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法治国家,推行依法治国方略需要法治的不断完善.我国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是如何评价一个区域的法治环境状况却是一个难题.通过分析法治的价值和初步认识法治评价因素,探讨法治环境的内涵,初步设计一套符合现阶段国情的区域法律环境指标评价体系,以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
法律与道德,存在着融合、疏离、互补、互动的关系。现代社会倡导正确认识和处理法律与道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现实中存在着在实施德治方略与法治方略的时候陷入误区的问题,使得德治与法治产生冲突,正确地认识这些冲突有利于使社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1978年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社会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开始,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步伐、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能否实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的法制教育,对培养具有全面法律素质的现代合格公民具有重要作用。改进和加强高校法制教育,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既是理论所需要,更为实践所期盼。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已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正式确立后,如何加速走向法治国家的进程是法学工作者的使命。为此,本文立足传统法律思想宝库,抽取孟子法律思想作为切入点,提出:在中国走向法治社会的道路上,必须立足传统法律思想,借鉴西方国家法治经验教训,使两者有机结合。孟子法律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树立宪法和法律至上的观念;注重发挥人的作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注重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利于民,营造宽松政策环境,推动社会经济进步。  相似文献   

5.
尽管依法治国被写进了党章和宪法,但是但是由于政治体系、经济发展需要、治国方略选择等方面的原因,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党和国家的政策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法律所起的仅仅是次要的作用.因此,防止由于人为地赋予法治过于沉重的历史使命而又无法实现而带来的法治权威的失落,对于坚定法治建设的目标和信心,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法学和历史学的双重视角,对孙中山的法治思想进行考述与透析.法治是被作为与人治相对立的治国方略,内含追求巩固国本、完善政治等价值,它是法律得以完全实施的保障,其中枢机关是国会;民权是法治的基本条件,法治是民权的有力保障,二者的共同敌人是封建专制;法律与权力之间是"体"与"用"的关系;此外,司法独立和律师自由,也是孙中山追求的理想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众的法律情感包括法律感性情感、法律理性情感和法律信仰情感三个方面;社会公众的法律情感是法治和法律环境建设的基础和内容。培养社会公众良好的法律情感,对推进中国法治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对邓小平民主和法制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指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国家各项工作都应依法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运行,离不开依法治国;依法治国要求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实现依法治国还必须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实现司法公正,加强全民法律教育。江泽民还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这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标志着我党的治国方略日益成熟。  相似文献   

9.
非法律专业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呈现片段化,碎片化倾向,缺乏主动性,使得他们的法律意识相当朴素。表现在他们对法律知识的知晓度较低,欠缺现代法治的基本理念,对我国现行法律评价失当。培养非法律专业高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落实依法治校,营造校园法治环境;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健康法律心理;积极探索法制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法治精神的研究有助于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对我国法治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笔者通过列举了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典型案例,来分析我国法治精神的现状、内涵和构建。  相似文献   

11.
德治和法治,作为两种最基本最通用的治国方略。要从理论上考察二者的互动,必须深入剖析德治-法治互动的机理,本文通过分析德治和法治各自的功能优势及局限,指出两者内在的特性是法治与德治互动的逻辑前提。提出,德治促进法治的进化,法治对于德治起保障导向作用;德治和法治互动的目的是建设贯穿着道德性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互为推进和促动,最终形成体制化、扩展化、积极化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尊重法律权威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2.
法律实施是实行法治、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 ,在法治实践中 ,我们既不能用成熟法治国家的标准来衡量我国法律实施的现状 ,也不能假借具体国情的特殊性放任法律实施的低效运作。在现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务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真正确立起法律的权威性 ,并切实维护法制的统一性。惟有如此 ,才有利于我们法治国家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法律博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领军型卓越法治人才。从政策导向与社会需求来看,我国未来对法律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立已达成基本共识。在设置该学位时,须避免与法学博士学位同质化,并精准回应法律行业对高精尖法治人才的现实需求。经选择性借鉴域外法律博士的培养模式,并参考我国已有专业博士的教育经验,在我国法律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机制的建构中,应在招考、培养与毕业各环节注重对学生知识转化能力、学科融贯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的考察与提升。  相似文献   

14.
高校的德治教育和法治教育融合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基本方略实现的基础性工程。本文通过了对德治教育和法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德治教育和法治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德治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问题,紧密围绕依法治国这一时代主题,开展了系列相关工作,并着重提出了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与新要求,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通过一定的梳理与分析,不难发现,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新理论;二是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需要处理好几个基本关系的理论;三是提出运用法律来规范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16.
公民的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础.在我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里要形成普遍的公民法律信仰,除了要完善法治建设以外,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创造严格遵守法律的社会文化氛围,通过不断推进法活文化建设、严格限制公权等措施促成公民养成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7.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作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公民群体,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培育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优秀接班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分析了法治背景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基础上,切实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强化法律规范社会实践,提高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水平,逐步并牢固树立大学生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8.
法治文化是一个社会是否尊崇法治的先决条件,而法制宣传教育是我国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在深入探讨法治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理清了法治文化建设与法制宣传教育的关系以及新时期下法治文化对法制宣传提出的新要求,对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法治建国必须要有先进的法治文化作为引领,没有文化的底蕴,法治国家建设缺少稳固的根基。本文就以法治文化作为切入点,分析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治文化的差异,进一步论述今天的中国法治文化培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苏中地区黄塍镇新农村法治状况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宝应县黄塍镇新农村法治状况的调查,分析了苏中地区农村的法治现状:农民的法治意识依然淡薄,法制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法律的信任与农村法治建设的实际情况之间还存在差距。文章提出从完善法律内容、健全法律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法律服务等方面入手,确保新农村法治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