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阅读和整理古书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古书中有的字笔划不全的现象,如“世”字少了一笔成“■”,“丘”字少了一笔成“■”等。这是否印刷出版中的错误呢?不是,这是因为“避讳”而造成的结果。什么是避讳?避讳就是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得直书,在文字上则要用改字、空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如果违反,就是犯  相似文献   

2.
把古籍译成今天的白活,这是现在出版古籍的一种普遍做法。那动机当是让现在的人在读古籍时去除掉语言的障碍,读起来自然容易了,人们不会因为不谙古语望古籍而却步。台湾有一种集六十余位文史方面的教授译成的《白话史记》,像《五帝本纪》、《夏本纪》那样较难懂的部分,因是白话,读起来就易懂多了,  相似文献   

3.
我们曾经有过不好的习惯,自己犯了错误让老天爷顶罪。让老天爷做替罪羊,老天爷不会喊冤,但掩盖了人的错误却会导致一错再错。  相似文献   

4.
错别字心态     
写和念错别字时是什么心态,我虽然经常犯这方面错误,但却浑然不觉。最近读了昌学汤先生大著《汉语错别字心理分析》,方知人们之所以写念错别字,是由于“从上”、“从众”、“从洋”、“从古”、“从简”等心态作怪。  相似文献   

5.
一瞥之间彰显魅力——关于读题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报读个题。”这句话在过去大致有三层含义:一是对读者在读报时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态度作某种讽刺;二是对读者没有过多的时间认真阅读和品味报纸表示谅解;三是对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提出严格要求。现如今,“节奏加快,时间金贵,读报读题”这种新的说法,主要含义则是对读者的理解和谅解,它形象地道出了“读题现象”是人们阅读习惯发生变化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读报读个题。”这句话在过去大致有三层含义:一是对读者在读报时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态度作某种讽刺;二是对读者没有过多的时间认真阅读和品味报纸表示谅解;三是对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提出严格要求。现如今,“节奏加快,时间金贵,读报读题”这种新的说法,主要含义则是对读者的理解和谅解,它形象地道出了“读题现象”是人们阅读习惯发生变化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最近,读了不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著作,很有感慨。日本是我们的近邻,两国基本上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耳濡目染,日本的研究者大都因袭着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考据性的文章和著述占有很大的比重。然而,近年来,又出现一股新的势头,主要是一些较后起的研究者,他们站在一个新的文化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汉字是汉语的书面形式,任何中文出版物都离不开汉字这一载休,每一位编辑出版工作者也都少不了与汉字打交道、。在我国,近些年来各类出版物中的文字竣误随处可见,且屡禁不绝。翻开书报杂志,却常是“满目疮痍”,难以卒读,以至于“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报”的讥讽时常能够听到。当然,厂义的文宇错误也包括词汇。语法、逻辑、修辞等语言错误,但汉字使用的错误占有相当的比重。 出版物中出现用字错误,作者或许有一定的责任,但编辑出版人员的责任更大,因为错误最终总是从你的手缝溜走,变成铅字的。因此,正确使…  相似文献   

9.
娄梅 《大观周刊》2013,(4):146-146
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应是读的最高境界,这应是我们教师课堂价值的理想追求之一。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教好“朗读”这本书,让学生因扎实的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  相似文献   

10.
张伟 《新闻传播》2012,(1):64-65
新闻播音是规范度较高的语言表达,不少初学者容易把这种规范度理解为纯粹的字正腔圆,从而走入播读误区——播读字化。本文试图以笔者自己的工作、教学实践对吐字、吐词和表达语意三者之间的联系及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初学者厘清基本功和语言应用之间的关系,提高新闻播音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书画作品可谓其代表之一。当面对一张中国的古代书画作品时如何看懂它如何理解它的内涵,这需要研究者和爱好者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要点。观察一张作品应整体入手再到局部的顺序逐一递进。为了便于表述我们拿元代倪瓒《倪瓒筠石乔柯图》的一张作品来展开。按照顺序读识画作呈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郑强 《青年记者》2004,(11):80-80
在我们大学像我这种程度的人,招博士生是从来不看成绩的,成绩算什么!现在我从事的这个领域在中国有三个杰出的人才,当初在读研究生时都补考过,而成绩考得好的几个人却都跑到美国去卖中药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书稿中(尤其是社科类的)经常有涉及国家主权或比较敏感的历史内容,其在表述时的选词用字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编辑在书稿加工时加以纠正。笔者感觉大家对港台的表述错误比较注意,“弦儿”绷得比较紧,而对伪满洲国的表述就不那么在意了,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4.
报刊上,有一些词语,委实是用得太滥了。通讯报道中,常见用一些不恰当但却获得允许的词、格式、套子,去顶替那些准确的、恰当的、生动活泼的语汇,养成了人们在写作时不讲究选词用字的懒惰的习惯,也形成了一种枯燥呆板的不良的文风。下面举例说明,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这些例句都是从报纸上摘下来的)。  相似文献   

15.
潮内潮外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了一些系列书和《中国文学大辞典》。“系列”和词典好像是当前出版界的潮流。它所出的系列中有社会学和民俗学的著作,这是特色。是否可以比描述性的重资料的书前进一步,作各种“解说”?不是下定论,只供参考。书评中也需要有“解说”,不仅是引导读者去读或者不去读,以及怎么读和评价。例如这家出版社的《塑造现代文明的110本书》。这可以说本身是一个系列,也是一连串的书评,实际上是这位美国作者的观  相似文献   

16.
赵安民 《出版史料》2007,(1):102-104
为纪念中国书店建店五十周年,2002年11月10日《北京日报》刊发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授的《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另一篇是许嘉璐教授的《我与中国书店》。中国书店的老师傅王炳文先生与这两位学者都相熟识并有交往。许先生文章中回忆自己从读训诂学研究生时开始“和中国书店、和古书结缘”,“去得多了,和琉璃厂几家书店的师傅渐渐熟识起来。  相似文献   

17.
朱志荣博士的新著《中国文学艺术论》,最突出的特色是立足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民族特色。对于文学问题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这些著作中的大多数都是从特定的理论框架出发,从理性角度对中国文学进行阐释。20世纪50、60年代受前苏联文艺理论的影响,侧重从社会、政治角度去理解中国文学作品的价值,把作品看成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把语言看成是反映内容的工具,更有甚者,许多研究者还以家庭出身和阶级属性去评判  相似文献   

18.
执行量与单位相关规定过程中常见的错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国标GB3101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颁布以来,科技期刊及出版社都积极地执行了相关的规定,但一些科技期刊及图书在执行这一标准时却出现了一些错误。在科技文章及著作中的表格中,为了执行国标GB310193,常将单位符号和单位间用一斜线隔开,但在一些图书及文章中的表格却见到将百分号或千分号与单位符号也用一斜相隔的现象,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错误的。由于表格中表头栏中的百分号和千分号实际上是表中数据栏中数据的一部分,将其提到表头栏中仅是出于一种格式的需要或一种写作习惯,其本身并不是一种单位,因而…  相似文献   

19.
谈惜书     
〔原文〕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孙枝蔚《溉堂文集》〔译文〕开始读古书的时候,干万不要过份爱惜书籍;太爱惜书籍了,必然不愿多翻而束之高阁。读书时要用笔圈点,看坏了一本,不妨再买一本。大凡过分爱惜书籍是那些有财力人家藏书家的习惯,我们贫穷人家没有能力向他们学习这种习惯。好比茶杯饭碗这些东西,明明知道是古时传下的珍贵瓷器,应当珍惜才是,但是贫穷人家只有这些东西,难道能忍饥挨饿而作珍藏这些东西的打算吗?孩子你应当懂得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20.
张翔 《军事记者》2005,(8):29-30
信息时代,人们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对报刊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表达内容、语境确定的前提下,如何积极调动语言因素,以最恰切完美的语言形式去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在读的一目十行的阅读中抓住读的视线和注意力,这是记和编辑们颇费思量的事。而对新闻标题的锤炼,更是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因为新闻标题立于新闻事实之前,是新闻的“门面”,好似人的眼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