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分钱掉到地上,在幼儿园也常见到,问题是小朋友们捡不捡?捡了以后交还是不交?交了以后老师又该怎么办?而对孩子们传唱被改过词的《一分钱》,教师又该怎么办?我们以为屈老师坚持以正面引导的做法是对的,她的困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任何时候,对于尚缺乏分辩能力的幼儿进行包括一分钱在内的拾金不昧和艰苦朴素教育应该是无疑义的。问题是怎样做更好?或者您就此还有些什么其他看法,我们都欢迎您参加到这一讨论中来,并以教育随笔形式将稿件寄给我们,本刊将择优刊发。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没有什么疑义.但是,千百年来,陶渊明身上有些谜局,一直没有得到破解,诸如陶渊明为什么“生前枯槁,身后名重”?对陶渊明的一些作品为什么会有大相径庭的评论?对于陶渊明的评价为什么纷纭错杂、毁誉交加?文章对这些做了客观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张扬学生个性已经没有什么疑义。张扬教学个性,也已经提出来,但提得似乎还不够响亮。  相似文献   

4.
夜读书文,没有什么重点,凭兴趣涉猎,又浅尝辄止。而不时看到些对有关问题的见解,却好存疑义,不敢苟同。虽说不敢苟同,一时又无暇深究,日子久了,疑义的问题也多愈是感到不解不快。由是拟定四个题目,秉烛夜书,草就本文。因是随想随写,时断时续,既不讲究深浅,也不拘格式于常例,故名《札记四题》,聊作刍言。释“知”  相似文献   

5.
政治理论史     
人类理解的努力,终归要依靠某种关于理解事物是指什么——理解由什么构成——的观念。在现代世界,对于理解事物是什么意思,长久以来最强大的观点源于自然科学令人稀奇的历史成就:这些高度专业化的信念体系,事实上到底是积累而成,还是在认知上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托麦斯·史特恩斯·文略特(1888——1965)的《荒原》(1922)作为欧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它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无可置疑的。然而,由于它的广征博引(在434行诗中涉及了6种语言,35位作家的56部作品和一些民谣及宗教经典),加之运用异乎寻常的表现手法,致使诗的含义晦涩暖昧,疑义丛生;甚至连诗人自己也说“在《荒原》这诗中,我几乎不耐烦去理解我自己是在说些什么”。这看似荒诞,其实并不奇怪。艾略特早在1919年在一篇评论《哈姆莱特》的文章中就提出:“我们必须理解莎士比亚本人也不理解的东西。”作为  相似文献   

7.
“理解”一词,在我们的教育表达中十分常用,比如教师对学生说“你理解了吗”?“你是如何理解‘人是文化的载体’这个命题的”?“你理解起来有什么困难吗”?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并不同于电脑对于信息的加工。人对于事情的理解受制于许多因素。理解并不是某种纯粹的智力活动,而是完整的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说过:"全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人女人不过是演员。"多么精妙的结论。可以相信,莎翁在舞台艺术方面是高手,其社会阅历也非常人可比,说出这样的话自然不会有什么疑义。可是,我们为什么要上台?又是什么力量催促我们去演绎?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我们都已经被推上了这个舞台,注定要演上一会儿。既然如此,我们还能做些什么选择呢?除非直接放弃角色,否则  相似文献   

9.
阶级分析法是我们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各种社会现象的根本方法,这是无可疑义的。但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且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新的情况下,阶级分析法是否已经过时了?它是否还是根本的方法?应该用什么新的方法来观察社会主义时期的各种社会现象?研究这些问题无疑是重大的课题,特别对于认识和推进当前的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主席词《贺新郎》“照横塘半天残月”一句的“横塘”,报刊上发表的学习文章多释为清水塘。如《红旗》杂志第十期吴庚舜同志的文章:“‘横塘’即清水塘”。对此,笔者颇有疑义。袭名已久的清水塘怎么又叫了“横塘”呢?“横塘”一词,究竟什么含义,抑另有出处呢?为弄清这个问题,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毛主席词句,我这里谈一点看法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1.
家是什么,每个人对家的理解或许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每个时期,对于家的理解也千差万别。家是藏在心底的一个小巢,秘密而又温暖,不管什么人,只要一想起家,心里是热的,眼睛是湿的。  相似文献   

12.
对于学生很难理解的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重点是什么,这篇课文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向我们传递什么。以《安塞腰鼓》为例,阐述深度解读文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老子》第六十章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说。认为历代注释家多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讲述的是治国之道,但在注释和理解中存在着疑义和偏差。指出在"治大国"和"烹小鲜"之关系上存在着"异质同构"的三重解释。  相似文献   

14.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个坚持,首先就必须理解什么是毛泽东思想,它的科学含义是什么。否则,就分不清什么是真坚持,什么是假坚持,什么是真高举,什么是假高举,就容易上当受骗,迷失方向。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中,对于我们来说,这方面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太深了!我们切不可忘记。  相似文献   

15.
《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代民歌,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传统课文”,但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却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开封师院学报》近来先后发表了林春分同志的《论〈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和任崇岳同志的《〈木兰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两篇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这是有必要的。“疑义相与析”。经过讨论,大  相似文献   

16.
“理解”一词,在我们的教育表达中是十分常用的。比如老师对学生说:“你理解了吗?”“你是如何理解‘人是文化的载体’这个命题的?”“你理解起来有什么困难吗?”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并不同于电脑对于信息的加工。人对于事情的理解受制于许多的因素。理解并不是某种纯粹的智力活动.而是完整的人的心智活动,包括心灵的——自我审思、扣问心灵,也包括智力的——回忆、推理、判断、想象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一、幼儿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人们对于幼儿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没有什么争议,没有哪位管理者会怀疑或否定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但对于“什么是幼儿园文化”,管理者们的理解不同甚至出现了不小的偏差,从而使幼儿园文化建设走人误区。  相似文献   

18.
职业培训质量的新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赈黉 《中国培训》2003,(5):43-43
我们对“质量是生命”的理解,恐怕不会有什么疑义了。提高产品质量的意义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于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可以说产品的质量决定着消费者消费的质量。所谓“质量”与“生命”具有同等的意义,就是说没有了产品的质量,也就没有了消费者消费的质量,也就没有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那么产品的生产就没有意义了。我们还会看到,消费者的消费是不断变化的,产品的质量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有变化着而且满足消费的质量,才是具有真正生命力的质量。产生这种感想的原因在于,目前,我们的职业培训的确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表现在各级政府的…  相似文献   

19.
家是什么,每个人对家的理解或许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每个时期,对于家的理解也千差万别.家是藏在心底的一个小巢,秘密而又温暖,不管什么人,只要一想起家,心里是热的,眼睛是湿的.  相似文献   

20.
张花荣 《考试周刊》2012,(55):36-36
一、语文是什么 仔细想来,多年来语文教育上的历次纷争实际上是在“语文是什么”的问题上没有取得共识的缘故。对于“语文”的理解影响最大者主要有三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