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峰叠起、国歌频奏的16天无疑让人激动,笔端蕴秀,胸中生情,记者读者之间自是有万般交流。如今,大幕初落,健儿接踵凯旋,波澜已定,国人颔首相庆之际,我们却想推荐一篇别致的新闻作品《张山打出轰动新闻》(作者:新华社记者杨明、高殿民,解放军报摘编综合,载解放军报1992年7月30日)。它不是宏篇巨制,但征询起来,许多朋友说对之颇有印象,它不那么感情激荡,却别有一番清新,一番跳动,一番精到,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张山夺金,无疑是绝大多数人始料不及的大新闻。袁伟民在对记者发表谈话时,也曾提到这层意思。巾帼不让须眉,而且还夺了冠军。这在奥运会历史上是空前,又可能是绝后。三者相加,就更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其人、其事、其情、其累,都是被这一新闻吸引了的人们关心的。对记者来说,纵论古今、点拨精神、感慨万千、烘托生  相似文献   

2.
特别法庭开庭公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十名主犯,首都几家报纸分别刊登了开庭那天的现场特写。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胡思升同志的《开庭之日》写得比较好,无论是观察、思考、落笔,较之其他同类文章,均胜一筹。下面试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3.
白国应同志编著的《图书分类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我们怀着欣喜的心情浏览了这部八十万字的大作。要对这部内容丰富的专著作出中肯的评价,不是笔者所能胜任的。但笔者之一的麦群忠是本书最早的读者,似乎有责任给同志们推荐、介绍。因为本书初稿的一部分曾于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年以《图书分类理论与实践》的名称,在山西的《图书馆通讯》上分期连载过,后来又将连载部分编印成《图书分类理论与实践》和《各种图书的分类方法》两个小册子。作为编辑,第一个拜凑了书稿,受益非浅。我们出自对本书的喜爱和对作者的钦佩之情,以漫评的形式写下这篇评介文章。文中不妥之处,请作者和读者教正。  相似文献   

4.
新闻特写在再现新闻事实时,既要形象生动,又要简明扼要。这就要求记者能够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通过“特写镜头”来透视全局性的本质性的东西。记者在采写场面特写时,一个人的细微动作到万人同聚的壮观场面,都  相似文献   

5.
在1987年9月举行的全国电台青年节目第一次评奖会上,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特写《一个女记者的采访札记》(以下简称《札记》),以其深刻的主题、新颖的表现形式、动人的播讲而受到一致好评,被评为一等奖。这组节目是1986年12月底,在湖南台《青年之声》和《农村生活》节目中广播的。播出之后,在青年之中,特别是农村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听众在来信中说:“我被激动得流出了眼泪。”“听后发人深思,催人泪下。”来信中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赞叹,一声声满怀渴求与希望的呼喊,使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札记》报道了湖南衡山县江东乡南坪村去年发生的四个青年因恋爱受阻,集体服毒自杀的悲剧事件。题材很平常,并不新  相似文献   

6.
哈萨克族电影《鲜花》是近年来少有的几部出色的民族题材的电影,影片在音乐、主角身份的变化、矛盾的设定与故事情节的设计上都有许多独到之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不敢忘变形金刚! 且不说其名之威给人的深刻印象,就论其价之昂,也令普通的中国人不得不想一想。想那透着现代魔术之精灵的变形?想那绞缠着人类不解之结的争权夺利逞霸?想那本该是天生也善的孩童得到“金刚”、“大力神”之类后透出的神秘笑意?不管怎样,当这电视片每周在电视上呼啸来去,当这玩具在市场上席卷南北,当20位人大常委暂搁国事为此大声疾呼,人们,尤其是干新闻的人们,即便不用掏腰包,恐怕也难能冷眼旁观。这真是送上门来的可供大笔挥洒的好题材,足可供见仁见智一番,可惜,除了我们推荐的这一篇(发表于人民日报1989年3月28日第五版,作者赖仁琼),读到的有数的“变形金刚”报道,也多是或为某商贾成功的经营鼓噪,或为某仁兄不过多地“宰人”欢呼,或跟着停播的呼吁而呼吁,较少分析!也许干新闻的  相似文献   

8.
天有不测风云。如果成因奇特,后果严重,便成新闻。翻阅报刊,这类报道着实不少,但大多系事后采访,现场感不强,着力写人的更不多。细读《滂沱大雨中》(刊于杭州日报1990年6月14日二版),却有耳目一新之感。两位作者(杭州日报记者万润龙、王庆林)在这篇特写中所展示的全都是雨中发生的场面或故事,文中以寥寥数笔写出记者雨中采访的细节,使文章的现场感陡然增强。文章从“下午3时过后”写到“晚上10时”,共  相似文献   

9.
笔者幼喜读书,几欲成癖,时人嘲之为"书痴",岁月悠悠,今已皓首。借问学之所得,两脚书橱而已!前有海外学子询及习汉学之书目,求指迷津,余笑曰:"近世张之洞之《书目答问》刊布于前,继有鲁迅为大学生开列书单于后,余岂敢信口开河?"旋读今人华夫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下称《大典》),不禁拊掌曰:"得矣,寰宇求书,此最钟情!" 该《大典》由济南出版社出版,煌煌两巨册,八百余万言,  相似文献   

10.
一场百年未遇,影响波及全国18个省的大水灾,使生活对于许多人严峻起来。面对水,面对人与自然间的这场大冲突,面对这一决定了就可能波及许多年,许多人因而难以决断的取舍,人们自然要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一瞬间的决定往往透露出他们真正的内心世界。把这一切传神地写出来的新闻作品,是真正给人以震撼,让人读过之后,联想再三的作品。看完中央电视台的《防汛通报》,再来读特写《含泪再炸邱家湖》(载中国青年报1991年7月13日,作者许坷、郭宝、胡野秋),那颇具特征、动人心魄  相似文献   

11.
其实,我们这些普通人往往对历史有一点误解。那些决定人类命运的瞬间,那些震撼人心的重大事件,那些我们津津乐道的伟人行迹、世道兴衰、宏篇巨制等等我们真心以为就是历史的东西,固然都是历史,都可以让我们从中悟出许多足以受用一生的道理。但我相信,那绝不是历史的全部,绝不是历史这词的本来涵义。那可能仅仅是露出海面的冰山,而涌动在其中、孕育着这一切的,恰恰是那些人们熟视无睹、浑然不觉其在悄悄衍生,变化的东西。也许,人们习惯称其为平凡的生活,沉湎于其中而不觉其流动,不觉其在催生着那些惊心动魄的一切。可是,又有多少重大历史事件是在发生前自己先预告呢?于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过去的一切、迎接到来的变化,就需要有人时常拎出生活中有意思的东西,去  相似文献   

12.
新闻特写这种体裁,该怎么说它呢?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特写成了报纸同电子传播手段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外新闻大家如是说。特写是多种新闻体裁中最富表现力的一种形式——国内同行有此议论。其言也朗朗,其理也昭昭。然而,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不少人只是把新闻特写作为采写动态新闻的副产品:新闻特写之前是动态消息;动态消息之后才是新闻特写,或者只有动态消息而无新闻特写。新华社驻雅温得记者梁贵和真有点儿敢于突破,  相似文献   

13.
一般来说,每逢新春佳节到来,各级政府和人大、政协等总要召开迎春座谈会、团拜会等给大家拜年,这些活动中除少部分以外,其新闻价值一般不是很大,记者们写作时往往千篇一律,“×月×日,××××(单位或部门)在××(地方)召开××(科技界、政协……)座谈会,×××(领导)在会上向与会同志拜个早年,要求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成绩……”而作为读者,喜欢读这样的新闻的估计不多,大不了刮一眼标题就是了。  相似文献   

14.
摄影作品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能说出文字所远不能说清的东西。当人们与某一张照片一见钟情,从芸芸众生中将它挑出的时候,就不仅看到了作者所见、所感、所思,感到了那一场景或瞬间的无尽涵意,还由这照片引出了与这照片相关甚多或不太多的思绪。于是,在默默而观或击节相赞中,这张照片的魅力就得到了延伸,生命就得以延续。对我来说,还不仅如此,我总感到,好的照片是在提问题,关于摄影,关于时代,关于更广阔的领域;向读者、向评者,也向作者自己。我有幸参与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摄影展览》的  相似文献   

15.
说到有味的新闻作品之味,当然是很难界定的东西。但,除了题材的第一魅力,除了思想感情的共振与认同,总还有点别的。是那种能见人之所未见的高明?是那种能道人之所未能道之睿智?或是那种喻人之心底所思的聪明?也许都不是。涵盖万千,三言两语能道尽一部大史的,固然是大手笔;从容道来,能以三五细事描摹烟雨沧桑的,固然是一种功力;即使是那满篇皆述您所实历之事,只不过视角独特,便使您感觉全然不同于往日的,不也见出另一种才气与匠意? 能把一件人们熟悉到浑然不觉的事拎出来,重新  相似文献   

16.
为人先者,胆识而已。读完经济日报5月6日扩大版发表的《空调器大战在即》(记者李铁铮),从笔者脑海里蹦出来的就是这八个字。这句貌似居高临下的评价,并非笔者对这篇新闻不服气,也不是对“为人先者”或“胆识”的轻蔑(实际则恰恰相反)。几天前这么想,此时还这么说,就在于像这篇新闻这样:敢为人先,善为人先——这个在新闻领域本属于理所当然的事,却常常让人觉得不容易,甚至成也不易,败也不易。笔者想大胆地说一句,新闻界同仁的一些苦恼,大多与此有关。作为一种社会分工,或者说作为一种社会职能,  相似文献   

17.
木青写下两句话,作为长篇小说《五爱街》的题记:“办一方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集贸市场是市场经济的摇篮。”请注意,这完全不是文学语言,不是小说语言,没有文学味道、小说味道,它是纯粹的司政者话语、经济学话语。它又不是泛泛的司政者话语,而是和我们党兴国富民的基本方略相关,凝铸着各级党委和政府为人民办实事的公仆精神的话语;它又不是泛泛的经济学话语,而是深涵着我国当代社会转型和历史变动主流的话语。作者不但把它  相似文献   

18.
毫无疑问,在这样一个崇尚创造的时代,改革、探索,是最激动人心、最能集聚人们的创造力,也是能借以观照人们自身的东西。于是,它自然也就成为似乎可涵盖一切的母题。它带来的,也许是一些作品在主题、在题材领域乃至表现手法与个人风格上的突破,人们会为之呼然心动,揪心揪肝;它也许带来的是摄影者主体意识的变化,使摄影者有所顿悟:我是干什么的,我与相机,与作为被摄者人、与社会、与观众乃至其它,是什么样的关系。但它或许带来的只是蹒跚学步一般的焦燥和冲锋之后的怅惘;我  相似文献   

19.
白国应 《河北科技图苑》1998,39(1):25-27,72
李希孔主编的《图书馆读者学概论》一书,于1995年2月出版发行.指出该书论点新颖鲜明、内容全面系统、材料翔实具体、态度严肃认真;并指出本书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也许,我和您,都难能做一回“外国人”;即使能做一回,也难能以那样的眼光审视、探究我们的母邦;假设能那样审视、探究,也难能有这样好奇、隔膜又阐释别致的作品;即使假设有这样的作品,也难能有这样认真、热诚、好奇、对照片的理解百态纷呈的读者或观众。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能或不愿那样做,而仅仅因为我们耳濡目染,早已熟悉了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因而我们就没有了那份隔膜,以及由隔膜刺激出的新鲜与好奇;仅仅因为我们就是在东方文化、在华夏文化的熏陶下生活,我们就失却了在西方文化氛围、在异邦文化环境下生活的那些外国人们,面对改革中的中国所感受到的文化撞击和心灵震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