但君主有错应犯颜谏争。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峭法严刑,"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君主用"术"驾驭群臣;独揽大权建立专制,"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汉武帝以后的统治者,根据封建统治的需要,"德主刑辅",德治与法治结合,刚柔相济,成为中国传统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5.
16.
17.
何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5):36-43
宪法的市民性就是自由、平等、经济人理性和社会理性。要树立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权力保障权利的人权观念 ,就必须承认和提倡宪法的市民性。通过对宪法市民性的提倡 ,有利于达成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有机整合 ,从而可以形成对宪法的完整认识 ,为我国宪政建设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建设呼唤新的精神文明。造就具有公民素质的一代新人不仅是实现经济建设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公民素质是在民主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公民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有价值引导的文化过程使人从内在本质上成为公民。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科学发展观出发,公民教育应致力于主体精神、公共意识、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并从内容、方法和主体的教育文化过程等方面的协同性出发,思考和探索公民教育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进一步说明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还要坚持以德治国。在治国的各种方法、手段中,法治与德治是最基本的两种,它们各有其重要性。文章在论述两者含义和重要性时,从法理和历史的角度,得出法治与德治需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还要以德治国,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共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事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