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眉 《传媒》2003,(4):23-23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委书记王岐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一句心里话:别只围着我王岐山转!一定要把笔和镜头多对准基层代表。 好一个“别只围着我转!”他说出了我们领导干部要求改变会议报道的心声,反映了人民群众希望听到基层代表呼声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经常向社会呼吁、或“提醒”别人的新闻记者,如今也需要被别人“提醒”一下了。看了新华社1991年11月12日的电讯《提醒记者》(见11月13日羊城晚报)后,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感到这个“醒”实在提得好,可谓振聋发聩! 提醒记者的是大连的一群工人——他们说:“请给记者提个醒,写稿时千万把咱工人捎上一笔。”他们又说:“现在有些记者就爱跟着领导转。在工地上常听说来记者了,就是见不到记者的影子。”他们还说:“请给所有记者捎个信,常到工人中走走……多反映工人的苦辣酸甜。”  相似文献   

3.
某单位召开年终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与会人员已经到齐,但主持会议的同志却迟迟不宣布开会。这时,人们议论纷纷。于是,会议主持人说:“请大家再等一会,我们请的记者还未到,记者来了再开会!”这是日前听一位同行说的。说者虽然无意,但我却由此引起了一些感慨。“记者来了再开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有  相似文献   

4.
记者的廉洁     
据说,有一位企业经理在请记者吃饭后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记者的价值不就是一顿饭加一瓶啤酒吗!”听了这话,任何一位有自尊心的记者都会愤慨的,因为它有辱于新闻记者这一崇高而光荣的社会职业。但是回过头来,再看看记者队伍中某些人的行为,就不能不对这一污辱之辞认真反思,想一想此话的目击点是什么!应该感谢这位经理对该记者践踏职业道德准则所作的毫不留情的揭露,同时也向每个新闻记者猛击一掌,告诉他:请你注意廉洁!  相似文献   

5.
当前,被社会称之为“第四种权力”的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虽然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新闻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特权思想。西方社会曾把记者称为“无冕之王”。尤其是个别年轻记者,把手中的记者证当成了“尚方宝剑”,大有一朝“证”在手、便把“令”来行的感觉。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动辄以曝光要挟对方。更有甚者外出采访时,夜晚到不该去的娱乐场所消遣。事后人家让其付费,他却把记者证一亮:我是记者!.  相似文献   

6.
最近,有个重要的全国性会议在某省召开,省王的新闻单位无人光临。我以为是“新闻鼻”未闻到这个信息使然的,一打听,原来有些记者是知道的,只是因为没有“请”。有人告诉我:有些记者应付“请”尚且不暇,请还未必请得到呢,何况不请。我不反对请记者,也不反对记者应请。因为,请也是传递信息,加上人家热情,必然会为工作提供方便条件,许多记者都在“请方”抓到过活蹦活跳的好新闻。但是,记者也只能把请当作“信息传递”。人家请来了,提供了好线索,自己无动于衷,这表明对捕捉新闻缺少热情,不象记者;自己得到了好线索,却要等人家来请,这更不象记者。  相似文献   

7.
一位企业家听说曾为他唱过“赞歌”的记者又要来采访,竟吓得躲了起来,后来干脆来个不露面,自然,这次采访告吹了。这位企业家何以怕见记者?原来,他担心经过这位记者“生花之笔”的再次“曝光”后,自己恐怕就得改名了,因为上次报上的企业家形象和自己已相去甚远,就连他也差点认不出来。由于报道水分太大,因而招来不少麻烦。有的工人直言不讳:“报纸尽瞎吹牛!”个别胆大的,还当面“刺儿”这位“发酵”了的典型。以致企业家也感到欺骗了全厂工人和众多读者。为这事,他好苦恼了一阵子,并暗自发誓:从此再也不接受记者的采访了! 企业家的认识是否全面、客观,我们姑  相似文献   

8.
2003年9月,珠三角一家电视台的一位新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某市一家企业可能存在严重违法排放污水的问题。出于记者的社会责任感,记者当即决定对这一事件进行曝光。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然而,被曝光的单位反映更是强烈,当记者再次和该单位沟通时,对方竟说出了一番令记者预想不到的“道理”。他们认为:事件被曝光的原因不是别的,是因为记者刚到本市不久,不懂“南方  相似文献   

9.
中华新闻函授学院请我给学员们讲新闻采访。面授课后,五六个工人学员围住我议论不休。“我们厂没有什么好写的。”“好象新闻都发生在人家单位!”报社每次召开全体驻外记者会议,总有些人抱怨:“他们(指高产记者)真幸运,那里总有写不完的新闻。我们驻在地不行,工作平平常常,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10.
据说,有一位企业经理在请记者吃饭后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记者的价值不就是一顿饭加一瓶啤酒吗!”听了这话,任何一位有自尊心的记者都会感到愤慨。但是看看我们记者队伍中某些人的行为,也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的反思。有些记者采访,无汽车不去,无“油  相似文献   

11.
新闻单位常慨叹“会”风太盛,因为逢会必请记者,实在难以招架。当“会”风尚无明显减弱之时,又刮起了阵阵“节”风: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时装节,风筝节,西瓜节,柑桔节……大有每天过“节”之势,而且逢“节”必请记者。请记者到会,大多是一张请柬而已,而请记者赴“节”,规格则高多了,由发专电邀请到派人上门,继而发展到组织“请记者组”并由当地负责同志带队去请,弄得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12.
最近,有个重要的全国性会议在某省召开,省里的新闻单位无人光临。我以为是“新闻鼻”未闻到这个信息使然的,一打听,原来有些记者是知道的,只是因为没有“请”。有人告诉我:有些记者应付“请”尚且不暇,请还未必请得到呢,何况不请。我不反对请记者,也不反对记者应请。因  相似文献   

13.
新闻单位常慨叹“会”风太盛,因为逢会必请记者,实在难以招架。当“会”风尚无明显减弱之时,又刮起了阵阵“节”风: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时装节,风筝节,西瓜节,柑桔节……大有每天过“节”之势,而且逢“节”必请记者。请记者到会,大多是一张请柬而已,而请记者赴“节”,规格则高多了,由发  相似文献   

14.
去年12月24日上午十点,湖南省电视台记者黄河清把拍完的新闻片送到省电视台以后,带着连续几晚睡眠不足的倦意走进家门。一会儿,他爱人小徐说道:“河清,我从你脱下的西装衣袋里发现一只特殊信封呢!”黄河清半开玩笑地回答:“那是一家厂子给的一份补充材料。尽可放心,没什么秘密!”“谁说没秘密,你看?!”小徐说完,从信封里掏出一叠人民币。“记者同志,请看,十元一张的票子,三十张!”这下可把黄  相似文献   

15.
什么叫记者?现代汉语解释为是通讯社、报刊、电台、电视台等采访新闻和写通讯报道的专职人员。当今也有人称记者是无冕之王。两种说法都无法把记者和官等同起来。 无冕,无头衔、无官帽,简而言之不是官,可现在有的记者却官起来了。开起会来,人家礼节性的请他上台就座,他也就俨然一副首长模样,人家客气的请他讲两句,他也就打起了官腔。人们对记者,尤其是对上边来的记者毕恭毕敬,不知是出于对“喉舌”的厚爱,还是怕挑刺曝光,或者是礼节之故,记者成了座上客。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记者的社会地位,但有的记者正是掌握了人们的这种心态,就自觉不自觉的为自己头上加冕。一个新闻单位要是多有几个这样的“加冕”记者,她的受众就将越来越少,地位也将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16.
某单位召开年终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与会人员已经到齐,但主持会议的同志却迟迟不宣布开会。这时,人们议论纷纷。于是,会议主持人说:“请大家再等一会,我们请的记者还未到,记者来了再开会!”这是日前听一位同行说的。说者虽然无意,但我却由此引起了一些感慨。“记者来了再开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有些单位存在着图虚名的现象。一项工作,确有指导意义和新闻价值,向新闻单位提供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7.
央视“3·15晚会”曝光麦当劳,结果却免费给后者做了广告,这或许是人们始料未及的.“记者好不容易冒充实习生进入,蹲点偷拍三个月才拍到过期15分钟的鸡腿和过期2小时的吉士,这哪是曝光,分明是活广告!”这是网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节目播出的第二天,一些人甚至相约去吃麦当劳. 和“地沟油”、“瘦肉精”相比,鸡腿过期15分钟、吉士过期2小时,问题小一些,但没人能说这不是问题,麦当劳也在节目播出一小时后发布声明认错并向消费者致歉.这样看,一些人“热捧”麦当劳,有些“是非不分”.  相似文献   

18.
魏英杰 《视听界》2012,(4):12-13
因报道“慰问会场惊现天价烟”,《西安晚报》记者石俊荣被要求停职检查。消息曝光后,网友纷纷为记者鸣不平。与网友同情态度相较,该报负责人在微博“自揭家丑”,承认报道“出发点有些问题”、“网上扒稿”、“影响陕西形象”。  相似文献   

19.
杨涛 《今传媒》2005,(3):47-47
“最近生意怎样”,一段时间以来,这已成为《鄂东晚报》的记者们心照不宣的打招呼用语。所谓的“生意”和“办案”,就是记者们去一些出现问题的单位进行采访,而后被曝光单位主动找到记者或被动地叫去看稿,在交纳一定数额的“宣传费”或“征订费”才能免灾。而这一切都是在报社领  相似文献   

20.
引言:记者曝光上市公司负面新闻被算计,甚至有记者遭到全国通缉,而知名艺人郭德纲徒弟也曾殴打记者.一连串“打记者”的新闻频频发生,唏嘘之余更会启人思考.现如今,很多人在自身权益遭到侵害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记者”,然而,奇怪的是当记者的权益遭到践踏时,许多人却不以为意,甚至有点幸灾乐祸.这就是当下中国媒体人的真实处境.作为媒体一线记者,本文从实践出发,探讨区域性媒体从事曝光新闻的操作手法及运行机制.在传统戏剧中,红脸扮演正面角 色,为人处世隐忍宽容;白脸是反面角 色,待人接物尖酸苛刻.在媒体内部,记者大致可分两类:专门围绕不同行业 转,谓“跑线”记者;另一类为非跑 线记者,主要报道突发事件、负面新闻 等,舆论监督多半靠他们完成.如今的 媒体尤其是区域性媒体,某种意义上 说,记者也可分成“红脸记者”和“白 脸记者”两类.前者专司“跑线”,后 者则是专做负面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