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编辑是一个综合性工作,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打一个比喻,如果我们把编辑做版当成是厨子炒菜,编辑就是厨师、作者是原料提供者、读者是食客。厨师只有备齐了上好的原材料,才能做出让食客们盛赞的佳肴。编辑与作者之间,作品与读者之间,也与烹饪一样,是有脉可循的。  相似文献   

2.
邓彦 《图书馆》2008,(2):26-28
针对图书馆中存在的漠视读者生命安全、轻视读者生命尊严、无视读者生命情感的种种现象,提出"生命化服务观"。包含三个层次:关注生命,体现生命关怀;尊重生命,培育生命情感;发展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生命化理念"以馆员和读者生命的共同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3.
潘亚莉 《出版广角》2015,(16):36-37
编辑出版的整个环节,都渗透着出版人和作者的智慧和汗水。一个好的选题策划编辑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学习,树立甘于奉献的思想,具备统筹出版全局的能力,并搭建编辑与作者、作者与读者之间互动交流的桥梁,将自己的工作和作者创作的作品融合起来,和作者一起去体验生命的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4.
出版文化建构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周涤尘,谢珩一、出版文化建构是一个历史的范味出版文化的生产是人类精神需要的意向性满足。出版文化就作得和编者来说,他们需要通过其思想来影响读者,就读者来说,他们需要作者、编者创造出他们喜爱的作品。在一般情况下作者和读者...  相似文献   

5.
杨荔 《出版广角》2016,(6):86-87
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巴伦博伊姆所撰的《生活在音乐中》记录了他的音乐感官发展史,并突出强调了音乐与生命之间互为牵绊、互为影响的关系.本文从《生活在音乐中》出发,分析音乐节奏是怎样通过作品与演绎表现生命的情感与律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应该如何让节奏实现生命化.  相似文献   

6.
张罗 《出版广角》2013,(9):20-22
好作家和好作品同样需要宣传。这是目前国内图书市场最缺乏的一个环节。利用电视和网络等大众媒体在出版商、作者和读者之间加强沟通,让更多读者了解作家和作品,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张瑞 《大观周刊》2011,(41):19-20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又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产物。文学活动不孤立于社会.而是在人类社会中产生并且作用于社会。在人类社会中自成一个系统.即作者一作品一读者。这三者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作者创造出作品,作品为读者说认知,接受。研究后反馈给作者,作者再进行新的文学创作。三者之间以文学作品为纽带相互作用.呈循环之势。  相似文献   

8.
好作家和好作品同样需要宣传.这是目前国内图书市场最缺乏的一个环节.利用电视和网络等大众媒体在出版商、作者和读者之间加强沟通,让更多读者了解作家和作品,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蔡佳 《出版广角》2018,(4):91-93
《弗兰基的蓝色琴弦》是米奇·阿尔博姆的最新力作,作者用极为精妙的笔触构建了一个亦真亦幻的音乐世界.他将现实和虚幻结合起来,让主人公弗兰基·普雷斯托苦涩的童年和辉煌的岁月交织并行,展现了一名天才吉他手充满魔幻色彩的生命旅途.该书灵活多变的叙事手法、深刻的情感表述以及反战与博爱思想的明确表达,使其在当下社会极具出版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我们的新闻作品中总是或明或暗地包含作者的思想倾向,聪明的读者也是可以从阅读中发现这些作品暗含的思想和情感倾向的。因此,我们在采写新闻时,对新闻作品中包含的思想和情感倾向以及可能由此产生的舆论效应,应有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刊林漫步     
新闻如何牵动读者的情感虞达文撰文说,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应如何以情感人呢?应主要抓好以下四点: 一、情感与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新闻只有让读者充分认识客观事物,才能引发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二、对于读者一时还不理解的事物,新闻有必  相似文献   

12.
吕敬人这样定位美编的角色:"美编其实就是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架一座桥,是媒人,让书和读者去恋爱。"在吕敬人看来,书籍是一个带有情感的事物,它不仅仅是文字的传达,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让人得到许多享受。那么,文字编辑在书籍装帧中是什么样的角色呢?文字编辑的角色也该是一个媒人。他应该让作者和美编去"谈恋爱"。  相似文献   

13.
一、范长江通讯集 怎样评价一位知名作者,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对其作品进行认真剖析:如何对一个人的作品进行解读,两个方面的意见是应该听的,一是编者,一是读者。编者是发稿者,读者是接受者,编者为何选择这个作品发表,他是怎样认识作品的.如何评价作品的;读者读了作品后有何受益,有何意见,  相似文献   

14.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个叫得响的开头,还得有一个精采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读者爱不释手,欣赏你的佳作。写好结尾,能使新闻作品富于严密的逻辑性,给读者以完整、丰满的印象。穆青同志曾在《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一文中,提醒大家:“新闻报道不仅要注意开头,还要注意结尾”。结尾是通常新闻结构中导语、背景、主体、结尾、标题五个组成部分之一。上乘的新闻结尾,不仅可以深化主题,而且还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要让新闻结尾具有深化主题、强劲有力、含意不尽、耐久回味的效果,应当掌握以下几点。紧扣事实不空…  相似文献   

15.
一、"文责"的偏颇 "文责自负"是多年以来出版人、作者和读者常用于概括作品责任的一句术语.特别是在我国著作权法颁布以后,社会各界愈发重视尊重作者的创作权益,一些人便以为"文责"真的是作者"自负"了.文责,<现代汉语词典>如是说:是"作者对文章内容的正确性以及在读者中发生的作用所应负的责任.""文责自负",简而言之,是文章的作者对其内容负有责任.这一普遍的认知,其实是源于一种朴素的创作思想.作品是作者依据自己的意愿创作的,作品内容表达的是作者的创作思想、创作情感和创作意图,责任和义务当然应该由作者负责.这便是"作者主责论"的根基.  相似文献   

16.
编辑的社会角色是通过作者和读者两个维度来定位的。从作者一方而言.编辑是作者作品的裁决和加工者,编辑的二度创作是作者作品走向社会读者的关键环节。在这个阶段,编辑意识或称编辑的主体意识是决定编辑能力和编辑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读者一方而言,他们接受的是编辑产品,是编辑人员经过对各类信息的搜集、选题的设计与构思、作者的发现与选择、稿件的审读与加工以及文化市场的调查与开发等等一系列工作之后的精神和物质的产品。  相似文献   

17.
编辑活动中的情感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地论证文稿的价值、定夺文稿的取舍,这是每一位编辑所应具备的起码素质,也是出版事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然而,编辑,作为社会的人,必然带有社会人的共性特征和自我的个性色彩,并在思想、行为上难免将自己的情感成分带入编辑活动。正确地引导编辑的这种情感参与不仅不与客观公正地处理稿件绝对矛盾,还会成为编辑活动中的一种积极因素。 一、情感参与的必然性 编辑活动不外乎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发排、校样几个程序,也即常说的编辑六艺。但六艺只是工作程序,其核心则是紧紧围绕编辑活动的宗旨和作用——架设作者与读者的桥梁。它实际上是处理与人(作者、读者)发生某种社会关系的活动,这种社会关系不可避免地会打上社会与时代的烙印。编辑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时候,只有客观、公正才能正确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情感因素无法排除。编辑在审读过程中,首先充当的是一个读者。如果作者的观点、立论、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等给编辑留  相似文献   

18.
编辑活动是指向读者的一种活动,通过编辑,让作品或者文本作用于读者,编辑的目的才能达到.在作者、编辑和读者的三边活动中,读者是受动者,也是目的,因此,如果忽视了读者的接受心理,这样的作者和编辑是不可想像的.在这方面,接受美学的理论十分重视读者对文本生成的重大作用,甚至认为读者本身就是文本的一个有机因素.这些理论对编辑学研究也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Wolfgang Iser,1926-)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认为一部作品完成之后、为读者接受之先,便已隐含着读者.  相似文献   

19.
编辑、作者和读者是期刊编辑加工过程中的三个主体活动,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作用。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期刊是向社会、向企业传播文化的产品,它不仅包含着作者的劳动成果,还包含着编辑的劳动成果。作者是直接从事书稿的写作活动,创造具有独造性的智力产品的人。作者的思想、学识和风格决定了期刊的质量和价值,而编辑则根据期刊的宗旨,从实际出发,修改作品,使之更优秀,更完善,更能为读者所接受。根据书刊编辑学的观点,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编辑与作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作者撰写稿件,编辑对作者的稿件进行选择、整理和修改,从而产生了可以传播和保存的刊物。作者提供的稿件是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作者的劳动,就没有可供编辑修改、读者阅读的作品;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编辑人员的加工,作者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文化财富、精神食粮。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作者的著作活动与编辑密切相关。作者想将他的作品在读者群传播、交流,首先要经过编辑人员的筛选。从某种意义上讲,编辑决定了作者的命运,所以编辑的支持和帮助对作者很重要,作者可以根据编辑所提供的读者信息、出版信息,制订和修改自己的撰稿计划。另一方面,编辑...  相似文献   

20.
新闻评论写作中的语言运用,当然需要正确地使用语法。因为正确地使用语法,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方便读者正确理解。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准确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也取决于作品具体的语境——它包括作品内部的语境,即"上下文";以及作品外部的语境,即作者与读者所共同拥有的与作品相关的事实、知识背景。它还取决于在长期的语言使用(写作)和理解之中,作者与读者共有的某种"默契"。这是新闻评论写作在语言使用方面更为微妙之处,需要仔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