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不仅是国家文化教育中的一种体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的发展.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牵系到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的可持续性发展又涉及到高校音乐教育的定位和目标.因此,高校音乐教育改革需要明确音乐教育改革的方向,注重教改实施,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音乐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它记录着各族人民的音乐创造才能,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中国音乐的发展史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中国音乐文化有着突出的贡献.据史料记载,夏代就有许多的少数民族至夏王朝来表演乐舞,周代设有专门掌管少数民族音乐的部门和官吏,汉代,中原地区和边疆"四夷"交流频繁,探险家张骞从西域带回乐曲《摩诃兜勒》丰富了当时的乐坛.同时,汉代乐种鼓吹的产生与少数民族音乐有密切的关联.魏晋南北朝是各民族音乐文化大融合的时期,当时流行在中原的少数民族音乐,主要有鲜卑乐、龟兹乐、疏勒乐、西凉乐、高昌乐等.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诗歌,如《敕勒歌》、《琅琊王歌辞》等,都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优秀作品.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的高峰,当时宫廷音乐中盛行的"十部乐"大都是少数民族音乐,隋唐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各民族对音乐的贡献分不开.宋代时期的辽、金、西、夏、喀拉汗等王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更为密切.如出生在喀拉汗国的突厥族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兼演奏家艾布·乃斯尔·法拉比创作了"拉克"、"乌夏克"、"乌扎勒"三套木卡姆,他还用拉丁文翻译了大量的音乐理论著作,把东方音乐介绍到欧洲.  相似文献   

2.
林翰 《大观周刊》2012,(6):166-166
我国的民族音乐丰富多彩,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更是异彩纷呈。在高校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有利于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增强民族情感,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格日才让 《大观周刊》2011,(10):134-134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不仅有深远的渊源,而且各民族又具有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光彩夺目,同时又多元一体,正是受这种民族传统的影响,在音乐领域中少数民族音乐袁现得更为突出,从而为缔造中国民族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历史角度和少数民族音乐的四种体裁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叙述。  相似文献   

4.
朱媛媛 《青年记者》2017,(5):125-12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创作者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改编了传统音乐,这些对少数民族音乐有益的尝试让大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让更多的人热爱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增强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在中国音乐舞台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作为一种电视文化资源来开发并没有引起大多数电视媒体注意,央视对少数民族音乐"原生态"的大力宣传逐渐引起了一些省级卫视的关注.本文以CCTV和西部各省级卫视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来阐述电视媒体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历程、原因、条件与路径.  相似文献   

6.
罗全 《档案管理》2020,(3):82-83
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数民族社会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少数民族音乐档案的保护是实现和延续民族音乐历史价值的重要举措。文章立足于人类学视域研究少数民族音乐档案的价值,通过阐述人类学和少数民族音乐的关系,分析少数民族音乐档案的价值,并提出延续其价值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钢琴自传入中国开始就与少数民族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并从其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中国钢琴作品采集少数民族素材,根据民歌旋律改编和创作,以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创作,反映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和人民生活,展现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少数民族素材作品的创作,让中国的钢琴艺术具有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对我国钢琴艺术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钢琴自传入中国开始就与少数民族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并从其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中国钢琴作品采集少数民族素材,根据民歌旋律改编和创作,以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创作,反映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和人民生活,展现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少数民族素材作品的创作,让中国的钢琴艺术具有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对我国钢琴艺术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萨满音乐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重点分析了萨满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总结出了其音乐特征,旨在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研究提供详细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胥晓 《传媒》2021,(15)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发展至今,吸收了丰富多元的时代元素和地域特征,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民族音乐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弘扬和传播.但在音乐教育上,对民族音乐的关注还不够,如何更好地融合民族音乐文化与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音乐文化的发展传播,是当下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由杨艳编著的《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研究》一书介绍了中国民族音乐及其文化特征,主张在多元化背景下通过音乐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理论观点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播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建 《大观周刊》2013,(4):128-128
民族音乐是幼儿园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作为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民间音乐承担着对儿童进行社会化教育重要职责。让幼儿在早期教育中接触少数民族音乐,对幼儿的启蒙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达果 《大观周刊》2012,(38):28-28
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价值的实现值得关注。本文首先对民族音乐饱含的文化价值加以剖析,然后探讨民族音乐对文化价值的实现需求,并规划有针对性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创作出了风格独特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不仅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而且为我国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现代社会中国民族音乐要想获得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更加深入的发展,就必须立足国际视野,提高民族音乐在国际上的文化认同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传播渠道,促进民族音乐的全面发展.由王志国所著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国际推广与传播研究》一书从现代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现状出发,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传播民族音乐的不同对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瞿小蕾 《大观周刊》2012,(28):46-47
苗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灾难深重和曲折迁徙的民族发展史练就了苗族人民刚毅的民族性格和不屈不挠的斗志,也使得这个民族至今仍保持着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可从说其音乐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湘西和黔东南是苗族人口分布最多的两个地区,集中体现了苗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特征;本文以民族音乐学理论为指导,对两地苗族音乐的异同作比较全面深刻的比较研究,对我们全面的了解苗族的历史,认识苗族音乐文化的内在结构和具体内容,为如何保护、传承和弘扬苗族音乐文化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朝时期,音乐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燕乐是唐代音乐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并凭借姿态繁盛以及异彩纷呈的特点闻名于世。燕乐的盛行代表唐朝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音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婧 《兰台世界》2013,(12):94-95
唐朝时期,音乐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燕乐是唐代音乐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并凭借姿态繁盛以及异彩纷呈的特点闻名于世.燕乐的盛行代表唐朝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音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族音乐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汇集了中国传统“诗乐文化”精髓和独有的音乐理论、作曲手法、表演技巧,形成了具有东方美学精神的艺术体例。在新时代应借鉴国外音乐网络化国际传播的成功案例,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美感和人类精神共识的优秀作品,以适应国际主流网络环境及传播模式,使中国民族音乐在国际舞台上精彩呈现。  相似文献   

18.
吕婧 《图书馆界》2010,(3):73-7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民间音乐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演变,因此音乐文献的整理与开发有着重要意义。只有结合少数民族音乐文献资料特色,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收集整理方法,并妥善解决收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宝和 《大观周刊》2011,(51):65-65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合体,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与世界的交流.同时多元文化的入侵也更加严重,相对于外来文化的互补,本土文化出现自强的一面是很正常的。中国的民族音乐在与外来文化的多年碰撞交流中不断快速向前发展。表面上看来,中外文化的交流是一个互相吸收互相拉扯的过程,但其本质是两种文化互相交合的过程。本文主要通过对爵士乐与摇滚乐对中国音乐产生的影响分析.阐述了西方民族音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涛 《大观周刊》2012,(48):20-20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各少数民族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提炼和归纳,用抽象的几何元素所创造的服饰纹样充分展现了各少数民族的数学智慧和应用数学的创造力.文章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实物纹样图片为背帚,对纹样的构成形式、构成要素及其设计思维进行了探索,以期为研究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的数学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