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国悼亡诗整体数量多 ,意象选择主要是局限于“身边事、儿女情” ,诗歌内容主要是突出妻子的“善” ,诗歌的情感内容带着强烈的伦理色彩 ,诗歌的情感倾向主要呈凄婉、沉痛的氛围 ,抒情表达方式是由景到人 ,物我统一 ,“以亲心为己心”。将鸟兽草木诸自然物象 ,作为人伦世界 ,理性世界相沟通之媒介。诗中多是景的描绘 ,情则蕴含在景中 ,情景交融 ,物我不分。这种特点是由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诗坛上,在男性悼亡诗赫赫诗名的光芒背后,女性诗人的悼夫诗也别具特色。明清桐城闺阁才女的悼亡诗多感怀伤己,抒写亡夫之痛、孀居之苦与守节之悲。且与男性悼亡诗相比,女性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思与丰富的情感,诗作具有以下特点:哭诉衷肠,直抒胸臆;化用意象,情思细腻;借梦传情,一往情深。  相似文献   

3.
《诗经》以降,迄于清代,悼亡诗的创作一直不绝如缕。悼亡诗所包括的情感,既有对死者的深切悼念,也有生者的自伤自悼之情,同时作家往往借此表现出一定的品味人生超脱生死的意味。其情感成因有三:乐生哀死的人类普遍心理;文人多愁善感的天性与其现实际遇不如意的相互生发;诗言志与诗言情观念的碰撞。  相似文献   

4.
沙元炳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教育家,在他的《志颐堂诗文集》824首诗歌中,悼亡诗尤其引人注目,不仅情致幽婉,而且发展了韦应物悼亡诗意象营造的丰富与细腻,形成柔婉幽远的独特风格,而这种风格与沙元炳所处时代和经历有着莫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悼亡诗作为抒情诗的一个"亚种",在不同的国域呈现出不同的风情."梦"框架的建构是它们的共同特点之一,但在梦中悼亡者追忆的意象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中国"越琐屑,越见真至";西方往往和性、宗教等相关联.这一差异源于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6.
悼亡诗是诗歌中的一种题材,历代都有著名的悼亡诗词作品。宋代梅尧臣的悼亡诗情感深挚浓厚。他所创作的悼亡诗多达三十余首,而其悼亡诗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写梦来怀念亡妻,即“梦怀诗”的创作,来表达对亡妻的沉痛怀念。在写法上用富有特征的侧面描写来抒写绵绵不绝的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7.
王林 《现代语文》2006,(11):30-31
元稹的妻子韦丛,二十岁时嫁与元稹,七年后,元稹已经当上了监察御史,韦丛却离他而去。元稹悲不自任,为妻子写下诸多千古绝唱的悼亡诗。由于对元稹的生活品节后人多有争议,因而对其悼亡诗情感的真挚与造作、情缘真伪后人一直争论不休。孟子曰:“以意逆志”;鲁迅先生也强调:“解读作品要顾及作全人和作品的写作背景”。我们要想正确解读元稹的悼亡诗就必须体会、触摸其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8.
李丽 《文教资料》2012,(19):1-3
作为我国抒情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在后世文学发展中在历代知识分子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本文主要探讨《诗经》中的《绿衣》、《葛生》在抒情着眼点、情感内容、抒情手法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它们在这些异同层面上对后世悼亡诗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刘蓉 《考试周刊》2009,(4):32-33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On His Deceased Wife两首悼亡诗在意象、内容和风格上的不同,指出中西悼亡诗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0.
作为爱情诗中的奇葩,英国男怨诗和中国文人闺怨诗从表面上看,分别表达了男子对女子和女子对男子的怨怒斥责,但相当一部分诗作其深层蕴意则是借男子或女子之口发泄诗人对社会弊端的愤懑,感慨自身坎坷.因而诗中"怨"均有所"托","情"皆有所"寄",不失为中西诗歌比较欣赏的一个可参角度.  相似文献   

11.
12.
吕客 《文教资料》2008,(5):11-12
悲恋诗、悲怨诗、弃妇诗和悼亡诗是中国古典悲情诗的四种形态,完整地构成了表现古代爱的悲情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本文通过分析四个形态来审视中国古代悲情文化的审美内涵,透视中国古代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她们的凄凉命运.  相似文献   

13.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小品心领神会,故其《地铁车站》能突破英美意象派的局限,成为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压卷之作;而卞之琳既深谙英美意象派的玄奥,又精通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文化,故其《断章》能成为中国意象诗的翘楚之作。揭示二者成功的来龙去脉以及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中国意象诗与英美意象派、中国意象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微妙关系,可窥见造成英美意象派局限性以及意象派在中国未能形成流派的原因,为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互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英美意象派与中国意象诗这一背景观照下,从多层次深刻主题、意象的营造、意象的组合等三方面阐述庞德《地铁车站》与卞之琳《断章》的艺术成就,分析造成英美意象派局限性的历史原因,并力图对英美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中国意象诗与英美意象派诗歌在彼此交融互汇过程中的一些得失做出评判,从而为促进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的“诗学”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重视、日渐完善的一门新兴学问,随之而纵深研究的“剧学”以及“诗学”与“剧学”融会贯通的“剧诗学”是尚待建构的多元性、边缘性、前瞻性,充满活力与挑战性的文学理论新学科。因为“戏剧体诗歌”即“剧诗”文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学艺术理论的基石,富有几千年诗歌与戏剧文学传统的华夏民族,自古迄今创造了数量巨大的“剧诗”文学作品;如今又与西方“诗歌体戏剧”即“诗剧”文学汇流在一起,形成了声势浩大、美不胜收的表演、造型、语言、综合性“剧诗学”主潮,日趋活跃在当今诗歌、戏剧、电影、电视、网络文学之  相似文献   

16.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其《谈读书与趣味的培养》中说,"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诗比别类文学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认识诗语——从文字入手鉴赏古诗,不外乎语言、情趣、意象三件事。读者首先要过的是语言关,其次才是意象、情趣。这就要求读者熟悉中国古诗的特点。巧过语言关,需要熟练地掌握文言常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如"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沈佺期《杂诗》),"将",名词动用,"率领"之意;"旗鼓",军队,借代的手法。惠洪《秋千》诗"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其中"断送"系古今异义词,意即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诗人用一个一个的印象描画情绪;用不加装饰的字眼抓取简洁、坚硬、鲜明的一个或一串意象;用电影的手法构筑画面。他们诗中的意象具体、客观、直接、无矫饰,但“飞过的鸟,溜过的反光,不大听得清楚的转瞬即逝的声音”,都被“连系起来,杂乱地排列起来”。这样的诗,“运用许多意象,给你一个复杂的感觉”;运用意象置换辞藻,还原“辞藻”的工具属性,让意象被类似蒙太奇的剪辑手段处理后,直接成为诗的构成元素。这是“现代”诗人创造的中国纯诗的新旋律。  相似文献   

18.
自从王璨登上当阳楼以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感叹来表达深切的思乡愁绪后,登高抒怀似乎成为中国文人的一个重要传统。文人骚客以自己的诗篇诠释着刘勰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历代诗人在登高  相似文献   

19.
“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情感。这在《诗经》中就表现得非常突出,其中有对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的忧患,有对奸邪当道、社会不公的忧患,有对繁重徭役、兵役的忧患,《诗经》因此而奠定了我国文学忧患意识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0.
余光中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中国文化典律的影子,虽然是新诗,没有明显的格式规范,而且主题博大,但余诗并未因此而失去中国诗的精神与潜在的韵律,原因应是诗人能够在作品中与文化及传统主题连结,处处唤起典律的回忆.而今日现代诗却面临着两大困扰:格律的消失与主题的扩大.前者导致现代白话新诗无章无法,无从建立标尺,无论句法或段落均大幅度自由解放,在散文诗诞生后,更彻底磨灭了诗与散文的可能区隔,何者为诗、何者为文已难分晓.英文本是拼音语言,文字本身有潜在音律及抑扬顿挫的本质,虽同是字母,却能辨别诗与散文,白话中文无此一本质,在去掉格律后即无法区分诗与散文,充其量只能有诗的意境.主题扩大后,诗的国界更是无限,雅俗同聚一堂,这容或是大势所趋,却造成一些让人摇头叹息的作品.这两大因素使得现代白话诗的领域博大如宇宙,却谋杀了传统诗歌的美,也毁灭了文化的传承.这些负面的影响,在一般诗人的作品中都可能产生,而余光中却能从中蜕变而蝾化,为现代诗竖立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