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倪永强  张启明 《科教文汇》2007,(12X):200-202
在庄子的世界中,道不是一种直接实在,而是一种隐晦而神秘的的冥冥之在。在体认、把握道的过程中,产生了庄子独特的教育思想。道的普遍性、本体地位和自然属性为教育的可能性提供基础和远景。在道与自然的关怀下教育变得格外神奇和富有魅力,“心斋”、“坐忘”为人在心物一体中迎接“此在”的澄明而进入思之途。庄子所打开的致思路径,是所有人类在面临困境时的共同归宿。  相似文献   

2.
《庄子》与《老子》均为道家经典,历代注解汗牛充栋。但均胶着字形,忽略字音而不辨《庄子》核心思想"逍遥游"本义。更因袭旧说,不解老庄著书背后所透露的微妙之"道"。笔者试图通过"声训法",训解庄子所言"逍遥"与"游"皆为"道"的音义相近词,源出《老子》"无为"。  相似文献   

3.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德经》中"道"的范畴,与老子的"道"都是对传统天命观的批判。我们认为庄子对"道"的认识层次的划分是理解庄子"齐物"与"无待"的钥匙,他对"道"的认识层次的划分与他对无待的逍遥的追求在致思路径上紧密相连。我们就是围绕这一核心关系,来审视庄子对人的认知以及人生和社会是如何认识的。  相似文献   

4.
学术之道可以有多种理解, 韩非释:“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庄子则称:“行于万物者,道也。”并进一步阐述为“道,覆载万物者也, 洋洋乎大哉!”梁启超曾论到:“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  相似文献   

5.
谭德红 《中国科技信息》2009,(16):249-249,262
只有理解了庄子的痛苦,才能理解庄子哲学.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诸雄之争特别酷烈的时候,这个时代的一部分人因不满社会黑暗,对世事彻底绝望,摒弃一切外物而努力护卫精神尊严.庄子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庄子生活在无道社会中,因现实和理想无法调和而痛苦.他有用世之心而无法用世,只好为了保全生命而隐居,回到自然中寻求灵魂的拯救.但他又无法忽视人间的苦难,所以,"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正是他内心矛盾而痛苦的真实反映.庄子品格高洁,傲视王侯,尘埃富贵.社会现实的残酷及理想的破灭,促使他建立了以淡泊无为、精神超越为特征的道遥人生理想.他凭借深沉道德感拯救世人,为捍卫人的精神尊严作出不懈努力.在中国历史上,庄子思想震撼了世世代代的人们的是魂,鼓励了生活在绝望中的人们坚持在内心深处守护最后的不可剥夺的尊严,赢得了后世很高的荣誉和普遍的尊敬.  相似文献   

6.
丁亚萍 《科教文汇》2014,(17):225-226
《养生主》是道家经典著作——《庄子》的内篇之一,其中的养生主要指精神保养。文中揭示以心“养生”,重在为道。但当今现实中,修道似乎勉为其难,但《庄子·内篇》揭示的为道之方正解决这一难题,对有心修道养生之人可谓莫大安慰。  相似文献   

7.
徐宇 《科教文汇》2023,(21):9-12
促进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人的现代化要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向阳而生,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在这一背景下,关于教育本真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是效果之道还是结果之道?其论争之点绝非二者字面之争,而是对教育之道本真的追溯。文章将从“实现人的全面化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教育的主体间性和生命实践受动性出发,以阐明教育结果之道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正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审视教师“无为而为”的合理价值取向,使教育者遵循教育人道和理性,积极建构诗意教化的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寓言中蕴蓄、潜藏着丰富的技术美学内涵。同时,庄子"循道"、"自然"、"朴拙"、"时用"的理念与西方现代技术美学流派"包豪斯"学派的技术美学思想还存在着一定的相通之处。这些具有现代性启示的思想仍影响着当代的技术设计理念,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可道,非常道。”如果反其道而理解,只可意会而不必和不能言说之道则是常道。再广而言之,事物自身所蕴含的自然之道,自身所固有的规律才是常道。而科学的最大收获和意义之一则是揭示事物内部所固有的规律,并按这样的规律办事,此所谓科学之道或科学精神。 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之时,也将人类带入了“烦恼三千丝”的困境。比如,遗传改造食品(Genetically Motified Food,GM食品),或称转基因食品,有些国家和地区竟不让谈论这个话题。然而,在民以食为天的现实中,不让人们讨论和了解这个事关自身生存的问题恐怕是…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20,(17)
庄子的"齐物论"提出"吾丧我"的主张,对于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价值观很有启发意义。"齐物论"中的优秀思想精粹蕴含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亦可提供有效借鉴。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值得我们不断对此进行推行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德育思想独具特色,庄子以自然大道作为人的自由的终极依托,一面崇尚精神的超越,另一面有重视保全生命的养生之道。庄子为此提出了许多的修行方法,例如"心斋""坐忘",以及诸多的养生方法。在庄子这里,理想人格就是仙人的形象,精神高度超脱,而身体康健如处子。但这一理想寄托,又带有一种"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无奈在里面。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道论是从无、有两个层面表述的,主张人应顺应天地自然运化规律;庄子的德论是与性命学说相联系的,德的本质特征是和;庄子的养生、处世思想中包含了以先天指导后天的无为理论;庄子的超越理论体现了庄子不同于世俗追求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15,(20)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君子之道乃持中秉正、静思笃行、矜而不争。学术期刊是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者,学术期刊要行君子之德、君子之风、君子之气。当下,我国学术期刊在追逐期刊评价体系的"学术排行榜"之名和经济之利的双重驱使下,出现种种不端行为,严重污染着学术生态环境,有损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形象。学术期刊应秉承我国君子之道的儒家文化内涵,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遵循学术研究的内在规律,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理念,提供优质的学术平台,不辱使命。  相似文献   

14.
对"圆曲合形"、圆形圆态、曲形曲态等的涵义以及传统太极图的主要特点进行诠释。就"圆曲合形"之道在传统太极图上的运用与体现开展了研究,重点研究了传统太极图的"圆含圆,外圆而内转"、"寓哲理(道)于形之中"以及"圆与曲共合"三大构图之道。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存在之家,因为作为道说的语言乃是大道之方式。"把作为语言的语言带向语言",这是从海德格尔思想经验中开启出的一条通向存在的道路。本文着眼于海德格尔关于作为"道说"的语言阐释,就《庄子》的"语言"世界进行追问,以期寻探那条作为"大道之方式"的"语言之路",亦即存在之路。  相似文献   

16.
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仁、义、礼、智、信”是人的内在超越的根本之道,作者认为,大学人文教育中应当以儒学人文精神的内在超越之道来丰富其教育内涵,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大学教育中注意启发学生的内在自觉,唤醒学生的内在生命,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践行,追求德性的圆满。  相似文献   

17.
道四     
一些人热衷于数字的吉利与否,电话号码、车牌喜欢有"8"字,最忌"4"字.其实这也是一种迷信,就以"4"来说,也有它许多吉利的事例.时下,"四"因与"死"谐音而被人所摈弃.其实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里,"四"也含吉祥、完美、周全的意思,取事事(四四)如意之义.  相似文献   

18.
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开篇言道"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顾制度一事,而精神又一事。"大学之道重在精神,大学精神重在:自由、创新。  相似文献   

19.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在《老子》一书中共出现七十四次。以往学者多从本体论、宇宙论、生命哲学路向来探究老子道的思想,而笔者尝试从认识论角度来分析"道"。道是认识本体,是认识得以存在的依据。道是不可认识的,是异于经验知识的认识本体,但我们可以通过理性直观来把握道。  相似文献   

20.
林滨渤 《科教文汇》2008,(11):16-17
"亲其师而信其道",欲使学生信其道,教师必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之亲其师。而要切实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之正道,辅导员要努力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