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从“马太效应”谈起,探讨了教育领域中的“马太效应”,并提出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象是避免“马太效应”负面效应的好途径。  相似文献   

2.
避免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现代著名美国科学家、哲学家罗怕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已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越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不予承认,不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 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   综观我们的教育教学,“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3.
谨防『马太效应』平等对待学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罗伯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并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过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成果不予承认或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这将是对后继人才的一种扼杀。据此,联系到教育界,“马太效应”现象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祁中伟 《今日教育》2007,(9S):40-40
稍稍留心.我们会发现媒体上常常出现“蝴蝶效应”“鲶鱼效应”“木桶效应”“羊群效应”“马太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多米诺效应”等术语。这些“效应”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作为班主任,有三种效应我们应该关注。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中的“马太效应”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国 《成人教育》2006,(12):43-44
“马太效应”在当前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理性分析职业教育中的“马太效应”现象,正视“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变“马太效应”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6.
教学双方争取“马太效应”中积极面之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一句话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因为这句话较为准确地描述了现实中的种种现象,又因为它出自《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所以人们把它称作“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7.
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从心理学方面讲,应注意克服以下几种不良的“心理效应”。1.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段话:“凡是少的,就连他仅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有名的“马太效应”。班级管理又何尝不存在“马太效应”呢。编排坐位,优生坐前排,居中间,差生靠两边,往后挤;组织活动,优生唱“主角”,出头露面机会多,差生当“陪客”,活动时间少;课外辅导,优生开“小灶”,吃“偏食”,差生靠边站,无人理;评优表现,更是优生的“专利”,与差生“绝缘”。长此以往,导…  相似文献   

8.
黄秋桃 《成才之路》2011,(17):67-67
按理说,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他应该是公正的化身,对待学生应当做到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手心手背都是肉,哪边伤了也心疼”啊!可在仍以升学质量评估教师的教育教学的今天,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甚至是大相径庭。有些教师对“优生”关怀备至:课外单独辅导,作业精批细改,找他们谈心,问长问短,真可谓俯首甘为“优生”牛;对“后进生”则“横挑鼻子竖挑眼”“风刀霜剑严相逼”,动辄批评责罚,学习上不闻不问,连最基本的作业是否完成,正确率多少,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曾提出过著名的“马太效应”,即“对富有者还要再给,让他多余;对贫困者继续剥夺,使其一无所有”。教师的这种偏祖做法,可说是发生在学校的“马太效应”,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9.
张兴武 《新课程研究》2007,(2):64-64,68
稍稍留心,我们会发现媒体上常常出现一些“蝴蝶效应”、“鲶鱼效应”、“木桶效应”、“羊群效应”、“马太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多米诺效应”等短语。这些“效应”都  相似文献   

10.
通常认为“凡是”与“所有”语义上没有任何区别,但二者并不相同。从句法位置上看,“凡是”只能出现在句首,“所有”则出现在句子的多个位置;从语义上看,“凡是”并没有“所有”的意义,其“所有”义是句式赋予的;从词性上来看,“凡是”是连词,“所有”则是形容词。“所有”侧重于断定一种现实情况,而“凡是”侧重在断定一种条件联系,更接近于“只要是”的意思,甚至包含一种轻微的假设意味。  相似文献   

11.
一、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段话:"凡是少的,就连他仅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有名的"马太效应"。班级管理又何尝不存在"马太效应"。编排坐位,优生坐前排、居中间,差生靠两边、往后挤;组织活动,  相似文献   

12.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而现在很多人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由不会画到会画、由画不像到画得像).评价幼儿的作品也欠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曾经的预言     
中国曾有两位主席说过“两个凡是”,一个是毛主席说的“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另—个是华主席说的“两个凡是”。后者在打倒四人帮时就很快的被人们遗忘了,但前者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汪盛忠 《黑河教育》2012,(12):10-10
“码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稿音”第二十五章中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仪有的也要夺过来。”礼会学家从中引中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慨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马太效应”是人类社会调节资源利益的一种自发机制,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领域。在高校科研领域内,“马太效应”存在着有利于业绩优异的学者成长为学术权威,有利于高校教师提高竞争意识和有利于高校科研力量的壮大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存在着导致科研领域内资源垄断现象的发生,加剧科研领域内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和科技资源配置两极分化的消极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应从转变观念,练好内功,努力提升自我;学校层面要加强制度建设,营造学术氛围,为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从而正确应对高校科研领域内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6.
苏军 《上海教育》2010,(7):37-37
凡是有考试,就能出热点,就会出新闻,这几乎成为近年来在社会上屡屡呈现出来的一种挥之不去的“大众情结”和“媒体激情”。  相似文献   

17.
谨防课堂教学中的"马太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太效应”是一个来自《圣经》的故事。其大意是人的有些行为有时可能导致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形成“锦上添花”,但不是“雪中送炭”,不是“劫富济贫气而是“劫贫济富”。这个故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时我们的某些行为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导致一些类似使“富的更富,穷的更穷”情况的出现。这种现象有时是违背我们的初衷或本意的,甚至是有害的。在我们学校课堂教学中,也存在此类效应。  相似文献   

18.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相似文献   

19.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现代著名科学家、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已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很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对其做出的成绩不予承认或不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视了“雪中送炭”。在我们的教学中,“马太效应”现象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凡是”和“所有”的对比,初步探讨了“凡是”的语义功能和语义特征。“凡是”是连词,其语义功能是表示总括性、归类性和条件性的意义;“凡是”所限定的NP通常不是某类事物的全部集合,而是包含一个隐性参照系,指具有某种特点的一个子集合;“凡是”不是任指,也不是逐指,而是对满足NP语义值成分的统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