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B.B.纳博科夫《洛丽塔》的伦理取位一直是学界争议的重点之一。基于此,运用后经典叙事学中的修辞叙事学理论,解读《洛丽塔》文本,通过探讨文本中不可靠叙述的叙事策略,来研究文本的伦理取位。  相似文献   

2.
高尔泰的散文集《寻找家园》在向读者展示苦难、屈辱、死亡、沉重等悲怆个体经验的同时,也令读者感受到了智性阅读的快感与美感、温暖与感动,以及受难的个体试图与历史和苦难和解的努力。从叙事伦理角度来看,作品叙述话语层面体现出的伦理意义与道德内涵是形成这种阅读体验的重要原因。然而,对于经验主体的自我建构来说,这种深具伦理意蕴的纯美叙述,也并非没有不足或遗憾。  相似文献   

3.
纳博科夫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创造力的一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洛丽塔》出版后,曾招致评论界和社会强烈的道德批判。然而,当人们站在艺术审美的角度来探讨《洛丽塔》的艺术独创性时,却惊喜地发现,《洛丽塔》在融合艺术的形式和伦理价值上独树一帜,体现出虚构的“真实性”、叙述的含混性、阅读的迷惑性和内容的消融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的叙述中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事技巧,"双重"叙事者亨伯特以自我辩解的语言在读者中制造同情,导致了道德判断上的含混;纳博科夫同时运用隐含作者的声音制造出反讽的叙事效果,表明《洛丽塔》并不是一部主动放弃道德判断的作品,而是有着多重叙事效果的复杂文本。  相似文献   

5.
在《洛丽塔》中,虚构的作者亨伯特为自己臆想了白马王子、父亲和艺术家等身份,借以转移读者的视线,并证明自己与洛丽塔关系的合理性。从这个角度看,小说也可以视为一个人通过多重身份的转换,并最终幻想破灭,落入现实的悲剧性的自我构建过程。而这正是亨伯特身上的人性所在,更是读者对他倍感同情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自出版50多年来,《洛丽塔》就像万花筒一样,不同时代的读者都从这里看到不同的图景:对《洛丽塔》叙述主体分化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揭开小说隐指作者建构的秘密。形式分析也许会帮助我们照亮《洛丽塔》接受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罅隙。  相似文献   

7.
美丽的蝴蝶《洛丽塔》,是一部叙述亨伯特与12岁少女洛丽塔发生奇特恋情的美国长篇小说,洛丽塔是当代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评论界往往将其泛化为典型地追求物质享受的美国少女典型。从洛丽塔的生存困境中,从美国现代社会观念和社会挽救机制方面来分析洛丽塔所处的生存困境对其个性及悲剧的影响,从对洛丽塔人物形象的阐释中,应该深刻认识到社会挽救机制对自我选择的影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
朱迪·皮考特的《十九分钟》并非仅仅是一部偶然的叙述校园枪杀案的校园悲剧小说,作品中展现出的伦理主题和道德挣扎触目惊心。小说中独特的叙事视角模式对伦理主题的建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以及视角转换等叙事技巧不仅凸显了伦理主题,向读者展示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挣扎,而且引导着读者对人物的伦理判断。解读皮考特作品,有助于让当代读者正视现实伦理问题,重新思考当代社会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主体部分的回忆录中选择强奸犯亨伯特作为叙述者,开启了后现代小说向微型叙事、局部叙事和小人物叙事转变的趋势,用他的不可靠叙述来迷惑、考验读者,同时又让他在美化自己时戏剧化地暴露自己。揭示出主人公和后现代经验中特有的自恋和精神分裂倾向,使读者有机会摆脱亨伯特的蛊惑,对回忆录进行独立阅读和阐释。  相似文献   

10.
《洛丽塔》是享誉世界的语言大师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名作,是他唯美主义思想的最好体现。它淡化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标准,虚构了一个远离现实的悲情故事。本文基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相关理论,从人物性格、叙述特点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来探讨《洛丽塔》的艺术特色,从而感受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的伦理思想是理解劳伦斯作品的基本出发点,而《白孔雀》作为他初登文坛之作就已经显露出了其伦理思想的最初萌芽.《白孔雀》叙述者的不可靠性使作品表面上显示出权威伦理立场的缺失,但同时通过"戏剧化叙述者"的叙述在深层次上为读者暗示出了一定的伦理立场,通过这隐含的伦理立场折射出了劳伦斯所关注的伦理问题及其对这一问题所进行的思考.这也正是《白孔雀》的伦理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从过程来看,意境的形成要通过形象诱发读者展开想象,以获得对形象画面的延伸和扩大,并产生相应的体味和感悟。如果从语言学的层面来分析,意境中的形象即话语的字面含义,它以简约为其特点,提供了读者想象的可能空间。而话语字面含义间关联程度的降低或破坏,则起到了诱发读者想象的作用,读者通过想象获得对话语语用含义的理解,使话语以简约的含义所提供的可能想象空间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3.
爱伦·坡被誉为“心理小说”和“侦探小说”的开创者 ,他在其优秀短篇小说《丽姬娅》和《厄舍府的倒塌》中利用故事叙事者的话语的力量调动读者的兴趣 ,使读者和叙事者一起进入故事的梦幻情景之中 ,产生了强烈的震慑力。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功能语法是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表示功能意义的人际功能、经验功能和语篇功能组成。功能语法的英语阅读方法与传统的英语阅读方法不同,只有对语篇进行功能性分析,读者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语篇的特定语境。  相似文献   

15.
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社会管理创新为新平台,自觉推进自身创新发展;以社会管理创新为研究新课题,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创新工作机制;以社会管理为载体提升社会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6.
"关心自我"是学会关心的起点。"自我言说"是"关心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人们的伦理自我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迪勒的"自我言说"观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其"自我言说"的评价标准及道德教育策略对我国的道德教育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从系统功能理论来看,林肯的演讲“GettysburgAddress”的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具有特别的价值。语篇中主位的选择主要由语式支配;兼用平行型及延续型两种主位推进模式能使演讲的主题鲜明,论据有力。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有助于读者把握整个语篇的句际联系和发展过程,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语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Past and present discussions on education all too frequently neglect the role that silence plays in learning. In this article I set out to demonstrate that silence is the very foundation of learning. My claim is that we must find ways of freeing silence in our pedagogical practices so that our discourse does not denigrate into mere empty words, but becomes a means towards self‐knowledge. My position is that no discourse can awaken self‐knowledge; what it can do, at best, is to help create an inner state of silence necessary for mental, moral, and spiritual growth of the human self. The essay is a defense of Socratic learning, complemented with the poetic discourse of Max Picard. Such a marriage alone can render education creative, most especially when it is applied to reading and writing.  相似文献   

19.
中美英语报刊社论语篇的介入资源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论是一种劝说类语篇,对重要事件发表意见、表明态度或立场,以影响读者。但实现社论功能的语言手段如何,特别是中外社论有何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社论语篇为语料,以评价理论为基础,对中外英语报刊社论的介入资源分布特征、这些特征的异同以及原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日报》倾向于使用限制语篇空间的介入资源,保障其话语的权威性,以高于读者的姿态来引导舆论方向;《纽约时报》则偏好就一般的话题,使用扩展语篇空间的介入资源,强调多声的协商,以与读者平等的姿态出现来对读者提出商议。同时发现,这些特点与中外社论语篇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