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魏晋时期屯田成为土地管理中最重要的制度.嘉峪关墓壁画真实再现了魏晋时期河西屯田的情景.该文通过对壁画军屯、民屯的描绘,分析当时河西屯田军民合一的形式与其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磐修 《历史教学》2002,(11):24-27
河西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始自汉武帝时代,两汉政府实行迁民实边、设置郡县、军事屯田等措施,兴修水利、推广新工具新技术,而清廉勤政的吏治则为开发的正常进行提供了保证.由于封建国家的直接干预,使起步较晚的河西地区在经济开发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河西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始自汉武帝时代,两汉政府实行迁民实边、设置郡县、军事屯田等措施,兴修水利、推广新工具新技术,而清廉勤政的吏治则为开发的正常进行提供了保证。由于封建国家的直接干预,使起步较晚的河西地区在经济开发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屯垦是中国历代政府用以巩固国防、开发边疆的重要国策。西域屯垦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影响久远,堪称我国古代屯垦的典范。尤以西汉、唐两代为最盛。军队就地屯田,且战且耕,从而为戍边军队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同时,屯垦对纾解民困和开发边疆也有积极作用。屯垦还有效地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西交流以及新疆经济的繁荣,对促进新疆地区生产方式的改进具有不可低估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5.
纵观清代西域屯垦戍边诗,纪昀的作品可谓独树一帜.其作品不仅反映了清代屯田的制度、规模以及显著成效,而且对屯田之艰难、屯民之辛劳进行了生动描绘,彰显出其屯垦戍边诗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6.
两汉曹魏政权在河西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屯田开发,屯田必须有水利的的保障才能发展,因此,河西地区的农田水利也就伴随着屯田在这一地区的推广而发展起来。可以说汉魏河西地区的屯田与农田水利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  相似文献   

7.
新疆地区的屯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由于电田对政治、经济和军事产生的影响,历代统治者都对这一地区的屯田活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从屯田的规模,人数和成效来看,以清代最为突出.在清代,参加屯田的人,不仅有从内地迁徙至此的汉族军民,而且有当地的维吾尔族农民,因清代将天山以南地区居住的维吾尔人称为回部,故将他们所从事的屯田称回屯,意即穆斯林屯田.在新疆的回屯中,以伊犁地区的屯田较为典型.本文试图通过对清前期乾嘉年间伊犁回屯的研究和剖析,来展示清前期伊犁地区的农业经济和政治、军事概况,这也有助于我们对新疆回屯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高荣 《河西学院学报》2002,18(1):99-105
随着汉朝封建统治在河西的确立和屯田事业的发展,河西文化也有了明显进步。汉代河西本土涌现出许多“文为儒宗、武为将表”、博通经学、长于文史的政治军事和学术人才及“有名于世”的书法家,就是当地文化迅速发展的集中体现。所有这些,都与政令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和内地人口的大量移入密不可分。汉代开启了河西文化发展的先河,汉代河西文化的发展,为五凉时期河西文化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西汉西北屯田与边塞防御在抵御羌胡袭扰及保障丝路畅通的同时,也为西北边郡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出土简牍看,边郡屯田组织与塞上防御系统虽分设官吏,各具职责,然其固守边疆与发展生产之目的是一致的。因此,二者在屯垦、守御、通讯、物资供应等诸多方面均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随着西北边疆的逐步扩展及屯田军事性质的不断加强,屯田与守御最终在西域地区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0.
论汉武帝时期的西北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在总结前代治边经验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国家安全、民族关系以及社会问题,逐步确立起开发西北的战略思路,组织了首次政府行为的西北开发。其措施体系以军事开辟、徙民屯垦、发展交通、实行双向开放为具体内容,具有局部开发与全社会发展互相照应,军事入手,着眼经济前提下的全方位开发,经营措施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等诸多特点。此时期的开发为历史上西部开发之肇始,开创了历代开发西北的基本模式,初步奠定了西北城镇聚落和民族关系的基本格局,改善了西北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结构,给西北社会的长期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不过,巨额政府开支和大量民力投入也一度产生了削弱国力和增加人民负担的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去深思。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坝子上就有许多带"屯"的村庄,是明洪武年间随傅友德、蓝玉、沐英从南京、江西等地从军垦田屯兵过来的。以"屯"命名村寨名是保山本地区的历史遗存。明代在保山实行的卫所及军屯制度,不仅构成了保山汉族移民的主源,同时缩小了保山同内地生产力的差距,极大地促进了保山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局势的发展,湘黔铁路潭新段拆毁,新化以西停建,从而很大程度上依靠地理屏障阻挡了日军侵犯湘西。一大批党政军机关、工业和学校迁入,湘西与四川、桂林一起成为抗战时期军政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因战而兴的短暂繁荣没能得到长足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铁路交通支持。1972年湘黔铁路建成通车,又一次带动湘西社会大变迁。一大批工业随之迁移或投建到湘黔铁路带来的交通便利之处,湘西经济文化中心亦转移到被誉为“火车拖来的城市”——怀化。形成铁路与社会经济发展“共赢”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借鉴《孙子兵法》兵学思想的基础上寻求兵法理论与经济管理理论的契合点,是当今社会经济领域的一股时代潮流。兵法经营谋略可以帮助企业家们进一步提高战略意识,丰富竞争智慧。用兵法管理企业,可以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强化团队的组织功能。但运用兵法经营理论时,应充分认识到战争与商业竞争的本质区别,兵法理论运用于社会经济领域有其不可跨越的禁忌,要避免肆意跨越道德底线,从而确保兵法经营理论健康发展,社会氛围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4.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这一时期,云南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清政府采取了一定措施, 如募民垦荒,兴修水利,种植经济作物等。但清后叶,随着帝国主义的大力入侵,农业逐渐衰退。  相似文献   

15.
西汉中期,汉武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为筹集军费,保证战争能持久进行,汉武帝采取了增加铸钱、统一币制、重捐税、算缗、告缗、卖官鬻爵、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同时还加大军事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和实行屯田和仓储,大力发展养马业等.这些经济政策的实行,为战争供给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改进.  相似文献   

16.
在1981年民兵组织调整以前,中国曾经是一个"全民皆兵"的时代,庞大的民兵人数,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变革,民兵制度也在发生转型,通过对组织的调整,人数的缩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民兵制度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体现,它作为我国国防体制的一部分,是要服从和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民兵制度的变革也会大大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选择改革开放初期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变革期,以武汉军区(1952—1985年)领导下的中原(河南湖北)民兵为切入点,来展现这一渐进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北华捷报》素有"中国外文第一报"的称誉,具有很高的社会文化价值,它对"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由于它对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影响,奠定了在言论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北华捷报》素有“中国外文第一报”的称誉,具有很高的社会文化价值,它对“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由于它对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影响,奠定了在言论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汉魏之际是中国中古时期社会经济走向典型的自然经济的关键时期,但商品经济仍在顽强地生存和发展。汉魏之际的商品经济体现出政府垄断性、官商结合性和军事经济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既与汉魏之际特殊的政治、军事、经济条件相关,更与这一时期自然经济逐渐强化的社会经济规律相关。  相似文献   

20.
湘西洪江古商城的历史地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江古商城,是一座集经济、政治、军事、宗教、文化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立体式山水型城市。这是明清以来祖国大西南特定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结果。至今保存完好的文化遣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和景观关学价值;应该组织力量深入调查研究.摸清资源家底.并进行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