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兴国 《大观周刊》2011,(52):164-164
创造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一种思维活动,它通常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中所探讨的创造思维,是相对思维主体来说具有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从笔者多年的教学体会看,我认为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来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冶亚玲 《大观周刊》2011,(30):116-116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过程是指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是其具体表现。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师,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此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海林娜 《大观周刊》2011,(47):100-100
创新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一个民族能否称雄于世界,关键在于能否创新,而幼儿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所在,培养和提高幼儿创造力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幼儿创造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老师不断地去发现,去捕捉幼儿创造思维的火花,去开发训练幼儿的创造能力,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相似文献   

4.
马达 《大观周刊》2013,(1):121-121
我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上的方法.从诸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条件.加强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持之以恒,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观念、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树立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创造意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才能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肓目走向科学,从而充分发挥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语文教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为创造力的培养作好铺垫:1.采用多种形式.树立创造观念  相似文献   

5.
闫爱华 《大观周刊》2012,(12):268-268
生物课程改革是转变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方式的一个突破点。高中生物教学必须把新课程理念放在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帮助理解知识要点教师应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真正彰显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6.
杨秀梅 《大观周刊》2012,(32):269-270
什么是创造呢?我想,简单来说就是在探索知识中,凡是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见能够建立新理论的,凡是有新意图、新方法、新设计,能够做出新成绩或造出新东西的都可称为创造。创造力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等.小学生的创造力依靠老师的刨造性教学来培养。创造性思维并不神秘,只有教师引导得法,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7.
陈代林 《大观周刊》2011,(10):219-219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所以,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而从现在学生解答情况分析.  相似文献   

8.
陈荣浩 《大观周刊》2013,(1):153-153
数学是学生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因为它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应用性。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思维”实际上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和发展这种能力。 一、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  相似文献   

9.
衣红 《大观周刊》2012,(40):167-168
创造是一种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最高级的形式。创造力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特殊能力,或个体创造性的最好表征。创造力也是反映个体在解决任务中有效的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加工、组合、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予学生创造精神的形成,因此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呢?  相似文献   

10.
周剑 《大观周刊》2011,(15):266-266
本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造的世纪、竞争更加残酷的世纪。初中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关键。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很关键时期.因此初中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为此,本文特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1.
周剑 《大观周刊》2011,(16):170-170
本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造的世纪、竞争更加残酷的世纪。初中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关键。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很关键时期.因此初中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为此,本文特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2.
俞雷 《报刊之友》2010,(11):176-177
设计素描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技能,它既是造型能力的培养,又是创作思维展开的媒介。设计素描是艺术设计所必须的"工具",也是艺术设计的起点,它关系到能否自由、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设计创意。因此在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中要在传统素描的基础上加以取舍,融入设计意识,以着重诱发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素描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和手绘表达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邰和平 《大观周刊》2012,(50):284-284
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相似文献   

14.
贾建龙 《大观周刊》2013,(6):269-269
当今社会.国际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提问.缺少情景创设.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发现问题中所包含的正确规律.而无法用已具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会扼杀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5.
吴洪顺 《大观周刊》2013,(1):160-160
现在社会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摈弃被动接受,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养成创新思维以及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意识。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只是面对智商高的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能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帅要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创造型人才。一、贴近生活,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马骁 《大观周刊》2010,(48):160-160
高中生物是一门重要课程,它蕴含多种生活知识于课堂教学之中,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思考潜能,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特点将教学成果扩大化.因此,生物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新课标指引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要在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一代人的以考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必须触动形成这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基础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的素质。本书收集了作者多种文体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李发强 《大观周刊》2011,(15):196-196
创造性思维就是根据_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创造力的核心。学生思维活跃.常有不同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帮助他们建立最佳智能结构。下面,结合我的语文教学,谈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9.
石恒 《大观周刊》2012,(50):281-281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相似文献   

20.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一种认识反映.求异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它对客观存在的事实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进行独创性的思考和分析,以求得到一个与众不同的探索性见解.求异性思维形式本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逆向思维,对司空见惯的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想一想.进行反面求索,往往会有独到新颖的发现.二是发散思维,即通过对一个问题、一个事物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种渠道的思考,寻求新的答案.这种思维方法,摆脱了经验造成的“心理定势”,富于创造性、多向性、灵活性.因此,它对新闻工作者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