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只是记叙了作者和刘和珍交往中的几次印象,并不是人物整个精神风貌全面完整的描述。刘和珍君到底是怎样一位青年,林语堂先生的杂文《剪拂集》有记述。“三·一八”惨案时林先生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兼学校教务长,刘和珍是当时英语系学生并且是校学生自治会主席,他们的交往甚密。刘的牺牲也让林先生深为痛惜。在同年三月二十一日,即刘遇难后三日,林先生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该文对刘和珍记述较详。  相似文献   

2.
资料     
刘和珍于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被害前二日,作了最后一篇英文作文《在大学的社交生活》。现录出几段,以助于对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理解: “人常说,学生时期为最快乐之日,但是我不敢赞同。我相信世上永无快乐之日,而学生时期亦多纷扰。” “譬如,吾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自从我进校以来即永未见宁日。我不敢回忆我在校过去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方梅 《科技文萃》2005,(3):144-146
张震群的文章--<张恨水妹妹张其范三一八惨案亲历纪实>,再次激起了我对惨案中牺牲烈士的怀念,对刘和珍的敬爱.但该文中提到刘和珍未婚夫以及他俩爱情的源由,与历史事实不符.刘和珍的未婚夫是我的父亲方其道(张文误记为方民耘).我在孩童时期父亲就给我们讲过刘和珍的故事.他们有一段在与反动势力斗争中纯真而坚贞的爱情.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指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初看这句话很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刘和珍君的的确确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为什么在这里却被鲁迅“逐出了师门”呢?剖析句子中的两个中心语——“学生”  相似文献   

5.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回间】.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间段棋瑞政府悍然命令士兵对参加反帝示威游行的爱国学生开枪,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大屠杀流血事件。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惨案发生后,一些反动文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爱国青...  相似文献   

6.
《记念刘和珍君》中“纪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是本文一个教学重点。我在讲授这个问题时,要求同学在熟悉课文的前提下,找出关于刘和珍的主要事迹。同学阅读思考后,分别表述为:“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女师大风潮中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女师大复校时,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为声援外交欣然前往执  相似文献   

7.
找准切入点———《记念刘和珍君》例析浙江/毕人柱《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找出或直接指明“作品中几乎完全重复的语句...  相似文献   

8.
“微笑”与“温和”是鲁迅笔下刘和珍唯一的情态特征。文中前后出现五次,两次实写,三次虚写。不过稍易数字。或作定语修饰,或作谓语描写。每次出现都强烈震撼着人们心灵。刘和珍"微笑"与"温和"中透露出的那种"百折不回"的刚烈和"殒身不恤"的  相似文献   

9.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有人不同意说“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反语,认为这是鲁迅先生在赞扬刘和珍她们。反复诵读原文之后,对这种看法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在这句话中,“当……的时候”是时间状语,“这”是主语;而这个“这”指代的是“当……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现行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两篇课文中“记念”一词多次出现,时而作“纪念”之解,时而有“记念”之意,的确令人难解。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  相似文献   

11.
词组辨析     
<正> 现行中专语文教材第二册选有鲁迅先生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教学时,有学生提出问题:句中为什么要用到引号?从文章的内容来分析,作者是将自己与刘和珍做比较,从而表达对刘和珍烈士的怀念和赞扬之情.如果从语法角度分析,去掉引导,将会出现一个多义的词组: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潜的四句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现在,就所涉及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不成熟看法。一“亲戚或余悲”四句,见于陶潜的五言诗《挽歌诗》。陶潜的《挽歌诗》一共写了三首,《记念刘和珍君》引的四句在第三首里。  相似文献   

13.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总共用了21个诸如“但是”“然而”“而”这样的转折连词,分析这些转折连词的用法,对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旨意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给这21个转折连词的用法归为五类加以分析说明。一是用来衔接文章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容。例如,作者在第一至第四部分里,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接着却分别写了这样的话:“我实在无话可说”,“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些看似互相矛盾的言语,表现了作者那种欲说不能的极度悲愤的感情。而在第五至第七部分里则先进一步记叙刘和珍遇难的情形,紧接着揭露段政府虐杀爱国学生的暴行,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评价烈士死难的意义。这些都是作者“还有要说的话”,因此,作者巧妙地在第五部分的开头用上一个“但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本久远以前的褪了色的相册。 现在,我的两鬓已经斑白,我的思潮无穷无尽。 自从1986年“3·18”惨案60周年纪念以来,一些报章杂志刊登了刘和珍烈士和我父亲方其道的恋爱故事,不禁引起我思绪万千。 1921年,方其道、刘和珍、孙师毅等30多人在江西南昌发起组织“觉社”,并出版《时代之花》周刊,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新风尚,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积极鼓动和组织青年参加爱国运动。不久,父亲和刘和珍自由恋爱而正式订婚,相约等刘和珍大学毕业后结婚。  相似文献   

15.
(一)《纪念刘和珍君》的两条注释《纪念刘和珍君》文中提到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的全年。“《莽原》”课本注释为:“鲁迅编辑的一种周刊。所登载的文章大都是对于旧社会和旧文化的批判。”刘和珍预定全年的《莽原》是“一种周刊”(课本已改为“文艺刊物”——编者)么?《莽原》有两种:一是《莽原》周刊,一是《莽原》半月刊。前者为莽原社之刊物,为之奔走最力者是高长虹,中坚的小说作者为黄鹏基、尚钺、向培良三人,鲁迅是编辑。周刊于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创刊,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出至第三十二期终刊。共出版了七个月。后者为未名社之刊物,先由鲁迅编辑,一九二六年八月鲁迅因被北洋军阀政府通辑离京赴厦门,半月刊由韦素园接编。此刊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创刊,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至第二卷二十二期停刊。共出一年零十个月。未名社成员李霁野、台静农等虽曾以个人名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对这个句子怎样理解,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是一个反语,句中“文明人”实质上是“野蛮人”、“伟大”等同于“罪恶”,鲁迅先生在此是运用“反语”进行“讽刺”(见《中国教育大辞典·语文分册》“反语”修辞一栏)。另一种观点与此相反,认为它应是一个正语,理解为: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枪弹的攒射中,是一种惊心动魄的伟大。句中的“这”是复指主语,复指“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攒射中”这一场面,鲁迅先生这句话是从正面来肯定刘和珍  相似文献   

17.
看了贵刊去年第八期“疑义相与析”栏中的短文《是揭露不是赞扬》后,我对“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反语这种看法不能同意。我认为:《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一句既是对段瑞祺执政府屠杀学生罪行的揭露,更是对刘和珍等三个女学生的颂扬。每当诵读到这句话时,我心头充满着激动,眼眶满含着泪水,对牺牲在反动派枪口下的刘和珍等三个女子便肃然起敬。如果要说“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反语,这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她指的就是刘和珍。课本对《莽原》注释为:“鲁迅编辑的一种周刊,所登载的文章大都是对于旧社会和旧文化的批判。”以前的课本差不多也是这样注的。备课中,我查阅了一点资料,发现刘和珍预定的不是《莽原》周刊,而是《莽原》半月刊。鲁迅主编的《莽原》周刊,是1925年4月24日创刊的,每逢星期五出刊,至同年11月27日停刊,共出过32期,随《京报》附送,并不单独发行,刘和珍似不可能预定全年。《莽原》半月刊也是鲁迅主编的,创刊于1926年1月10日,未名社出版,为32开本的杂志。后来鲁迅离开北京南下,编务又由韦素园接替,共出过48期,1927年12月停刊。(参阅林辰《鲁迅事迹考·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的称呼艺术是十分高超的,它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仔细品味,便会发觉其味无穷。一、称呼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烈士、爱国青年的无限尊敬之情。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鲁迅先生“向来这样想,这样说”,但当她为革命英勇牺牲后,鲁迅先生不再称她为“学生”了,而是称她为“刘和珍君”,对她表示了极大的尊敬。出于同样的原因,鲁迅先生称与刘和珍同  相似文献   

20.
丁红问:《记念刘和珍君》中为何要反复强调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的形象特征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类似这样的描写,文中先后出现了五次。作者为何要反复强调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呢? 一是为了突出刘和珍的高贵品质。比如第二次描写:“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时,她始来听讲义,见面的回数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在这里,前面的微笑温和与后面的黯然泣下显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困难,她看到了胜利的前途,没有丝毫的气馁;面对引退,她看到了潜藏的危险,充满忧虑以至于泣下。通过对比,强调了刘和珍的心胸开阔和远见卓识,突出了她不顾个人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