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经典美剧之一《老友记》的字幕翻译为例,从目的读者和译者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接受美学对字幕翻译的启示和影响:在字幕翻译过程中以读者为中心,充分调动目的读者的审美体验、能动性和接受性,使字幕翻译更具新颖力又不失原文精髓。  相似文献   

2.
3.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总结性的文学批评巨著.用现代美学的观点,从文学自身的规定性,对刘勰《文心雕龙》的文学风格进行美学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里的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的文化瑰宝。《红楼梦》的中英翻译隐含着丰富的文化特色与文化语用含义,译者要把握原语的美学意图、读者的接受审美,关联文化美学再现的文化、语用、交际、美学层面等要素,灵活采用对等、部分对应等再现方式,以最终达成文化美学的再现,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文化翻译美学提供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美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产生了翻译美学,翻译中如何再现原语作品的美学现象是一值得研究的问题。试以《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为例,探讨许渊冲和汪榕培两位译者的审美意境再现手段。  相似文献   

6.
孙致礼和孙易翻译了大量优秀作品,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从翻译美学的视角比较他们对《爱玛》的不同翻译,剖析他们在语言、内容和翻译风格等方面所显示出不同的审美取向,对于探寻文学翻译如何忠实原文、如何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意蕴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明霞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26-129
孙致礼和孙易翻译了大量优秀作品,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从翻译美学的视角比较他们对《爱玛》的不同翻译,剖析他们在语言、内容和翻译风格等方面所显示出不同的审美取向,对于探寻文学翻译如何忠实原文、如何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意蕴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内容包罗万象,对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虽然目前关于《论语》的翻译分析在学术领域内较为广泛,但学界对其翻译的审美意境的探究仍相对滞后.本文主要研究翻译美学下的《论语》,从翻译美学角度,探讨理雅各和刘殿爵两位译者的审美意境再现手段.  相似文献   

9.
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使得歌词翻译日渐流行,由于中西方文化和中英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差异,怎样忠实于原文又不失美感地翻译中文歌词成为值得翻译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基于刘宓庆教授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本文从音美、词美以及句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歌曲《成都》的两个英译文本,旨在为中文歌曲英译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张光云  王志林 《海外英语》2015,(1):182-183,185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被称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里程碑。自问世以来,被多次印刷和拍成电影、电视剧、话剧、戏剧、舞剧等。迄今为止,对它的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不是很系统。它的英译本有很多,该文以英若诚的译本为基础,尝试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翻译与美学就密不可分。好的诗歌译作不仅在于原诗信息的传达,更要传达其美学价值。亦即好的诗歌译作不仅要做到意义上的忠实,还要尽可能地传达原作的艺术美(包括意美、音美、形美)。杨宪益夫妇翻译的《长恨歌》(Song of Eternal Sorrow)和许渊冲翻译的《长恨歌》(The Everlasting Regret)均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翻译美学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以理雅各1885年《中庸》英译本和辜鸿铭的《中庸》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用其所倡导的ABC审美原则为依据,从词汇层面分析对比了两个译本,再现两位译者翻译时所面临的困境,指出其中些许瑕疵,为未来译者翻译出更美的《中庸》译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地域化的形成,即是该地域的民族传统。中国传统绘画装饰美学的构成原理即“六法论”,发展至今的中国画其特有的构成因素是装饰中国并使之成为完美的中国传统艺术种类,屹立于世界化之林。  相似文献   

14.
"期待视野""文本的召唤结构""隐含读者"是接受美学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的主要概念。由这三个概念的探讨可以发现,接受美学并非只研究读者的接受,提倡为顺应读者当前的期待视野采取归化策略;它也视读者为有创造力的主体,而并不否认逆向翻译的合理性。因此,接受美学不仅可以作为直接翻译的理论依据,也可以作为逆向翻译的理论支撑。在《金锁记》和《倾城之恋》的英译本中,翻译的方向并没有导致译文在语言和风格上的显著差异,译文的接受度还受到社会、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仅归咎于翻译的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15.
CCTV4《中华医药》自1998年开播以来,深受国内外观众的青睐。作为国内唯一一档向海内外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大型电视健康栏目,其字幕内容是海外读者吸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现以接受美学为视角,英文字幕为对象,对部分字幕翻译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散文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注重文化交流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文化,而且要注重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之美、中国文化之精髓。当前有关散文翻译的研究主要从文章整体含义的角度出发,且以批判性分析为主,很少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散文翻译进行研究。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探讨张培基的英译散文《梦》,从音美、词美、句美及意境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被提出,它的出现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极大丰富了文学翻译的研究视角。从接受美学读者期待的视角对《小海蒂》的英汉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发现译者在语音、词汇、句法、文化层面上都采用了相应的语言策略更符合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该研究丰富儿童文学翻译文本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8.
《成唯识论》的哲学本位埋设两大主题:法相与法果。在法相语系中,以触为核心的一系列心所所表现的心理现象沾溉了与审美体验相类似的思维胚胎,具备可能萌发审美体验论的逻辑生长点。另外,法果的本质是一种绝对的美。审视法果就是审美,审视法果之美中涵摄两条根本线索;直观人的美和领略佛的美。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8,(64):96-97
散文即"美文",这是人们的共识。准确再现散文之美,是散文翻译工作的最终目的。若要达成此目的,就必须遵循散文翻译的原则:一是,准确再现散文之意;二是,恰当保存散文之形;三是,消除文化隔阂,拉近距离。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两种英译文本的评析来探究散文翻译原则在具体翻译中的应用,从而体现出翻译美学。  相似文献   

20.
图里的翻译规范论属于描述性翻译理论范畴,它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通过对图里理论的介绍以及其在《简·爱》三个中译本(李霁野、祝庆英、黄源深的译本)的比较分析中的应用,可以发现这三个中译本的产生都是受翻译规范控制的。不同的规范在不同的阶段影响着翻译,进而产生不同的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