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一个文教记者来说,怎样同著名的专家、教授、作家和艺术家(可以统称为名家)打交道,怎样作学术性报道和组织学术性文章,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畏怯情绪的产生在我们从事文教报道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我们一般接触的是学校的党委负责人和文教行政机关的同志,采写的大都是工作经验,或者是先进人物的事迹等等,这是文教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宣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学术界和文化艺术界的学术研究和自由讨论的情况,介绍治学和艺术创作经验,以及各家的学术观点等等,是文教报道的另一项重要  相似文献   

2.
韩蓓 《青年记者》2005,(7):61-62
“娱乐记”这个称呼是近几年才时兴起来的,现在被简称为“娱记”,港台地区普遍称之为“狗仔队”,我个人认为后明显包含了贬义。事实上,大多数内地的娱乐记忌讳,至少是不喜欢此类称呼,尤其是那些专跑娱战线的资深记,因为十年前,他们和所有采访其他新闻的记一样,工作并无严肃或娱乐之分。  相似文献   

3.
领导干部怎样同媒体打交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媒体的认识总体比较积极、理性 地方领导干部对媒体与执政关系的认识总体比较积极、理性,普遍认为善用媒体是科学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政府部门应当借助媒体开展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媒体的认识总体比较积极、理性 地方领导干部对媒体与执政关系的认识总体比较积极、理性.普遍认为善用媒体是科学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政府部门应当借助媒体开展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任不久的贵州瓮安县委书记龙长春说,在当今透明、公开的社会环境下,领导干部应当把自己的所思、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逻辑》直指中日外交、日本地震、中日美经济局势等问题。战后到灾后,日本国面临的根本问题始终没有发生丝毫变化。站在历史的拐点,日本人究竟要建立什么样的家园,支撑什么样的发展,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我们在世界上的位置在哪里,在发展中的灵魂又在哪里……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日本人的改革事业来说,时间表至少提前了10年。  相似文献   

6.
与作者打交道:细节是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著名出版人平鑫涛非常善于用细节构筑与作者的关系,在他那里,编辑工作就像一门与人打交道的艺术。本文撷取他与作者琼瑶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几件小事,说明皇冠作为一家民营出版企业,能有今天的辉煌,与平鑫涛善于用细节构建与作者的紧密关系分不开。在琼瑶身上,他将自己在细节上的功力发挥到极致,最终,将这些细节都变成了机会,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8.
9.
跟我上网     
  相似文献   

10.
跟我上网     
  相似文献   

11.
摘者与作者     
我爱读文摘类报刊,自费订了四、五份;也爱看各种报纸上的文摘版,见到就读。读得多了,时间长了,竟发现这“摘文”的署名,亦是有讲究、显精神、见境界的问题。一是有作者无“摘者”。如人民日报的《每周文摘》,河南日报的《文苹》,新闻出版报的《采风》等,这些文摘版摘的文章,通通注明摘自××报刊。原作者××,唯独不见“摘者”。摘文,沙里淘金,删繁就简,去粗存精,改写提炼,是要下一番功  相似文献   

12.
实事求是的态度我参加工作剛剛才一年半,从去年1月份正式作文教报道,主要是采写科学、教育和体育方面的消息。我从学校毕業后,热情是滿高的,希望很快地在新闻工作中弄出点名堂来,恨不得立刻下海,写出东西。但是,在正式工作以前,分社领导同志却首先讓我学習党的方针、政策和熟悉情况,同时也学習有关新华社業务的一些基本理論。这时候,我每天是坐  相似文献   

13.
安华 《出版经济》2003,(1):51-53
(接上期)许可问题出版前的审读,应判断作者使用有版权来源的资料有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许可,作者有责任提醒出版商原稿的任何部分是否引用他人有版权的资料,不管是作者还是出版商,都有责任为使用这些资料支付适当的费用,并写进合同中,出版社须判断,有没有得到使用许可,或者引用的是"合理使用"范围的资料,则不必得到许可.  相似文献   

14.
安华 《出版经济》2002,(12):42-44
一份出版合同,规定了出版过程中出版社与作者的关系,从作者初次同出版社接洽,到这本书出版后一定时间内将版权还给作者,包括合同条款和法律考虑,适用于每个阶段作者与出版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1月19日,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王春法馆长专程看望了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潘震宙,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王宏钧,著名文物专家孙机,著名博物馆学专家苏东海等老同志,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和祝福,感谢他们为国家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衷心祝愿  相似文献   

16.
靳诺 《出版经济》2006,(8):52-54
我是好孩子,父亲惟一的儿子. 别人告诉我,我在父亲的床边坐了一个半小时.我一点儿都不记得.离开那里时,我的头很晕,眼睛模模糊糊.沙伦挽着我的胳膊说:"我有事要告诉你."父亲去世前她一直在父亲身边.沙伦告诉我了父亲最后的遗言:  相似文献   

17.
1989~1990年间,我和默老(钱钟书先生字默存,朋辈间故如此尊称)有过几次通信往来,至今我一直珍藏着他给我几封信的手迹。其第一封复信是用毛笔写的,且其中谈到他对《谈艺录》(后文简称《谈》)的一些看法,颇具文献价值,故特郑重介绍给爱好默老著作和书法的广大读者。我和默老素不相识,怎么会想起给他写信的呢?这事说来话长,我得简略地交代一下。我于1988年春办好离休手续,打算从此读点文史方面的典籍,选择的第一本书便是《谈》,因我非文史科班出身,需要补读的书实在太多;而我又年届花甲,不  相似文献   

18.
某市长在媒体见面会上自豪地说:我们现在已经学会了怎样和媒体打交道,知道应该给记者们说什么、怎么说。市长同志讲这番话时,语气很坚定,表情很自信。听罢市长的宣示,尽管心里百感交集,五味俱全,但联系实际想了想,咱必须老老实实承认,这位市长讲出了一个事实。回到单位,赶紧给记者同事们提出一个新课题:官员们已经学会和记者打交道了,人家长本事了,咱们也得学会和官员打交道,也得长点本事,否则……回想前些年,不少官员对记者一烦二怕。当地发生群体事件后,官员对记者更是既烦又怕,烦记者干扰正常工作,怕  相似文献   

19.
变用托翁一句开头语:成功的编辑是相似的,摸索中的编辑各有各的摸索。不禁羡慕“杜郎”踏入编辑部的大门之前,我对编辑生涯的想象是罗曼蒂克的:案头皆稿件,稿件皆成品,成品皆玉珠…… 1980年12月,我由一名门外汉踏入《中国青年》杂志社思想教育部的办公室,开始了我的编辑生活。我动手编辑的第一篇文章,是《上海文学》主编王若望撰写的一篇  相似文献   

20.
书评是对图书的评论,没有图书就没有书评。图书是书评工作的基础,也是开展书评工作的前提。选择什么样的图书来评。这是写书评的第一道工序。图书浩如烟海,收藏在图书馆的图书且不说,光是每年全世界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