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的《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增加了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笔者通过几个例题 ,来探讨这个问题。一、解决问题时转换角度 ,培养创造能力例 1 如图 1 ,BC是⊙O的直径 ,AD⊥BC ,垂足为D ,AB=AF ,BF和AD交于E ,求证 :AE =BE。图 1          图 2这一问题的解法很多 ,但是多数学生都是在半圆中考虑辅助线的画法证得图 1中的结论。而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还应尽可能地启发学生想出其他方法。例如可采用图 2所示的辅助线方法 ,解半圆为整圆 …  相似文献   

2.
1 分析法分析法就是从题目的结论出发 ,逐步找出使结论成立的原因 ,直到找出所用的原因恰好是题目的已知条件或所学过的定理 ,再按分析的思路从后往前把证题过程写出来 .图 1例 1 如图 1 ,△ABC中 ,∠A的平分线AD交BC于D ,⊙O过点A且与BC相切于D ,与AB、AC分别相交于E、F ,AD与EF相交于G .求证 :AF·FC =GF·DC .( 2 0 0 1 ,河南省中考题 )证题思路 :AF·FC =GF·DC AFDC=GFFC △DCF∽AFG(连结DF) ∠CDF =∠FAD∠C =∠AFG EF∥BC ∠EFD =∠CDF ∠EFD =…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材 (人教版 )《几何》第二册 193页 18题 :已知 :AD是△ABC的中线 ,E是AD的中点 ,F是BE的延长线与AC的交点 .求证 :AF =12 FC .这是一道看似平常 ,却回味无穷的问题 ,在教与学中可从不同角度探究其解法 .简证 1 过D作DG∥BF交AC于G点 ,(如图1) ,则 CDDB=CGGF,AEED =AFFG,结合AE =ED ,BD =DC ,可证得AF =12 FC .图 1         图 2  简证 2 过D作DG∥AC交BF于G(如图2 ) ,则 BDBC=GDFC,AEED=AFGD,结合AE =ED ,BD =DC ,可证得AF =1…  相似文献   

4.
几何证题思路的获得是学生最感头痛的问题,特别是到了初三总复习时,他们面对众多的知识与方法,更难以发现思路的突破口。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几何证题思路分析,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思考方法。下面以初三复习中的一个题为例,谈谈指导学生获得几何证题思路的方法。已知:如图1,在△ABC中,AB=AC,DB=DC,DE⊥AB,DF⊥AC,垂足为E、F。求证:DE=DF。教师出示上述例题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看到本题条件、结论和图形,你会想到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人说,由图形易知证明△BDE△CDF,…  相似文献   

5.
人教社义务教育几何课本中 ,有众多例题、习题可作变式 ,本文仅就几何第三册 1 0 2页第 1题作一探索。题目 已知 :如图 ,在⊙O中 ,弦AB =CD ,延长图 1AB到E ,延长CD到F ,使BE =DF ,求证 :EF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点O。1 运动图形 ,结论不变变 1 如图 2 ,运动E、F ,使BE =DF。变 2 如图 3,运动E、F ,使BE =CF。变 3 如图 4 ,运动F ,使BE =CF。   图 2     图 3     图 42 交换结论与题设变 4 已知 :如图 1 ,在⊙O中 ,弦AB =CD ,E、F分别是AB、CD延长线上的点 ,且EF的中垂线…  相似文献   

6.
1 题目与解法研究2 0 0 1年高考题 19(文 2 0 )题 :设抛物线 y2 =2 px(p>0 )的焦点为F ,经过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 ,点C在抛物线的准线上 ,且BC∥x轴 ,证明直线AC经过原过O .     图 1证 1 如图 1,记x轴与抛物线准线l的交点为E ,过A作AD⊥l,D是垂足 ,于是有AD ∥EF∥BC .连结AC与EF相交于点N ,则|EN||AD| =|CN||AC| =|BF||AB|,|NF||BC| =|AF||AB|.根据抛物线的几何性质有|AF|=|AD| ,|BF|=|BC| ,所以|EN|=|AD|·|BF|…  相似文献   

7.
“退一步”思考是简单化原则的一个体现 ,对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我们面临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 ,我们不妨将问题退到最简单的情形 ,使问题的难度降低 ,从而简化了问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和规律 ,然后再回到原题。1 由一般图形“退位”到特殊图形例 1 已知如图 1 ,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 1 ,图 1AB、AD上各有一点E、F ,若△AEF的周长是 2 ,则∠ECF等于 (   )(A) 3 0° ;(B) 4 5°;(C) 60°;(D) 75°。分析 由于E、F分别在AB、AD边上移动 ,故点E有可能退到顶点B处 ,则AE =AB =1 ,又△AEF的…  相似文献   

8.
在解决一些不规则图形问题时 ,往往需要把不规则图形通过分割、补全的方法 ,使其转化为特殊图形 ,如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 ,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这一过程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思想 .下面用不同的割补方法解一道中考数学题 .图 1例 某片绿地的形状如图 1所示 ,∠A =6 0°,AB⊥BC ,AD⊥CD ,AB =2 0 0m ,CD =1 0 0m .求 :AD、BC的长 .( 2 0 0 2 ,天津市中考题 )( 1 )分割图形图 2分析一 :如图 2 ,作矩形BCEF ,解Rt△CDE ,求出CE、DE .由CE =BF ,有AF =AB -BF =AB…  相似文献   

9.
课本中的习题大都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典型性和可变性 ,通过对课本习题的挖掘和变形 ,又可得到一大批“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好题 ,这不仅能疏通知识间的联系 ,而且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拓宽学生思路 ,提高整体教学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以人教版初中《几何》第三册 84页第 12题为例 ,加以说明 .    图 1原题 如图 1,已知AB是⊙O的直径 ,CD是弦 ,AE⊥CD ,垂足为E ,BF⊥CD ,垂足为F .求证 :EC =DF .该题看似十分简单 ,但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只须对该题稍加引伸 ,便能得到如下命题 .题 1 已知 :如图 1,…  相似文献   

10.
“圆”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 ,其性质、定理较多 ,题目涉及面较广 ,综合性较强。有关圆题的证明 ,大多数都需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 ,以沟通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方能获证 ,现根据圆题中不同的已知条图 1件 ,将常见添辅助线的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种。一、若题目中有“直径”这一条件时 ,一般作直径上的圆周角 ,利用“直径上的圆周角是直角”这一性质来证明。例 1 如图 1 ,已知AD是△ABC外接圆的直径 ,CF⊥AD交AB、AD于E、F ,求证 :AE·AB =AF·AD。证明 :连结BDAD是直径 ∠ABD =90°CE⊥AD ∠AFE =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