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传统的意境理论研究多半从创作论的角度研究意境与作者的关系,或者从构成论的角度研究虚实相生的意境构成,往往忽略了意境形成的过程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我们不单可以明晰地捋清文本、召唤结构与意境的生成关系,还可以勾画出读者接受与意境呈现的状态,更能明辨作者意境、作品意境与读者意境的消融,为传统意境理论研究探索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美的角度来论证王维诗中的清淡意境与禅趣、禅旨的水乳交融关系,主客交融,情景一体。王维山水诗中的“诗情画意”、“动静融合”都是意境美的具体表现,而这种意境美却恰恰得益于禅旨,形成了“禅境”。并且分析了王维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从自然山水诗的自身角度,更加有力证明了其山水诗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 ,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本文从美学的角度 ,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涵义及特点 ,意境的构成与提炼及其意境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意境论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其文化化合的背景。应该从文化化合的角度认识意境论的历史与价值;以文化化合为目标,以返本开新的方式开启意境论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先后曾有王昌龄、皎然、司空图分别提出“诗三境说”、“取境说”、“韵味说”,从诗人的角度阐述了各自对意境营造的独到见解。另外一些诗人的诗歌理论对意境的生发也多有涉及。唐人对意境现象进行思考的深度、广度以及参与研究者的数量超过古代其他任一时期,自发形成了唐代集体性参与意境学说研究的局面,从而形成了唐人对意境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集体性特色。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学具有总体涵盖性的范畴。从诗学自身的角度来看,意境理论在中国古代的形成、发展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先秦哲学对"象"和"意"关系的独特体认是其源头,佛禅思想的催化,也是"意境说"产生的动因。意境说由盛唐诗人王昌龄首次提出,而进一步对"意境"范畴的内涵做出基本规定的是皎然,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审美主张,从意境之本质特征的角度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司空图的"四外"说,从意与象两个方面对意境范畴的内涵作出明确的规定,意境理论至司空图已达成熟之境。因此说,是唐人奠定了意境的主体架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 ,着重探讨了接受主体对创造主体所形成的文本再创造的审美观照过程中 ,产生意境的审美途径 :意境审美创造活动 ,是创造主体的文本创造与接受主体的再造想象的相互融合 ,即接受情景的虚实相生 ,审美意蕴的多极化 ,终至形成意境那圆融浑成、“太一”化工的“韵外之韵”、“象外之象”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的产生、意境的情景结构生成、格式塔心理学对人的行为的阐释都涉及到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意境的产生实际上是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物理场"和"心理场"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意境的产生是地理环境激发或唤起了原本就存在于人心中的情感和意绪,意境的产生就是地理环境和精神领域的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心理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关于意境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潮,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意境的本质、渊源、美学特征、构成方式以及它与西方文论中相应概念的比较等方面,发表了许多意见,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确是百花齐放、高见纷呈,使笔者受益良多。本文试图从一新的角度,即历代诗论中对诗歌意境的评价,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此求教于诸位论家。一、意境的有无,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意境做为中国美学的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歌的主旨通过意境来体现,读者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也是通过对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意境"理论首先出现并成熟于诗学领域,之后逐渐扩展到艺术领域。绘画中出现的"意境"理论,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意象"以及"境界"两个范畴的深刻影响,这与诗学领域中出现的情况具有一致性。诗学"意境"理论所具备的内涵及三个美学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境生象外,同样适用于绘画领域。通过对绘画领域"意境"理论的梳理以及相关山水画理论的解读,以期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认识"意境"这个传统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1.
"画图分析法"是在心理投射的基础上综合了画图、群体访谈以及视觉图像的内容分析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探究学生真实观念的有效方法,弥补了传统研究方法开展学生视角研究的不足,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画图分析法的形成、基本原理、操作过程以及在当前国外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出发来认识意境的形成,意境的生成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联系非常紧密,老庄对生命本体(道)的认识为意境的生成提供了形而上的依据,形成了意境最基本的特征,即意境重视整体效果、境生于象外、物我交融等等;老庄和佛教禅宗对“道”、“法”真谛的认识又为意境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为强调“全新中国”政治构想所推出的“全新文学”构想,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乌托邦意识.从其乌托邦意识形成和表现来看,农民子弟身份和浪漫主义诗人情怀强化了毛泽东文化实践和革命生活中的乌托邦色彩,直接影响到《讲话》“政治文本的文学想象”品质形成;从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来看,《讲话》是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一次文学艺术方面具体出演,演绎的是社会发展形态的构想与展望,服从于毛泽东关于社会发展的乌托邦想象;从20世纪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看,《讲话》所包含的乌托邦意识表现在对民族国家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共鸣式叠合的理性诉求,是对历史的自行展开过程的一种高清度的把握.毛泽东借用乌托邦思想所显示的不满现存、指向未来的努力,使《讲话》文本和全新文学实践保持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体现了超越时代的历史性追求.  相似文献   

14.
从进步史观和“自下而上”历史观两个视角出发,可以清晰地理解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体系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历史本体论思想。一方面,霍布斯鲍姆进步历史观念的内涵变化轨迹明显;另一方面,基于“自下而上”的历史观,霍布斯鲍姆与其他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共同开创了一种关于社会历史研究的新模式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从接受美学这一视角来研究意境可以发现,作为中国诗学、美学核心范畴的意境的获得,除了依赖接受者的创造外,还依赖于一个能够引导接受者进入超越领域的召唤结构。意境的召唤结构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情景交融;二是时空呈现;三是象内象外结合;四是无象之象。由此,产生出意境的召唤功能,即空灵境界的产生和意境完形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从概念及几何意义的角度详细阐述了函数一致连续性的实质,并给出函数一致连续性的一些判定定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诗画文化一样 ,重写意、表现 ,创造意境 ,是一种立体的、可视的需加以体味的意境 ,是三维的中国画 ,立体化的山水诗。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的底蕴是相一致的 ,是其主体审美精神与物质材料“天人合一”的产物 ,在学理上迥然有别于西方园林。当然 ,这一美学特征是逐步形成的 ,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教育起源是个纷争不休的话题,但既有各种学说均存在某些缺失,为使该问题的讨论有较大突破,就需要选择合理的方法论。因为它将带来教育起源的动力机制问题、教育的原初形态、过渡机制、教育起源的时间、外部条件等问题的进一步探讨。通过对人的概念的历史性分析、对文化的广义解释、对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与长期人类的生存状态前提性假设的清理,基本上可以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进而对教育起源做出过程性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