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主体间性原理强调主体间的互动和交流,编辑和记者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两大主体,两者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不论是记者中心制还是编辑中心制都存在弊端.前者会造成新闻内容雷同、有偿新闻等现象,后者会打击记者积极性,无法应对新媒体、自媒体的大环境等.本文以主体间性理论为基本原理,从我国媒介运行机制的转变历程入手,分析了编辑中心制与记者中心制的弊端,最后得出结论:编辑与记者二者之间是平等的同志式的合作关系,二者相互配合才有了媒介的产生,寻求二者和谐共生的模式,而不是区分出谁是中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论主体间性视野下的编辑“六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的"六元"关系具有丰富的主体间性内涵,一是社会性交互主体内涵,二是主客体协同内涵.从主体间性的角度来认识编辑活动的"六元"关系,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正确协调处理编辑活动"六元"关系的需要,二是生产优秀定本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在编辑活动中,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编辑工作的需要,多元主体共存是编辑工作的新要求.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观照下,作者、编辑、读者是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平等主体,并通过主体间交往而实现视阈融合,理解是编辑主体间视阈融合的前提,对话是实现编辑主体间视阈融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纵观国内外报业发展史,就办报模式而言,不外两种:一种是以记者为中心,另一种是以编辑为中心。在当今的世界上,以记者为中心的办报模式已不多见,尤其在国外,这种办报模式早已成为历史。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我们的办报模式一直是以记者为中心。应当说,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也就是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这种模式适合我国国情,它对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这种办报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视阈中的编辑主体及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在编辑活动中往往只是注重编辑主体的作用和编辑主体性的发挥,有意无意淡化甚至忽视作者和读者在编辑活动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和读者只是作为和著作物同等的"直接作用的对象"客体而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和读者主体性地位的消解。  相似文献   

6.
7.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的新闻采编机制即是事实上的记者中心制,即以记者为主、以编辑为辅的机制。这一制度沿用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轨。新闻媒体所处的思想环境进一步活跃,面对的信息来源呈几何增长,记者中心制开始凸显疲态之势,编辑中心制的探讨已逐步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实践界需要热切关注的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编辑中心制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的成立以来,我们实行的 新闻采编机制事实上是记者中心制,即以记者为主、以编辑为辅的机制。如果说这一机制在五六十年代还起过一些积极作用的话,那么到了八几十年代,它已经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一种束缚和障碍。一些有识之士在八十年代中期已经提出编辑中心制的初步设想,无奈时机不到,难以实现。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进一步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空前解放,新闻媒体不断发展,积累了许多新鲜的实践经验,这些都使实现编辑中心制成为可能。事实上,某些媒体已经在新闻实践中不同程度地试行了一些新的方式和…  相似文献   

9.
媒介融合不仅导致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变革,更带来媒介组织重构,形成了编辑中心制的媒介组织形态.编辑中心制的确立,反映了整个媒介运行体制机制的巨大创新.其背后显示的是编辑主体的地位日益中心化,功能逐步多样化,组织方式愈发交互化.编辑中心制既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融合深入推进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0.
张群 《声屏世界》2003,(10):36-36
广播直播节目自20世纪80年代初诞生以来,以大板块、大容量、大时段全程直播的全新面貌,一改以往沉闷、呆板的老面孔,给当时处于低谷的广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主持人和主持人中心制的出现,突破了广播的固有模式,促进了广播节目的一系列改革,主持人中心制成了节目改革的突破口。主持人中心制出现之前,由于传统的内部分工已不能适应多元的节目样式,编辑选稿编稿,记者采访,主持人播讲,整个节目缺乏整体统筹,导致了节目之间的脱节。主持人往往只是起了播音员的作用。主持人中心制出现后,彻底打破了编采播控机械分工的局限,确保了主持人的主导…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中的记者和编辑虽然是完全不同的两者,但是他们却都是新闻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在新闻工作的播报工作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一个优秀的新闻机构需要两者的相互协调,确保新闻工作的良好开展。  相似文献   

12.
13.
陈志强 《新闻界》2007,(6):25-26
本文分析了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下编辑中心制在实践中遭遇的困惑,并对我国报业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2011年2月10日,浙江某报几乎用三个整版的篇幅,集中报道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各地"新春播新绿"的热烈气氛与动人场景.然而,同日全国十多家报纸不约而同出现上班第一天"义务植树"的报道,或文字,或图片.某报通版的植树照片,主图的文字说明是某村老人们相约"去棋盘山上植树",可画面近处的两人是在锄草,远处的两人也不像是在植树.针对这一组同质的、异化的新闻,有人评说:"学生的高考中有命题作文,如今,新闻采写似乎也有'命题新闻'一说,即总编辑向部主任命题,部主任向编辑命题,编辑就给跑线记者命题.'节后植树'也许是一条'命题新闻'吧,所以有那么多的报纸做了同一道作文题".  相似文献   

15.
编辑活动是一项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媒介文化创构活动。编辑参与媒介生成和信息传播,并与其活动的客体媒介或信息存在着一个交互作用的问题。这种交互作用性,可以称为"主媒间性"。"主媒间性"具有交互性、不平衡性和非对等性等特征,是编辑活动内在规律的一个重要构成。  相似文献   

16.
编辑活动的主体是编辑,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在于:在社会文化生产中,编辑活动的主体作用的特征是什么?它是不是也同其它的文化学科那样作为一种独立自主的文化力量而存在?近来,在编辑学研究的“圈子”里,称编辑为“家”的情形多起来了,这反映了急于提高编辑社会地位的愿望,但是成家的理论准备还不是很充分。要成为家,首要是应该具有一种强烈的学科意识,专注于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致力于发现、认识编辑活动本身的独立价值和重大意义,这种在思想观念上的开拓,表  相似文献   

17.
当下,广播媒体和新生的舆论平台在不断地深入性地结合,全媒体在推进传统媒体行业转型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对于很多的新闻广播编辑记者来说,积极主动改变观念、完成定位转型是适应全媒体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全媒体背景下的广播编辑记者转型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传播学主体间性研究探讨世界的所有可以称为主体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沟通、交往等等的关系属性。跨文化新闻传播话语的意义可以从意识形态、社会化过程、话语形式、面子体系和文本间性几个层面来剖析。  相似文献   

19.
在Web2.0基础上形成的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生产形成了社会化生产、职业化生产和智能化生产三者并存的状态。社会化生产包括公民讲述、官方发布两种方式,职业化生产则包括媒体复述、记者改写、记者代言、记者创作、记者策展等五种方式,智能化生产即智能生成新闻。这诸种生产方式促成了全体社会行为主体都成为新闻生产者,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新闻生产主体网络。新媒体语境下的这一新闻生产主体网络,使传统媒体时代的"我-他"传播,转变为"我-你"传播和"我-我"传播,从而获得了新闻生产主体的主体间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过程中,数字传承人与文化遗产事项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对话又相互把关,在交流、对话与把关中践行着主体间性的内涵。遗产不是中心,数字传承人也不是中心,他们是消除了对立,处于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地位的两个主体。这种消解了中心的双向交流与对话使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成为可能,而要把这种双向思维落到实处,无论是遗产地民众、地方政府,还是数字传承人都应谨记文化遗产本身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