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国功 《出版科学》2013,(1):108-112
在搜集整理《张元济日记》《张元济书札》《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和《张元济诗文》之后,1985年,汪家熔写出了《大变动时代的建设者:张元济传》(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之一,以下简称《建设者》一书)。2012年,年过八旬的汪家熔将其大幅修订更名为《张元济》,被列入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家列  相似文献   

2.
商务印书馆汪家熔同志的出版史研究文集《商务印书馆史及其他》最近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汪家熔同志多年热心研究商务印书馆历史,整理、辑集有《张元济日记》《张元济书札》《张元济文诗》等  相似文献   

3.
电话里道弘同志说厚枢同志给他一份1938年7月2日张元济给郑振铎信的笔迹影印件,他在《张元济书札》中没有找见,又问《张元济书札》封底因何有书号而没印定价。所说此信已收入《张元济书札增订本》。至于为什么没有定价和有增订本,就说来话长了。  相似文献   

4.
忆父亲     
开篇的话父亲张元济号菊生(1867—1959),系清末进士,曾参加戊戌变法,被革职后即将毕生精力奉献于我国教育与出版事业,近年来,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父亲遗著:《张元济书札》、《张元济日记》、《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和《张元济诗文》。王绍曾、叶宋曼瑛、汪家熔关于父亲的传记专著也相继问世。家乡浙江省海盐县于1985年建立了张元济图书馆,后又于1987年及1992年两次召开研究父亲生平和思想的学术讨论会。国内书报刊物上也不断登载评介父亲事迹的文章。父亲一生活动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且均建树甚多。因而,有人提出应为父亲“正(?),即不仅称他为出版家、教育家,更可称他为思想家、改革家。仁者智者自可各抒高见,继续讨论。对我来说,他永远是一位督责严格但又爱护备至的好父亲。我在父亲身边生活了五十二个年头,除几次短暂的离别外,可以说是朝夕相处。父亲思想遗产十分丰富,现在  相似文献   

5.
在我组稿责编的图书中,书稿已经出版而作者与责编未曾谋面的,迄今为止,只有《智民之师·张元济》。还在1997年春天,我到古城南京为我社《名人照相簿》丛书组稿,《书与人》编辑部的宋吉述先生建议将张元济收入该丛书。他认为张元济不仅是一位出版家,而且也是一位文化巨人,适合入选《名人照相簿》丛书。张元济是商务印书馆的元老,属文化名流,我过去见过他与一些  相似文献   

6.
袒露胸怀成一快——记张光年在当代健在的老作家中,张光年素有很高的声誉。这次撰写《珍藏的签名本》续编一书,我与北京不少作家通了电话,无论是七八十岁的老作家,还是风华正茂的中青年作家,都向我提议,张光年先生是值得一写的。我在少年时代,就唱过张光年(光未然)作的歌词《黄河大合唱》,后来又读过他写的长篇叙事诗《屈原》,他以饱满的  相似文献   

7.
D 想起了张元济先生听熟悉出版行情的朋友说,"传记热"正在全国范围内兴起.近几年,大本厚册的名人传记、评传,确实是出得沸沸扬扬,连一向受到冷落的出版家也受到关注.比如说近代大出版家张元济的传记,至少就出过两种.在传记之林中,汪家熔先生这本《大变动时代的建没者》,可能是貌不惊人的一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信件的说明 下面是陈原先生给我的一封信,内容是如何评价张元济。我给陈原的信写于1988年8月4日,与信一起奉寄拙作《志在报国,德泽千秋——论张元济的思想和事业》一文油印稿。他回信作于同年8月9日,为接信不久就写。我与陈原并不相识,以后也从未谋面,所以是素不相识两人间关于张元济的一次通信。张元济一生与商务印书馆的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张元济是我国近代很有影响的出版家、目录版本学家和校勘学家。他在编辑出版历史文化典籍,弘扬传播民族文明成果方面所做出的不朽贡献,已经为世人所屡屡称道。而其在收集、整理与编辑出版地方文献工作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虽曾有人涉及,但却很少专门的论述。本文据《张元济书札》、《张元济诗文》、《张元济日  相似文献   

10.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有:"《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董仲舒撰明嘉靖三十三年周采刻本张元济跋傅增湘校跋并录黄丕烈题识又录张元济校"。四周双栏,九行十七字,黑口,单鱼尾。卷末有张元济、傅增湘手跋。兹录二人《跋》语如下: 张元济《跋》:  相似文献   

11.
据《中华读书报》报道,住在北京的读者只要在家里拨个电话,就会有人把您所需要的书在2天内送到手里。最近,发现在读者所订阅的《北京青年报》中,多了一张“小红帽图书快递”(第一期)的宣传单。以送报上门闻名京城的小红帽公司,开发了一项新业务——送书  相似文献   

12.
正暮春四月,去浙江海盐小城朝圣——参加商务印书馆成立115周年、张元济诞辰145周年纪念暨《张元济全集》出版座谈会、第四届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研讨会甫一开始,知名出版人王建辉首先发言,直抒胸  相似文献   

13.
爱泼斯坦今年九十岁,我九十五岁,而他却先我而去了,走得是那样平静和突然。2004年10月我从旧金山回北京定居,跟他通过几次电话,他还答应为将重新出版的斯诺和史沫特莱等人所写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写篇序言,这本书是1937年初由我主持翻译出版的。今年春天我看到中央有关部门为他庆祝九十大寿的消息,也在4月间到他的寓所致意和叙旧。那天,他兴致很好,紧紧握住我的手,我问他是否常到院外去走走,他说是的,后来我们还一起照了像,但从他家回来不过一个多月竟然传来噩耗,使我十分悲恸,想不到这张照片竟成了他与我们诀别的最珍贵纪念,留下不尽…  相似文献   

14.
最近,笔者在浙江图书馆发现了张元济先生的两封亲笔信(其中一件已残),这两封信《张元济书札》未收录,《张元济年谱》亦未见记载,相信系张元济先生的未刊信稿。现略加标点并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叔谅先生阁下:献岁发春,伏维动定纳福为颂。前月杪,诣贵馆检阅《四库全书》,辱承介绍并荷徐、毛二君推爱有加,殷殷指示,所有需阅之书二百数十  相似文献   

15.
本刊今年第3期刊登了柳和城的《张元济与〈永乐大典〉》一文,山东潍坊医学院图书馆陈洪波、郭益云、张翠萍寄来了《张元济与〈永乐大典〉一文失误多》一稿。由于我刊的专业方向不允许就此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家中收有一部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日记》,一直没时间看,最近被一个致力于出版研究的年轻朋友看中,要求送给他。我想自己今生是不会去研究这位出版家的了,就爽快地答应了。临出手时,想做一点临别前的  相似文献   

17.
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张元济全集》(书信卷)搜集了张元济先生与友人之间的数千封书信,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出版及文化事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张元济先生漫长的一生中学术交往广泛,全集亦不免有所遗漏。以下就是刊载在《江苏省立图书馆第八年年刊》上,张元济与柳诒徵先生之间的来往函,而全集未收。原信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张元济日记》(以下简称《日记》)从1981年出版以来,受到各界多层次人士的欢迎,这是并不偶然的。 1.《日记》虽然只有从1912年到1922年各年,但因张元济交游广泛,如与康有为,梁启超、蒋百里、黄克强、朱启钤、胡适、丁文江等当时一批社会名流、学者都有接触,有的甚至是挚友,因而记录虽然简略,有时三言两语,却是秉笔而来的信史。茅盾在他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上)中记载了他进商务印书馆的经过,我们在  相似文献   

19.
正本刊讯4月25日-27日,为庆祝商务印书馆成立115周年同时纪念张元济先生诞辰145周年,商务印书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中国社会科学报社、海盐县人民政府联合在张元济先生的故里浙江海盐召开"《张元济全集》出版座谈暨第四届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两岸三地商务人共同赴会缅怀前辈。张元济是中国现代出版第一人,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20.
本刊2002年第3期刊发了吴永贵先生《一举成名天下知》一文,其中引用了汪家熔先生在2001年4月5日《中国图书商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的论点。汪家熔先生来信说明了此丈发表前后的有关情况,希望本刊发表此信,以澄清事实真相。现将来信全文刊发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